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志軍
摘 要:博物館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和文化傳承的象征,其承載的內容是一個國家和城市的靈魂。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守護神,它映射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城市的歷史和文化進程,是人類從古到今逐步走向社會文明進步的見證,是人類重要歷史文化變遷的見證者和傳播者。因此,應當根據新時代的要求,從我國博物館未來的發展入手,重新定位博物館的新功能和新形式,使其適應新的經濟發展和群眾需求的形勢,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要求;博物館功能;多元化設計
博物館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一個社會學校。它用特殊的歷史形式和文化形式向大眾傳播知識,一個城市所有的歷史與文化的匯集以展覽的形式都體現在博物館里。在2019年的兩會期間,博物館的發展是熱門話題。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博物館加起來不到350家;改革開放后,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博物館的發展經歷了“博物館潮”的歷史時期,數量猛增。因此,更應當注重對博物館進行完善。
1 目前我國博物館發展存在的諸多問題
博物館的建設以展現我國民族文化特色為宗旨,應當突破傳統的博物館觀念,在傳統的博物館空間定位基礎上拓展公共空間設計方法,賦予博物館靈魂,豐富博物館的展示空間,賦予其新的功能和展示形式。通過研究國內外博物館的發展,借鑒國內外現有博物館的建設、布局、管理及運營的現狀并進行總結、研究,針對我國博物館目前發展面臨多元化、高品質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拓寬視野,拓展功能,最大限度地使博物館功能形式多樣化,滿足公眾需求。但是當前我國博物館的發展迅猛,思想準備不充足,提供的服務和功能滿足不了社會大眾的需求,出現了博物館開館初期熱熱鬧鬧、后期經營慘淡、參觀者寥寥無幾的現象,長此以往,其發展的局限性就會對博物館后續發展造成一種阻礙。尤其是博物館已不局限于物的展示,作為一個國家和城市的文化載體,它更是一個地方的文化中心以及地方文化的展現。但是當前博物館建設過程中還存在很大的不足,應當進行改善。首先,博物館代表著一個國家和城市的文明,是這個國家和城市文化的載體,它不僅有保護文化遺產的功能,同時還具有社會功能,即滿足社會大眾的欣賞性和社會教育功能,它是特殊的文化場所,也是人們尋找精神動力的場地。現如今,我國的博物館發展面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就會使人們寄托精神動力的源泉一點點流失,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就會遭到破壞。城市缺少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喪失了精神支柱,城市的健康發展就會受到質疑。沒有了精氣神,就會變得面目全非,失去了競爭的動力與發展的活力。因此,博物館不能只是機械、枯燥的建筑,在里面羅列一些展品,沒有生氣沒有活力。其次,博物館內部的參觀路線大多是單一向前的,沒有“回頭路”,觀眾參觀時是一路順著展覽的線路魚貫而出直到瀏覽結束。除此之外,展覽館的選址也大多偏安一隅,位置較為偏僻,沒有考慮大眾參觀展覽的方便性。博物館與城市周邊的景點不連貫,交通預留空間小,在客流高峰期客流較大時還經常堵車。再次,千篇一律的展示,展示設計顯得“死氣重重”,久而久之會造成群眾產生“博物館綜合癥”,博物館就變成一個沒有吸引力的概念詞,社會大眾沒有欲望去看一場沒有內涵新意和靈魂的展覽。最后,博物館建筑的靈魂也需要相稱的外部空間襯托,在實際建筑中,我們的博物館功能大多數體現在室內,與外部空間相分離,沒有內外兼容,達到整體構架渾然一體。沒有充分利用室外空間形成生態博物館,達到展覽的整體連貫性。
2 群眾對博物館的多元化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博物館越來越彰顯它的重要性。博物館是一個公共場所,能有效地對民眾進行教育,通過物品的陳列和精細的講解,使群眾了解到相關的歷史,激起群眾的求知欲望,從而使民眾增強自身的民族自豪感。當前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有了“憶苦思甜”的念頭,同時對于知識的渴求程度也越來越高,對高品質、多元化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博物館是公眾精神享受和休閑娛樂的場所,是公民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是接受民族精神文化教育的第二課堂。