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顛
數千年前,人們在狩獵中形成的勞動技能和自衛攻防中創造的武技與超常體能,在休息和娛樂時,在表現其獵獲和勝利的喜悅時,被再現為一種自娛游戲的技藝表演,從而形成了最早的雜技藝術。雜技藝術中的很多節目是生活技能和勞動技術、武術技巧的提煉與藝術化,也因其來源于繽紛多姿的現實生活,雜成為其整體特征,故而“雜技”之名在歷史長河中被確定了下來。
中國雜技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萌芽,秦統一六國后,吸收各國角抵的優點,形成了一種娛樂性的雜技節目——角抵戲。到了漢代,角抵戲的內容更加充實,品種更加豐富,技藝更加高超,據記載,當時漢武帝為了顯示國家的富庶廣大,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的春天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和賞賜典禮,在宴會上演出了空前盛大的雜技樂舞節目,不但有各種百戲技藝,還有外國雜技藝術家獻技。這些技藝奇巧、場面盛大的演出,使四方來客對西漢帝國的富強深為贊嘆,引得西域諸國紛紛結交漢室,達到了共同對付強敵匈奴的外交目的。異域奇技也使漢代雜技藝術更加豐富多彩,自此皇室每年都要舉行此項活動,前后持續了64年之久,直到漢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3年)才停止。之后,東漢時還形成了一種以雜技藝術為中心,匯集各種表演藝術于一堂的新品種——百戲體系。

南北朝時期,各民族藝術交流頻繁,使這一時期的雜技呈現出兼收并蓄、多姿多彩的特點,不僅民間基礎豐厚,各朝宮廷表演也格外異彩紛呈。
唐代雜技在宮廷與民間并盛,皇室貴戚不僅在宴樂中欣賞雜技,而且在達官貴人的出行儀仗隊中也常有行進中的雜技表演,如敦煌壁畫中的《宋國夫人出行圖》就是一例。唐代雜技雖不如漢代時那樣規模宏大,而且淘汰了角抵百戲中的一些節目,但保存下來的節目卻得到了驚人的發展,較之漢代有了新的特色,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高超技藝。《明皇雜錄》中記載了一位宮廷歌舞伎王大娘表演的百尺頂竿,上面竟裝著一座木山,仿照仙山瀛洲、方丈之貌,山上還有小孩手持紅色符節合樂歌舞,令人嘆為觀止。
自宋代起,雜技藝術開始從宮廷走向民間,從演出形式到節目內容也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程朱理學的興起以及封建倫理的充斥,使來自民間、富有生活氣息的雜技藝術受到排斥,除了諸軍百戲等帶有訓練性的節目,在皇室慶典表演之外,大多數節目都淪為都會瓦子場所和鄉鎮流浪藝人的謀生方式。這種變化使一些排場豪華的大型節目逐漸消失,而多種多樣的小型節目、一家一戶或一個人表演的雜技節目得以發展起來,以腰腿頂功為主要特征的特技異技也涌現出不少絕活。此外,宋代還出現了專業的雜技班和培養新人的科班。
明清時期,雜技淪落江湖的情況未變,個人表演、父子師徒相傳的雜技不斷發展,形成了小型、多樣、系列化的表演,清代藝人多以家庭親屬為基礎撂地演出,或靠趕廟會流動演出,以維持生計。
1949年以后,雜技藝術獲得新生,從簡單的技巧表演發展到有樂隊、舞蹈、燈光等配合的綜合性藝術表演,并逐漸走出國門,成為深受全世界人民喜愛的藝術瑰寶。
在我國北方分布著眾多雜技之鄉——河北吳橋、河南周口、山東聊城等等,千百年來,這里不知走出了多少立部伎藝人、教坊樂工,又有多少江湖藝人從這里出發,奔波于生計。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雜技也不例外。在中國雜技發源地聊城的雜技江湖中,有幾個人的名字是不會被忘記的,其中兩位便是清末民初的雜技藝人李半仙和張大辮,他們對聊城雜技的影響深遠,而當今的聊城雜技技藝正是對李半仙一系的承襲。
李半仙生于清咸豐年間,茌平縣城南李莊人,是清末民初魯西一帶著名的江湖藝人,表演戲法技巧嫻熟,造詣極深,尤其是其表演的《九連環》《仙人摘豆》,每次都是于方寸之地、眾目睽睽之下,千變萬化不露破綻,由此得名“李半仙”,反倒是其原名卻被人遺忘了。
張大辮名叫張義成,1864年出生于茌平縣廣平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精通戲法,善演氣功,其絕技之一就是頭扎一條大辮子,并在辮梢拴一桶水,用頭甩動,使辮子拎起水桶當空飛舞。這一絕技當時在山東、河南一帶頗有名氣,為此,江湖藝人遂紛紛稱其“張大辮”。
聊城雜技主要包括馬戲類、魔術類、表演類,以風格樸實粗獷、富有地方特色而享譽雜技界,為繁榮我國雜技藝術培養了大批人才。據統計,聊城籍雜技演員幾乎遍及全國,除了山東省濟寧、德州、聊城三市雜技團外,貴州省雜技團、云南省雜技團、山西省長治市雜技團、山東省雜技團等,起初均是以聊城雜技團為主組建而成的。
