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林鑫 溫靈輝



【摘要】社會群體的不同發展訴求和行為活動是促成地區生產生活、社會活動等物物質要素流動的重要內力,也是地區發展的重要內因。項目從合理有序的引導社會行為活動發展出發,從而形成地區空間發展載體的規劃愿景。
【關鍵詞】行為活動;城市設計;控制性詳細規劃
1、項目背景
項目位于珠海市中北部,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東部,白蕉中心鎮中部、江珠高速與粵西沿海高速交叉口的東側斗門港作業區,具有有良好的交通區位條件和優越的自然生態區位。規劃范圍東至西江磨刀門水道,南至新環四圍水閘河涌,西至新環正涌,北至新港工業區排洪渠。涉及到新二村、新環村、南環村、泗喜村、沖口村、八頃村等六個幸福村居,面積約8.22平方公里。
2、現狀基礎條件
規劃范圍區域并沒有因為早期港口的開發建設而快速城鎮化。基地現狀保有大范圍的漁業養殖區域,是6條水鄉村居村民生產生活的家園,白蕉海鱸是這里的特色農產。已有建設主要為斗門港作業區,和零散分布的工業廠區。規劃區現狀建設量較少,以新港大道東側工業區和河涌兩岸舊村場為主,未來土地開發潛力較大。但規劃區內現狀未開發建設土地以養殖魚塘為主,土地平整成本相對較高。如何處理規劃區內現狀村居與未來城市開發建設的關系,是本次規劃的一個重要課題。
3、規劃理念
隨著一帶一路、西江戰略,大灣、大橋等利好的建設實施,為珠海港群帶來重大發展機遇。斗門港水路聯運,直供港澳的優勢進一步凸顯。基地作為打造生態農業平臺的重要支撐點,將進一步成為農業科技園區綜合服務、高端農業和研發的核心區域。由此,如何塑造心中更為理想的區域?需要從發展認知、地區價值、規劃導向決策等方面來不斷審視“人地關系,港城鄉關系,產業發展與地區資源關系,規劃中的保守與變革的關系。其中,重點在于思考構建什么樣的港城鄉關系,及針對現實問題,解決村莊發展困境。兼顧開放與包容,形成延續、融合、生長的發展思路,從“港區振興、產城一體、生態家園、人本空間”的規劃理念出發,為基地保留更多記憶,創造更多可能。
4、規劃設計策略
4.1項目定位
項目綜合相關規劃要求和發展訴求,確定基地的主要功能定位和職能,并在產業發展、城鄉空間和生態功能等方面提出要求和設計策略。
4.2設計策略
(1)鏈產業。圍繞社會群體行為活動,組織各產業及相關服務功能環節。以產業鏈條關系組織產業空間布局。橫向,關聯臨港企業和村莊產業,促進綠色農副產品與物流產業攜手,共建新的綠色產業鏈。縱向,打造從研發到生產、成品到銷售、運輸到維護的“一條龍”循環產業鏈,實現農業互聯網+模式。
(2)強連通。分流不同功能交通,設置貨運專用通道,強化對港運輸交通,提高內部公交系統效率。
(3)增設施。保留“依水而居”的歷史風貌特征,圍繞水系鞏固強化設施配套,包括生活、生產、旅游服務設施。
(4)注活力。凸現水鄉風情,重塑社會人群活動空間,提升旅游服務功能,豐富生態休閑場所。通過多維產業互促和豐富的活動策劃,吸引各社會群體,為地區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
(5)延文化。完整保留村居,通過鄉土活化,塑造村民與新居民群體互動的新家園,促進城鄉空間的融合,形成社區文化。
5、項目創新特色
項目包括城市設計和控規兩個部分,城市設計先行,建構“城—鄉空間”的聯系與秩序,從地域界面,功能區域,記憶通廊,門戶空間,核心標志,景觀節點等方面,建立城市設計框架,形成城市設計總體方案,提出空間控制,功能關系組織等要求。將規劃設計目標和策略的實現途徑,在城市設計方案中具象化,并向控制性詳細規劃傳導。形成控規的功能結構、規模控制、開發強度控制等內容,并在單元控制圖則中落實。
項目的特色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不拘泥于就“建設”論發展,規劃保留村莊周邊的生態生產空間,延續村民生產生活原有模式,保障綠色農業產業鏈前端生產環節,為智慧雨洪的多級管理提供調蓄空間。
(2)構建綠色安全的生態網絡系統,通過布置三級海綿體進行雨洪管控,最大限度的保護原有水系肌理和水生態敏感區,并恢復其生態功能。為應對河涌水質變差問題,在水系上游增加濕地生態凈化技術功能,逐步改善小流域水質。同時,將調蓄目標反饋在綜合徑流的控制中,提出低影響開發模式的雨水控制措施和要求,減少地表徑流,減少徑流污染。
(3)提出“水巷鄰里”的空間布局模式。圍繞天然河涌水系,形成水網織補的微單元活力圈,應對不同使用人群的多種水陸結合的活動空間訴求,重塑水鄉記憶走廊。根據功能分區和主要活動群體差異引導設施功能錯位配置;根據用地性質和限定功能建筑的尺度,圍繞水網組織多變的建筑肌理,營建活力空間。
(4)以社會“活動”聚焦規劃重點內容。例如產業水廊考慮到產業就業人群、旅游休閑人群、農漁業養殖,形成宜業、宜游、宜境的復合功能區域;考慮到港區物流運輸業的強化發展,規劃立體交通、專用通道,保障高效集輸運,引導不同功能交通的分流;在旅游休閑系統中,通過分析休閑群體的活動行為模式,進行景觀節點策劃、活動空間主題策劃。
(5)深化了城市設計導則編制要求。進一步明確城市設計導則向控規的傳導落實的內容。應對引導要求,深化控制性詳細規劃層面城市設計的編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