安佑志 黎郡英 張鳳太



摘要:旅游對古鎮土地利用影響研究成為近年來國內外古鎮研究的熱點。使用谷歌地球(Google Earth)高清遙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空間分析技術,選取青巖古鎮創5A景區前后的2個時間點,研究旅游快速發展背景下青巖古鎮土地利用的空間格局演變。結果表明,青巖古鎮景區在2013—2017年期間耕地、林地和住宅用地等3種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在減少,商服用地、交通用地以及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等3種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增長較快;在2013—2017年期間,1層建筑物的數量在減少,2、3、4層建筑物的數量都在增加。景區建筑物的增多及建筑面積的增大,使得整個景區的容積率從2013年的0.31增加到2017年的0.38;在2013—2017年期間,土地利用類型以轉向商服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以及未利用地為主,各轉入的土地利用類型主要是耕地和林地,其中商服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地占用的耕地和林地較多;從青巖古鎮發展的驅動力來看,古鎮周邊相對平坦的地形利于旅游用地從景區核心向四周擴展;青巖古鎮在2013年被列入創5A級景區計劃,對青巖古鎮從景觀提升、景區管理、智慧旅游建設和文化軟實力等方面進行提升改造;青巖古鎮具有距離市中心、機場和高鐵站較近的優勢,且離貴陽市這個最大的省內客源市場最近,成為省內外游客游覽必去之地;古鎮居民以各種方式參與到旅游發展中,成為古鎮旅游發展的民眾基礎。
關鍵詞:青巖古鎮;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力
古鎮作為我國一種重要的人文旅游資源,在旅游發展的大潮中得到了快速發展,尤以江南地區的古鎮發展迅速,具有代表性古鎮有周莊、烏鎮和西塘等。古鎮的土地利用類型在大旅游的背景下隨著旅游發展而發生改變[1-2]。
在當前國家提出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戰略舉措下,旅游城鎮化成為新型城鎮化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古鎮旅游地的土地利用空間格局演變研究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從研究內容上看,眾多學者們的研究側重于旅游用地分類體系[3-4]、旅游用地格局演變及其驅動機制[1,5]、旅游商業化用地空間格局演化[2,6-7]和旅游地景觀格局模擬[8]等方面。從研究尺度上看,隨著遙感技術的進步,不同時間和空間分辨率的遙感影像不斷出現,研究尺度從單一的時間尺度向長時間序列轉變[9],從宏觀到微觀尺度轉變[4-5]。從研究對象上看,除了研究具體的物質變化外,還聚焦在依存于古鎮上的非物質文化研究[10],以及旅游地空間格局變化對當地居民生計影響的研究[11-12]。在旅游快速發展背景下,從微觀尺度研究古鎮土地利用空間格局演變具有現實意義。
因此,本研究使用谷歌地球(Google Earth)高清遙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空間分析技術,研究青巖古鎮旅游地在旅游驅動下的土地利用動態變化,以期揭示旅游地空間格局演化的驅動機制。貴州省古鎮旅游資源豐富,本研究旨在為解決古鎮旅游地旅游發展與古鎮保護之間的矛盾提供借鑒。
1 研究區域與數據
1.1 研究區域概況
青巖古鎮形成于明洪武年間,歷史悠久,文化氛圍濃郁,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因附近多青色巖峰而得名,古為屯田駐兵之地。位于貴州省貴陽市南郊,距市區約29 km,距花溪南12 km 處。青巖古鎮是貴州省四大古鎮之一,青巖古鎮景區在2005年9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2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青巖古鎮在2010年榮獲中華詩詞學會授予的“中華詩詞之鄉”榮譽稱號。2016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列為首批中國特色小鎮。2017年2月25日,新晉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1.2 研究數據