一提到雜技之鄉,人們首先會想到河北省滄州市吳橋縣。據史料記載,吳橋雜技歷史最為悠久。相傳,吳橋是孫武后代的封地,吳橋姓孫的人也確實不少,以孫姓命名的村子就有前孫、后孫、牌坊村等十多個。吳橋古城東南面有一排土丘,傳說是戰國時期孫臏與龐涓打仗時擺迷魂陣的遺址,土丘南面十里處有個孫公廟村,村東有座孫公廟,廟里供奉的塑像就是孫臏。吳橋人習武練雜技之所以早,據說也與此有關。
建國初期,吳橋就已發展到60個大型雜技馬戲團體、三五個人結伴搭伙的雜技組達472個、傀儡戲90臺、演員2500多人,此外還有在異國他鄉從事雜技事業的老藝人400多人。
吳橋人喜愛雜技與他們過去的生活環境有關。吳橋縣位于古黃河下游,西有大運河,東靠四女寺河,河流縱橫占去了大片土地,且土地鹽堿瘠薄,水災頻繁,逢戰亂之時,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走投無路之下,只好變套戲法、耍耍大刀、逗逗猴子之類的小動物,靠賣藝糊口。
廟會為雜技提供表演的場所,雜技為廟會招來香客,兩者相輔相成,久而久之,便成了吳橋雜技的傳統風格。每年秋收之后,黃鎮(今山東省寧津縣)都會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廟會,廟會期間,雜技、魔術的刀、叉、丹環等道具擺攤出售,狗、猴、蛇、熊等馴獸任人選購,各路藝人紛紛趕來,或砌磋技藝,或拜師訪友,或搭班組棚。廟會結束后,各班各棚四散而去,近則去天津、北京,遠則闖關東、下江南,單憑一把飛叉或一只猴子便能遠走天涯,撂地賣藝,而這一古老的風俗一直沿襲到了五十年代末。
都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雜技藝術的發展也遵循著這樣的規律,表演風格深受地域的影響。雜技的南北流派雖不相同但各有所長,為中國雜技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除了以聊城、吳橋雜技為代表的北派雜技,還包括南派、海派、軍旅派三大流派。
南派
在吳越秀美之境、閩粵喧鬧之地、湘贛皖魚米之鄉,有太湖靈動的漣漪、洞庭浩渺的煙波,花鼓燈影的鏗鏘,也有南音弦索的婉約,時而輕舟竹筏蕩漾于青山秀水之間,時而跋涉在群峰峻嶺之中,這里有小橋流水的靜謐,也有層臺累榭的雅致。
南派雜技與北派雜技不同,走的是以低空表演舞臺雜技為主的發展方向,在這一空間內,人們可以充分發揮綜合藝術的優勢,將音樂、燈光、布景及節目的意蘊最大化地傳達給觀眾。可以說,南派雜技將雜技表演詩化,雖少了懸念,卻多了一份韻味。
海派
海派雜技是具有鮮明上海地域特點和風格的上海雜技藝術,因其歷史淵源不長,沒有太多的傳統可以依靠,輕松的環境反倒給了它廣泛的選擇空間,再加上上海作為入海口城市,交通發達,這些都為其吸納大洋彼岸的西方文明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上海也逐漸成為中外雜技薈萃之地。
上世紀五十年代,當興盛的中國雜技紛紛從街頭村落走上舞臺之時,海派雜技卻走進了馬戲場。如今看來,這一決策為海派雜技帶來了十分有利的發展際遇,這也足以證明上海人的精明。
軍旅派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活躍在各大舞臺,但更多的時候出現在軍營、哨所內,因為他們既是藝術家也是軍人。那么,軍人的精神、氣質、作風、形象如何通過雜技藝術來塑造呢?其實軍旅派雜技有一個顯著的特點:節目的主題圍繞軍旅生活展開。如《穿越》表現的是軍人的勇敢精神,《草帽》表現的是軍人假日中的娛樂活動,《球技》則表現的是軍人為國爭光的熱情,而軍旅派雜技的表演核心是技巧。
北派、南派、海派、軍旅派作為中國雜技的四大流派,各有所長又一脈相承,同屬一家又異彩紛呈,而這也正是中國雜技在世界雜技界熠熠生輝的根本原因。
據《搜神記》中記載,當時吳國有位術士叫徐光,經常在集市上表演幻術,他假裝向賣瓜人乞討,賣瓜人不肯給,他便索要一塊瓜皮直接就地而種之,沒想到竟然生根開花,結出了果實。后來,著名雜技藝人孟廣連說:“這門絕技是任道長傳下來的,只傳道家子弟,不傳外人。”于是,這一傳說中的絕技從此消失。據了解,此技藝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初是在漢武帝時期由絲綢之路傳入我國的。令人遺憾的是,因為諸多原因,此技藝沒有被繼承下來。據悉,至今也沒有人能解開這一技藝的秘密。
雜技之所以能興盛一時,有其歷史必然性:一是民間有喜愛雜技藝術的傳統,人們對雜技藝術始終懷有獨特情感;二是在黃河連年成災的近代,演習雜技成為人們謀生的一種重要手段,農民棄農學藝是為了生存。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對雜技的關注卻越來越少。雜技發展舉步維艱,原來作為謀生手段的雜技對年輕人也不具備吸引力,由此導致后繼無人的窘境。此外,一些頗有造詣的雜技藝人因年事過高逐步退出舞臺,有的甚至已離世,也使得一些絕技面臨失傳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