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豐縣順河鎮中心小學 仇防震
在以往的家庭作業布置中,教師“隨意”地布置作業,學生“隨意”地應付作業,作業布置并沒有起到應有的鞏固效果,甚至讓學生對作業和數學學習產生了一定的排斥心理。那么在新課標指導下,我們的作業布置該何去何從呢?
家庭作業是學生作業的一部分,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構成環節,由于家庭作業不可或缺,時間一長,教師就會對家庭作業的布置產生誤區,忽視了布置家庭作業的目的。有些教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只是為了完成某種任務,或者說是為了布置家庭作業而布置家庭作業,可以說已經失去了其最初的目的。在我看來,作業的布置一定要具有明確的目的,教師要清楚布置作業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和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和能力,如果所布置的作業沒有起到任何這方面的效果,就完全沒有了布置作業的需要。
比如,在學習了“平移”的知識點后,教師在家庭作業布置中就可以設計一些與平移有關的題目,尤其是學生理解難度大和容易忽視的地方。有的學生在平移的過程中總是忘記找關鍵點,或者是找到的關鍵點對于平移來說并不是最簡化的,也有的學生總是想不到標記平移的方向。針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存在的薄弱點,教師就要有針對性地為學生設計對應的家庭作業,確保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課后訓練完全掌握“平移”的知識點和注意事項,進而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傳統作業布置中,家庭作業的形式多以紙質文字形式為主,也就是反復做題和計算,多年以來傳統家庭作業都是以這種主流方式延續下來的,教師和學生也習慣于這種家庭作業形式,然而隨著教育教學的發展,傳統作業形式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的教學需求了。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開始多樣化,刻板的做題與教學要求相去甚遠,所以,家庭作業形式也需要“變革”,通過精心的設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作業形式,讓學生全面動手、動腦。
比如在學習了“平均數”的概念后,與其給學生提供一些呆板的數據,讓學生一遍遍計算這些數據的平均數,不如給學生布置一個探究性的家庭作業,讓學生收集整理班級學生一次跳繩的個數、測驗成績的平均分數、全班學生的平均身高等,讓學生參與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全過程,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所學習的數學知識。
作業是為了幫助學生鞏固學習的新知識,只要學生能夠從家庭作業中有所收獲便可,卻不可過度追求作業的數量,有的教師在作業布置中會將同一道題布置多遍,當數學作業變成了如語文作業一般的抄寫,何談對學生探究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呢?所以說數學家庭作業不在于數量的多,而在于內容的“精”。一道精致的題目就如一道美味的食物,不僅可以填飽學生的肚子,還可以帶來味覺上的享受。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家庭作業的“精”,為學生設計高質量的家庭作業,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指導效果。
比如在學習了“升”后,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對容量單位“升”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通過家庭作業,可以讓學生對“升”的概念理解進一步加深,并幫助對“升”的多少形成一個準確的數感。有了這樣一個明確的目標,教師作業的布置就要以“精”為主,如一杯水的體積比1 升(),一瓶飲料的體積比1 升(),一壺水的體積比1 升(),括號里可以填大或小。這三個題目涉及的都是學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物品,可以引導學生將“升”與日常用品建立一個一一對應的關系。此外,還可以在作業布置中加入“思考”的環節,如:“通過今天的作業,你學到了什么呢?”“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是以‘升’作為單位的呢?”可見,精簡的內容加上思考的環節,我們的家庭作業完全可以達到鞏固知識的效果。
很多教師錯誤地認為家庭作業只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一部分,教師完全不需要在家庭作業批改上花費太多的功夫,久而久之,當學生意識到教師對家庭作業并不是如此的重視,學生對作業的態度也會逐漸發生變化。所以,我認為教師要重視對家庭作業的后續評價,并確保作業評價的準確度和細致度。

從“明”“新”“精”“細”出發,為學生設計科學合理的數學作業,讓作業成為數學大餐中的一道令人回味無窮的菜肴,從而讓學生喜歡上做作業,喜歡上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