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敏
【摘 要】 職業院校思想政治課實施討論式教學模式可以引導學生自覺重構人生意義,在體驗中樹立正確的“三觀”。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重視以學生為中心,要求教師角色轉型,發揮主導作用,注重個體差異,形成相互協作、共同進步的格局。
【關鍵詞】 職業院校;思政課;討論式;創新;意義
思想政治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所有在校大學生的必修科目,特別是職業院校的學生,他們的“三觀”正處于由不太成熟向成熟過渡時期,思政課就是幫助職業院校的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的關鍵時刻。由于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習慣特點,加上傳統教學方法,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職業院校的思政課上課效率較低。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職業院校的老師在積極探索思政課教學的改革創新,本篇文章主要以討論式教學模式進行探討,尋求一種適合職業院校學生思政課教學模式。
一、職業院校思政課創新教學方法的意義
創新思政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充滿活力的源泉,創新只有切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思政課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由于職業院校的學生在中學階段屬于邊緣的學生,整體素質比較差,學習意識不強,對思政課興趣更差。因此,要想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率,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興趣點,通過更改教學方式和創新方法等來提高職業院校的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與交流,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思政課教學方式創新就是將思政課教學內容生活化,設計多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討論式教學模式是很多思政教師運用較多的一種教學方式。
1、實施討論式教學模式可以引導學生自覺重構人生意義
職業院校的思政課程包括較多,除了國家教育部規定的幾門課程外,還包含職業生涯規劃、心理健康、職業安全與健康、就業與創業指導等等。因職業院校的學生將來要面向社會,因此,學校地域不同,專業特色不同,開設的課程也會不盡相同。所開的課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是重要目標,但更重要的目標,是在于完善學生的人格及提高學生的品德,培養和引領職業院校的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具有更強烈、更突出、更濃重的人學性,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高級能人才。通過思政課的教學活動引導和幫助職業院校的學生實現“我”與文本的融合,在學習中自覺的反照和調整自我,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知識和人生的重構。
2、實施討論式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在體驗中樹立正確的“三觀”
職業院校思政課的教學目的,一方面是在向職業院校的學生傳授學科知識和人生意義,另一方面是通過學生的自主性的體驗來促進職業院校的學生對人的精神生命的意義建構。實施討論式教學,使學生通過其自身的自主、主動選擇判斷、同化順應等內化的矛盾運動去實現對生命意義的重新關注,建構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融為一體的精神家園。在思政課中采用討論式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討論中,體現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的對話,領悟和自覺接受他人正確的價值目標,匡正自身,使學生在體驗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 、采用討論式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從實踐中總結升華出來的理論,實踐也必須有理論支撐。討論式教學模式這一實踐性教學模式也需要一定的理論依據。
首先,哲學依據。在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中,外因只是條件,必須通過內因所起的作用才能促進事物的發展變化。在教與學、師與生所構成的矛盾中,就學習過程中教師只是外因,教師的教如果沒有學生這個內因即主要矛盾,教學目標的達成會受到一定的阻礙。討論式教學模式依據這一哲學規律,在教與學的活動過程中,讓學生這個內因在外因的作用下,主動學習、自主學習、自覺獲得學習資源并通過內因主動消化,領悟知識,提升和充盈精神世界。
其次,現代教育理論依據。現代教育理論研究表明,在教育結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存在一種非同構性矛盾關系。討論式教學模式是對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而對課堂教學方式的創新,在這種方式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
再次,建構主義理論依據。建構主義關于教學的基本觀點是: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決不排斥教師的主導作用。職業院校教育對象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單純對學生進行知識傳遞,不可能較好的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的設計者、討論的引導者和合作者,無論是教學目標的實現,還是將來走上社會實現個人價值都有一定的幫助。討論式教學模式,正是學習和借鑒了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并結合職業教育的實際和學生年齡特點、知識結構和知識基礎而設計進行的教學方式實踐和創新。
三、思政課實施討論式教學模式及注意事項
討論式教學模式就是采用生生、生師、師生等多主體互動方式,完成教學過程、實現教學目的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在采用討論式教學模式時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重視以學生為中心
討論式教學模式下,學生變將原來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被動接受客體變為主動學習的主體;教材、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所用的各種輔助資源將不再作為教師獨有的授課材料,更是教與學的共享資源;課堂上要求教師要即時的指導和幫助學生不但要學會,更要會學,使學生在會學中變被動灌輸為自主學習,并能轉化、吸收所學的知識來指導學生如何做人、做事。
2、要求教師角色轉型
在討論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再單純的演示、講授,而是“編劇與導演”,即是學生學習的設計者、引導者、參與者。課前既要確定教學主題,又要根據教學主題和學情設計過程問題,更要對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討論進行全程的監督、引導,設計問題時既要考慮教學內容、目標,又要考慮學生的特點和基礎,設計出學生感興趣的、愿意并有興趣主動參與的問題或主題,從而調動學生參與性與積極性。教學評價也發生了變化,學生有沒有學會、是不是會學、是不是主動學習,作為教師教學的評價標準,因此,教師的角色不再單純是知識和意義的授予者。
3、形成相互協作、共同進步
討論式教學中的小組劃分是以獲取知識和能力為目標的學習性小組,一般由教師提出基本要求,學生5-8人左右,自愿組合形成討論小組,這樣學生討論起來沒有隔閡,比較愿意發言,能夠放得開。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既是主角又要自我管理,在這種參與過程中達成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即收獲知識和體驗;他們在討論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分享了組內成員的學習成果。當小組圍繞問題和主題討論時,實現了生與生的互動,當小組將討論成果在全班分享時,他們有很大的自豪感,通過分享和爭鳴,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得到升華。
4、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
討論式教學弱化了教師的講授,但是教師任務并不是減輕交,而是需要在其他方面更加強化。
一是問題的設計師。能否引起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問題討論,需要教師設計出的問題,除了要考慮教學內容及目標,又要結合學生的興趣點;二是幫助和引導學生如何獲取更多的學習資源;三是要善于掌控課堂討論走向,還要與以學生身份平等的參與到活動中,進行適時引導、暗示及解惑等,使學生的討論活動既具有開放性,又不偏離預設的方向;四是高度重視總結點評??偨Y點評是討論式教學的終結性環節。首先是點評。既評價結果,也評價討論過程,對表現積極的、主動的和具有協作精神等給予鼓勵和肯定,對有獨到見解等給予肯定和支持。偏頗和不正確的思想觀點進行引導和說服。其次是總結??偨Y就是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綜合講授,即對教學內容進行高度的濃縮和精煉,通過總結引起學生共鳴,喚起學生的心靈覺醒和信仰追求。
5、注重個體差異
職業院校的學生雖說年齡相仿,學生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基礎知識儲備、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等方面均存在區別。討論式教學模式可以給學生廣闊時空,學生通過討論,可以自由提出各自的見解和想法,個性得到施展,學生更會在交流的過程中主動的相互學習、學會反思,達到提升自身精神世界的教學效果。
各學科教學中都在進行討論式教學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對于思政課而言,討論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具有更大的契合性和必要性。
【參考文獻】
[1] 王懷蘭.淺析思想政治課中教學方法的創新[J].神州教育,2018(11).
[2] 趙國珍,趙帆.高校思想政治課討論式教學模式的理性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17(5).
[3] 劉建軍.尋找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視角[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4] 杜威.杜威教學論著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5] 吳剛.建構主義教學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彭 敏(1967—)女,江蘇邳州人,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學生就業與創業教育及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