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科技評價體系的改革日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有關部門也積極進行了相關的改革探索。
最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球科學部在2019年人才項目如“杰青”“優(yōu)青”的評審中,推出了一項具體的舉措,令人耳目一新。
他們的具體做法是:給會議評審專家每人發(fā)了一張一頁紙的“基礎科學研究評價的四個考慮方面”,建議專家們根據(jù)基礎科學研究的主要學術貢獻及其科學意義,可以選擇以下四類學術創(chuàng)新中的一項或多項進行評價:
——方法學創(chuàng)新:是否創(chuàng)立了原創(chuàng)性的科學研究方法,可被用來解決重要的科學問題;
——關鍵科學證據(jù):是否為重要科學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關鍵的、可靠的證據(jù);
——理論認知或社會需求:是否對所在學科的認知體系或?qū)鉀Q重要社會需求背后的基礎科學問題有實質(zhì)貢獻;
——學科發(fā)展:研究工作是否可以導致領域研究方向、范疇、視野(視角)的變革或者領域認知體系的顯著進步,從而促進學科發(fā)展。
據(jù)說這一舉措已被其他學部借鑒。在筆者看來,這樣的做法值得點贊,自去年開始基金委確立的三大改革任務之一——建立一個分類、精準、公正、高效的項目評審機制,由此得到具體體現(xiàn)。
針對基金委的評價新規(guī),也有一些科研人員認為這些參考標準對“杰青”“優(yōu)青”級別的項目或許比較適合,對一些地方高校一般人才的評價可能會顯得標準過高。其實,評價標準的高低完全可以因地制宜,不必照搬照抄,但道理是相通的。同行評價過程中,只要能真正做到堅持實事求是和“唯學術”的原則,具體標準可以靈活掌握、因人而異。
當前,中國的科技體制改革進入了關鍵時期。都說不破不立,然而很多時候“立”比“破”難。破除陳規(guī)的同時,也要制定出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新規(guī),并且要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怕的是“以文件落實文件”,空喊口號,不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