本研究所使用的遙感數據為Google Earth 高清影像,空間分辨率為0.27 m,時相為2013年9月30日和2017年4月1日,在時間的選取上主要考慮青巖古鎮爭創5A級旅游景區前后的2個時間點,以此反映青巖古鎮景區的變化。采用人工數字化的方式獲取青巖古鎮2時期的土地利用數據,實地調查主要在暑假展開,在2017年7月25日至8月19日先后6次去青巖古鎮展開實地調研,具體核對所畫地塊信息是否準確,調查建筑物的層數(地下室未計算在內),通過核對工商登記信息及訪談等方式獲取2時期土地利用的詳細地類屬性信息。
2 研究方法
2.1 古鎮景區土地利用類型劃分
以GB/T21010—2017《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50298—1999《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和GB50188—2007《鎮規劃標準》為依據,參考前人關于景區和村莊等土地利用劃分的研究[1,4],結合青巖古鎮景區的實際,形成了青巖古鎮旅游地土地利用分類體系(表1)。
2.2 土地利用強度表征指標
2.2.1 土地利用動態度 土地利用動態度一般用于研究一定時間段內研究區土地利用變化的幅度與速度。土地利用動態度可整體表達景區平面的利用強度。具體公式參考文獻[13]。
2.2.2 容積率 容積率即總建筑面積與用地面積的比值[4]??偨ㄖ娣e是研究區內所有建筑物底座的面積與層數相乘再加和匯總的結果。為了達到景區風貌的統一,景區往往對建筑物的高度做一些控制,以免破壞景區整體的風貌景觀。因此,通過分析景區建筑物的層數、建筑面積和容積率等信息可以了解景區立體發展的強度。
2.2.3 土地利用轉移矩陣 為了更為細致地展現各土地利用類型之間相互轉化的關系,須要利用土地利用轉移矩陣定量地分析各土地利用類型轉化去向[14]。
3 結果與分析
3.1 土地利用格局總體動態變化特征
由圖1可知,各土地利用類型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變化的區域主要分布在景區東、西、南、北門,停車場的修建,使各停車場至核心景區4個檢票口之間的區域得到較快發展,土地利用類型以轉為商服用地為主,尤其是以北門變化最大,這是因為北門作為青巖古鎮的主入口,人流量最大。在景區的西南部新建湖泊、道路和賽車場等新項目,以此引導客流,形成新的旅游增長極。由于對古建筑的保護,核心景區內部各土地利用類型變化較小。使用土地利用動態度的方法可展示青巖古鎮景區平面上的變化,結合表2的統計結果來看,耕地、林地、住宅用地等3種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在減少,2017年與2013年相比分別減少了18.86、4.10、2.00百分點;商服用地、交通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等3種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增長較快,2017年與2013年相比分別增加了8.87、7.45、4.49百分點;水域、工業用地和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增幅較小。
3.2 土地利用變化強度
使用容積率的方法來展示青巖古鎮景區立體上的變化,繼而使用轉移矩陣的方法更為詳細地研究各土地利用類型之間的相關轉化。
3.2.1 景區容積率變化 由圖2可知,整個景區建筑物以2層為主,在2013年和2017年占比分別是58.55%和61.35%,這主要是由于青巖古鎮景區對新建建筑物一般控制在2層。由表3可知,1層建筑物的數量在減少,2017年比2013年減少了12.33%;2、3、4層建筑物的數量都在增加,尤其是4層建筑物增加了71.43%。5、6層建筑物在2017年僅共有8棟,且分布在核心景區之外,但過高的建筑層數對景區整體的景觀風貌起到一定的破壞作用。
景區建筑物的增多及建筑面積的增大,使得整個景區的容積率從2013年的0.31增加到2017年的0.38。在實地調研的過程中發現,未利用地以空閑地為主,大部分已經被平整過,需要注意的是,大量的未利用地正成為潛在的建設用地,所以在未來隨著旅游活動的增強,景區容積率還會繼續變大。