參觀博物館展覽,能夠極大地提高群眾的文化修養,能夠喚起群眾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根據數據顯示,各個城市的博物館不在統計范圍之內,單就國家博物館而言,我們的客流量是世界上最大的,盡管目前我國博物館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是我國公民對博物館的認知和需求不斷擴充,說明國民已由原來單純的物質追求轉向精神層面追求,國民意識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重要。當下參觀博物館的群眾不再僅僅定位于學校的紅領巾少先隊,而是由多種組織集體帶領大家去參觀,或是知識分子、學者等有行業代表性的學習平臺,更多的是平民百姓、青年人等以個體和家庭小眾的方式開始大量涌向博物館,感受歷史文化,形成了新的城市文化消費模式,是城市休閑文化的首選之一。因此目前我國博物館單一的形式、簡單的功能越來越不能滿足群眾需求,公共服務功能要進一步完善,讓昔日嚴肅的博物館文化激發細胞擴散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場所,可以引進國外的體驗與互動理念,讓群眾不只是一個參觀者,也是一個參與者,融入到展覽氛圍中去,增強休閑娛樂功能,增設咖啡、餐廳、書吧、電影等休閑娛樂項目,在參觀中得到多方面的體驗,在感受文化同時獲得放松,讓博物館重新吸引人們的目光帶動城市文明文化發展。
3 博物館功能形式的多元化設計方法
3.1 注重展覽形式的多樣化
在博物館展覽形式上,應當注重展覽形式的多樣化,不再拘泥于室內展示,要勇于打破過去傳統的博物館展覽形式,將展覽形式轉變為戶外室內并存模式。在室外展覽方面,我們可以效仿國外優秀案例,如東京展示館,其展示了一個室外展覽預演,設計者充分利用室外空間展示了一個獨特的展覽形式,采用保鮮膜搭建展覽平臺,將作品置于保鮮膜中間,纏繞于室外樹木之間,這個創意本身就讓人耳目一新,使人對這個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參觀者在參觀的同時可以在透明的保鮮膜上進行藝術自己的創作,體現參與性、互動性。這樣體現了室外展覽的觀賞的價值,既滿足了室外展覽的觀賞價值,也滿足了參觀者的互動需求。室內模式在室內模式設計方面進行加強,在保持博物館基本展示功能外,可以引進展品文化相關的商品,參觀者在參觀之余可以選擇購買帶有文化含義的禮品,滿足購物的需求。
3.2 注重更新博物館的多元化服務功能
應當為博物館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博物館作為重要的公共服務場所,想要吸引游客,除了保留它的傳統功能之外,還可以適當引進新型的服務,滿足人們的需求,如可以引入餐飲、婚禮等功能,使博物館發展過程中打破死氣沉沉的現象,使博物館具有新型服務功能,滿足了人們在參觀過程中的休息需要,更使人們認識到博物館除了參觀之外,還可以進行其他事物,從而愛上博物館,為當下博物館的發展打響知名度。且可以適當增加博物館的收入,為博物館帶來經濟收入,帶動博物館的發展。
3.3 引進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進行管理
在博物館開放的過程中,應當結合時代發展的需求,積極引進科技化的技術手段,提高博物館的知識講解能力,深深吸引群眾。建造當下新型的博物館,應當購置新設備,使用新技術。傳統的博物館主要進行物品的陳列,讓群眾自行參觀和了解,但是每個人的文化吸收程度是不同的,導致了每個人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樣,對于很多物品的歷史及背景可能難以有效的了解。因此應當加強博物館管理人員的素質,能熟練的使用VR等設備,打造歷史虛擬空間,將游客帶到模擬空間中,自行進行體會,為博物館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4 結語
綜上所述,博物館作為每個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場所,承擔著傳播文化的重要職責。因此在當下新型博物館的建設過程中應當注重引進科技化的技術手段,構建多樣化的服務體系,打破傳統博物館的局限性和不足,創造一個新型的充滿活力的博物館,有效向居民進行文化傳輸工作,從而為推動城市的發展助力。
參考文獻
[1]蘇雅文.新形勢下基層博物館功能多元化的開發利用——以三明市為例[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103-107.
[2]原佳偉,趙哲瀚.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博物館功能形式的多元化設計[J].戲劇之家,2018(35):247.
[3]潘輝華.初探官方博物館文化社會服務功能的多元化延伸與拓展[J].海峽科學,2017(1):84-86.
[4]郭春明.關于現代博物館功能走向多元化的思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2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