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互聯網+”模式在各領域內的滲透,互聯網技術正在逐步改變著世界,對世界的變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ヂ摼W技術在各領域的滲透使得文化的傳播載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藝術教育對人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藝術教育的形式也在互聯網模式下擁有了新的變化。很多高等院校開始意識藝術創造力在學生能力培養中的重要性,開始思考如何在傳統科研和提升就業能力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藝術創新能力,從而將藝術教育與促進就業有機的融合起來,實現學生教育質量的提升。本文通過研究了“互聯網+ ”背景下藝術教育的發展形式和發展方向,希望能夠為高校的藝術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互聯網+;藝術教育;學生就業
中圖分類號: TP393.4 ? ?文獻標識碼: A ?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9.06.031
本文著錄格式:李若洋. 基于“互聯網+”的藝術教育模式助推學生就業的研究[J]. 軟件,2019,40(6):136139
【Abstract】: With the penetration of the "Internet +" model in various fields, Internet technology is gradually changing the world and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world change. The penetr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in various fields has brought about tremendous changes in the carrier of culture. Art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culture. The form of art education also has new changes in the Internet model. Many universities have begun to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artistic creativity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and began to think about how to stimulate students' artistic innovation ability based on tradi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mployability training, so as to integrate art education with employability education.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form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rt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hoping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art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Internet +; Art education; Student employment
0 ?引言
高校藝術教育是大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其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著重要的確立作用。在我國大的教育環境下,小學、初中和高中學生所接受的藝術教育縮水嚴重,所以導致在學生步入大學之后,對高效藝術教育的看待與認知十分不準確。同樣這也導致了高校在藝術教育方面的發展緩慢,使藝術教育逐步邊緣化[1]。目前,隨著國家科學技術、社會環境和人才培養要求的不斷進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加趨向于全面化。高素質、多技能、全方位的人才成為了社會人才的主要要求,所以這也間接要求了各個高校要不斷重視藝術教育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以便于向社會輸送優質的社會人才。所以大學藝術教育的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2-4]。
目前,“互聯網+”的潮流已經洶涌而至,理性分析會發現“互聯網+”背景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作為藝術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要想把握機會迎接挑戰,從而為國家“中國創造”的戰略構想作出自身的貢獻[5-6]。首先應該自我成長并具備互聯網時代的思維模式做到觀念先行,其次是學習掌握相應的互聯網工具,同時在教育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建立設計創新的互聯網思維,培養學生相應的能力,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和設計協同創新[7]。
1 ?“互聯網+”背景下藝術教育模式
伴隨著“互聯網+”進入教育領域,廣大教育者也在接受著這種新生事物。隨著“互聯網+教育”的不斷發展以及在教學中的實踐,我們發現“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網絡教育的方式和模式多種多樣,教育工作者難以使用相同的評估標準進行對學生的評估。而且由于這是一項新生事物,所以依舊存在一些漏洞,導致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會出現偷懶的情況,致使教育工作者難以把控學習進度。但綜合各類觀點與情況來看,“互聯網+”的教育模式總體是利大于弊的,其所發揮的作用也是很廣泛的,所以推廣“互聯網+”的藝術教育模式,將會對高等教育發展和提升大有益處[8-9]。
1.1 ?“互聯網+”為藝術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舞臺