3.2.2 景區土地利用空間變化 由圖3可知,青巖古鎮景區從2013—2017年各土地利用類型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轉化。通過表4的統計來看,以轉向商服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以及未利用地為主。由此可見,商服用地和交通用地在旅游業的驅動下發展較快,交通用地主要用于解決旅游者方便到達青巖古鎮東、西、南、北門以及在景區內游覽便利的需求,商服用地用于解決旅游者的食、住、購、娛方面的需求。未利用地面積較大的原因是目前景區仍處于快速發展期,截至研究時間點,大部分未利用地以空閑地的形式存在,處于平整土地后的待開發狀態。進一步分析發現,各轉入的土地利用類型主要是耕地和林地,其中耕地面積減少47.87 hm2,林地面積減少16.73 hm2;其中商服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地占用的耕地和林地較多。
3.3 驅動力分析
3.3.1 自然因素 青巖古鎮是因為軍事目的而建立的,所以在選址之初就考慮了軍事防御等功能。青巖古鎮的主體建立
在山丘上,而周圍平地較多且有河流流經,便于發展農業生產,因此耕地分布面積較廣,較低的緩丘上分布有林地。這種地形利于旅游用地從景區核心向四周擴展,在交通先行的引導下,圍繞青巖古鎮的道路通過改擴建和新建的方式得以修建起來。在便利交通的情況下,景區東、西、南、北門的停車場得以擴建和新建。
3.3.2 政府主導投資 在貴州省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貴陽市花溪區被列為創建國家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區,青巖古鎮即位于花溪區的青巖鎮。貴陽市為貴州省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但長期以來缺乏5A級景區,旅游帶動作用不強。因此,貴陽市在2013年提出打造5A級景區計劃,青巖古鎮憑借優越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以及國家級4A級旅游景區的基礎,被列入創5A級景區計劃。在政府的主導下,投資7億元對青巖古鎮從景觀提升、景區管理、智慧旅游建設和文化軟實力等方面進行提升改造。2017年2月16日,青巖古鎮景區創5A成功。青巖古鎮景區得以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從而導致景區土地利用景觀格局變化劇烈。
3.3.3 市場需求 在貴州市旅游“井噴式”發展的背景下,國內外游客大量涌來,貴陽市作為貴州省旅游的重要中轉站,加上青巖古鎮周邊發達的高速公路以及距離市中心、機場和高鐵站較近的優勢,往往會成為游客進入貴州省旅游的第1站或離開貴州的最后1站。青巖古鎮作為貴州省四大古鎮之一,離貴陽市這個最大的省內客源市場最近,再加上多樣的美食,成為貴陽市市民周末游憩的重要場所。
3.3.4 古鎮居民參與旅游的積極性 隨著青巖古鎮旅游業的大力發展,大量的古鎮居民及周邊居民參與到旅游活動中來,通過走訪調研發現,古鎮居民參與旅游的方式主要有3種:獨立創業者,主要是沿景區主干道的居民住房自行改造后,從事旅游住宿、餐飲等活動;從事旅游服務業,主要是為旅游公司或各旅游餐飲、住宿企業打工;出讓租賃房屋,有些居民通過出讓租賃房屋的方式獲取收益,或搬出古鎮,或在古鎮內易地居住。
4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使用Google Earth 高清遙感影像和GIS空間分析技術,選取青巖古鎮創5A景區前后的2013年和2017年2個時間點,研究旅游快速發展背景下青巖古鎮土地利用的空間格局演變。主要結論: (1)青巖古鎮景區在2013—2017年時
間段內耕地、林地和住宅用地等3種土地利用類型在減少,2017年與2013年相比分別減少了18.87、4.11、1.99百分點;商服用地、交通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等3種土地利用類型增長較快,2017年與2013年相比分別增加了8.87、7.45、4.49百分點。(2)整個景區建筑物以2層為主,在2013年和2017年占比分別是58.55%和61.35%。1層建筑物的數量在減少,從2013年至2017年減少了12.33%;2、3、4層建筑物的數量都在增加,尤其是4層建筑物增加了71.43%。
這主要是由于青巖古鎮景區對新建建筑物一般控制在2層。景區建筑物的增多及建筑面積的增大,使得整個景區的容積率從2013年的0.31增加到2017年的0.38。(3)青巖古鎮景區從2013—2017年各土地利用類型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轉化。其中,以轉向商服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以及未利用地為主,各轉入的土地利用類型主要是耕地和林地,其中耕地面積減少47.87 hm2,林地面積減少16.73 hm2;其中商服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地占用的耕地和林地較多。(4)從青巖古鎮發展的驅動力來看,古鎮周邊相對平坦的地形利于旅游用地從景區核心向四周擴展。青巖古鎮在2013年被列入創5A級景區計劃,在政府的主導下,投資7億元對青巖古鎮從景觀提升、景區管理、智慧旅游建設和文化軟實力等方面進行提升改造。青巖古鎮具有距離市中心、機場和高鐵站較近的優勢,且離貴陽市這個最大的省內客源市場最近,成為省內外游客游覽必去之地。古鎮居民以各種方式參與到旅游發展中,成為古鎮旅游發展的民眾基礎。
盡管高分辨率的遙感影像可以從微觀上反映青巖古鎮景區細微的時空格局變化,但發生在房屋內部的變化和文化景觀方面的變化無法通過影像反映出來,如整修歷史建筑一般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在房屋內部的整修居多,所以遙感影像并不能通過遙感影像反映出來;智慧旅游和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的建設也不能反映出來。
致謝:感謝2014級地理科學專業的侯先成、辛加映、李樹月、余兵蓉、陳鳳嬌在實地調查中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吳麗敏,黃震方,曹芳東,等. 旅游城鎮化背景下古鎮用地格局演變及其驅動機制——以周莊為例[J]. 地理研究,2015,34(3):587-598.
[2]吳驍驍,蘇 勤,姜 遼. 旅游商業化影響下的古鎮居住空間變遷研究——以周莊為例[J]. 旅游學刊,2015,30(7):26-36.
[3]周菲菲. 我國旅游用地分類與開發模式研究——以山東省廣饒縣為例[D].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0.
[4]席建超,趙美風,葛全勝. 旅游地鄉村聚落用地格局演變的微尺度分析——河北野三坡旅游區茍各莊村的案例實證[J]. 地理學報,2011,66(12):1707-1717.
[5]陳志鋼,保繼剛. 典型風景名勝城市土地利用動態變化及其影響機制研究——以廣西壯族自治區陽朔縣為例[J]. 地理科學,2010,30(4):544-550.
[6]陳志鋼,保繼剛. 典型旅游城市游憩商業區空間形態演變及影響機制——以廣西陽朔縣為例[J]. 地理研究,2012,31(7):1339-1351.
[7]黃 睿,曹芳東,黃震方.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文化古鎮旅游商業化用地空間格局演化——以同里為例[J]. 人文地理,2014,29(6):67-73.
[8]范 強,楊 俊,吳 楠,等. 海岸旅游小鎮景觀格局演變與動態模擬——以大連市金石灘國家旅游度假區為例[J]. 地理科學,2013,33(12):1467-1475.
[9]席建超,王新歌,孔欽欽,等. 從傳統鄉村聚落到現代濱海旅游度假區——過去20年大連金石灘旅游度假區土地利用動態演變[J]. 人文地理,2016,31(1):130-139.
[10]張建忠,劉家明,柴 達. 基于文化生態旅游視角的古村落旅游開發——以后溝古村為例[J]. 經濟地理,2015,35(9):189-194.
[11]賀愛琳,楊新軍,陳 佳,等. 鄉村旅游發展對農戶生計的影響——以秦嶺北麓鄉村旅游地為例[J]. 經濟地理,2014,34(12):174-181.
[12]席建超,張 楠. 鄉村旅游聚落農戶生計模式演化研究——野三坡旅游區茍各莊村案例實證[J]. 旅游學刊,2016,31(7):65-75.
[13]葉高斌,蘇偉忠,陳維肖. 太湖流域城鄉建設用地擴張的高程特征變化[J]. 自然資源學報,2015,30(6):938-950.
[14]戴德藝,饒映雪,劉殿鋒,等. 1989—2015年武漢市城市格局時空演變分析[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6,25(10):1545-1554. 樊建新,曾 宇,孫姣霞,等. 淹水過程中土壤硒的形態轉化[J]. 江蘇農業科學,2019,47(6):279-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