由于互聯網擁有自由、開放的特性,與藝術教育的特性正好符合。藝術的教育主要是為了開放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感官感受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心靈的充盈。所以“互聯網+”為藝術教育提供了一個優秀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安排自己的藝術選擇,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過網絡實時為學生提供思維方面的引導。
當今時代是一個快餐時代,任何事情都會被簡化到很小的層面流入社會的信息流中,而“互聯網+”技術就為高校的藝術教育提供了一個“微化”的平臺[10]。高?!盎ヂ摼W+”下的藝術教育就是通過緊跟時代步伐,以簡潔、清晰、快捷的方式,不斷將文化“微化”。把知識碎片化的放在學生的生活當中,讓學生在碎片化的時間下自然而然的接觸藝術教育。
結合當今時代信息傳遞的特性,如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等各類手機信息傳播媒介,我們不難發現,任何形式的文化都是以簡短的文字、高辨識度的圖片或者快節奏的視頻動畫的方式在人群中傳播的,而且這種方式已經持續了很長的時間,以至于人們已經下意識的把這樣的方式作為接受信息傳播的默認的認知方式,這為以圖像、影音為主的藝術傳播提供了極大了優勢[11-12]。
綜合上述論述,互聯網以其獨特的動態性的特征,使得高校的藝術教育有了更加合適的承載體。歌劇、戲劇、舞蹈不再局限于課本上的一張圖片、一段文字,而是具有可視可聽可重復的資料,這就讓這些更加“高級”的教育藝術作品獲得了更加大的傳播力度,也豐富了它們的教育價值。
1.2 ?“互聯網+”為藝術教育提供了廣博的資源庫
互聯網最主要的特性就是它具有互聯性,通過互聯性,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與他人進行信息交互。而且互聯網的搜索功能十分強大,輔以人工智能技術,對使用者的搜索、觀看等喜好進行數據處理,就可以實現以點到面再到體的連接?!盎ヂ摼W+”更是在此基礎上強化這方面的功能,實現了人與物、物與物的連接,這就使得更多的社會資源突破了其自身的限制,以合適的方式融入了“互聯網+”下的藝術教育體系中,成為了學生的學習材料。
通過各個層面各個行業的知識庫的建立,使得有組織、有目的的學習成為了隨時隨地都可以通過網絡學習的活動。通過以點狀搜索,根據超鏈接鏈接構建整個知識面,已經成“互聯網 + ”時代最便捷的學習方式[13]?;诨ヂ摼W的藝術教育內容已經非常豐富了,而且伴隨著資源庫的不斷整合和更新,使得“互聯網+”下的藝術教育已經形成合理的體系以提供給學生進行學習。但是藝術的研究和發展和其他學科大有不同,其更加依賴于各類圖像、影音等可視文件,所以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我們需要努力實現學校與更高層次的資源的對接,如博物館館藏、音樂廳、劇場等。這樣我們就能實現資源的不斷拓展,使得學習和研究的資料不斷豐富,以便于教育工作者和學生都能及時跟上時代的步伐,也便于教育工作者和學生通過已學知識對新生藝術進行鑒賞與理解。這一切的發展,都是基于“互聯網+”下的藝術教育擁有極其龐大的教育資源庫,這也是“互聯網+”下的藝術教育需要特別重視的一方面。
1.3 ?“互聯網+”為藝術教育提供了多維度的研究室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通訊的發達,人們從手機中的各類APP中,均實現了實時的有效溝通,而且在通訊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中,實現了從一對一溝通到即時多人溝通的跳躍式發展,但其中的各種通訊方式并不屬于更替式發展,而是在原有基礎上不斷進步的,使得各種類型的通訊方式平行存在,這就意味著,有多種多樣的溝通方式,建立起不斷聯系的通訊網[14]。在互聯網的環境下,藝術教育工作打破了實體房屋的界限,也打破了時間上的界限,在“互聯網+”下的藝術教育能夠構造出合理的學習室和研究室,學生和老師可以在學習室或是在研究室中進行學術上的交流和探討,當然這些學習室和研究室是沒有時間、國界的限制的及時交流的網絡學習室和研究室[15]。
2 ?“互聯網+”背景下的藝術教育學科建設
2.1 ?建立多維的藝術史觀
在高校藝術教育的過程中,藝術史是藝術教育最基本且教學耗時較長的一部分課程。學生只有在熟悉藝術產生的時代背景的情況下,才能更好的理解藝術的內涵。在“互聯網+”的環境下,高校各類學科相互交融,無論在教學方式上還是在教學內容上,都在根據互聯網的環境進行著自我的調整與改變。藝術學科也不例外,也在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進行著變革,電子音樂、工業設計、藝術管理等都是學科交叉的產物,作為新興產業發展迅速[16]。但是上述變革大都是新增的內容,更多新的史料被補充進來,更多角度的分析被提出,更多對藝術的理解被各個專家講出,而作為學習藝術較為基礎的藝術史觀依舊發展緩慢。很多藝術史教育在結構上存在缺失,這嚴重影響了學生對藝術基本認識的構建,使學生難以樹立起一個完整的藝術認知體系。所以,我們需要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積極改善這一基本問題,利用網絡優勢,看清不足,及時彌補缺漏,使“互聯網+”下的藝術教育的功能最大化。
2.2 ?建設先進的教學模式與教育設施
由于互聯網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很多以前沒有的教學形式成為了可能,遠程教育就是互聯網發展的產物。它可以實現“面對面”授課,使教學不再局限于地點和距離上,更可以解決偏遠學校學生受教育的問題。在藝術教育方面,大型開放式的在線網絡教育平臺也是“互聯網+”的產物,慕課,其優勢就在于對學生數量、學生地點、上課時間的無限制性以及上課內容的開放性與互動性,吸引了大量學生參與[17-18]。智慧教育同樣也是基于“互聯網+”衍生出來的教學平臺,它是通過與現代信息共同結合的產物,其結合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技術,為學生提供一個感知的學習環境,而且通過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與學習內容,為學生自動提供相應的所需知識,這使得學生對學習更加有興趣,更加有動力。結合上述兩個實例,我們了解到,通過智能工具的運用,教育模式便隨之改變,而且這也促進了與之配套的教育設施的建立。
2.3 ?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評價模式
“互聯網+”使教學方式產生的變化也帶來了教育評價方式的改變。學生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學習,其實是更加注重過程性和體驗性的。而老師對學生的評判也不僅僅局限于一張考卷上。根據藝術教育的特點,其本身是具有階段性的,教師需要根據學生所處的不同階段對學生所掌握的知識點進行考察,到最后結合各個階段的綜合評價而評定最終成績。與傳統教學不同的地方則是老師不再需要站在講臺上、在教室之中對學生進行線下的面授課,也不再是單向的對學生進行知識輸入,而是要求老師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通過授課了解學生的特色,挖掘學生的潛力,進行個性化的培養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