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晗靜



摘要:1987年,聯合國提出“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以來,我國一直堅持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改革開放后,東部地區的迅猛發展使得區際差距問題成為焦點,縮小區際差距已成為中國政府一直致力的目標。本文在查閱大量文獻和數據的基礎上研究二者關系,以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為著手點,運用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方法探討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同時促進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縮小區際差距的可能性。研究證明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縮小區際差距并不相悖或無關,相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某些方法和途徑對于縮小區際差距大有裨益。
關鍵詞:縮小區際差異;可持續發展;實現雙贏
中圖分類號:F12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9)08-0026-03
一、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呈現出“中國式增長奇跡”,GDP連續二十年以平均9.7%的速度增長,人民生活質量大大提升,但由于起初梯度發展戰略的推進,使得我國各地區在經濟、金融、房地產市場、投資環境、教育水平等方面發展均不平衡,區際差距日益增大。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偌大差距使得整個社會呈現出“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態勢。縮小區際差距已然成為國家的重點目標。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后,無疑是生態環境、自然能源的大肆消耗。水土流失、大氣污染、水域污染、土地荒漠化、溫室效應等災害席卷全球。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為首的WECD把經過四年研究和充分論證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提交聯合國大會后,“可持續發展”一詞便成為國際社會所關注的問題。1994年,中國批準了第一個國家級可持續發展戰略,之后國家也在積極號召全國人民要堅持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具體內容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 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其內涵為共同發展、協調發展、公平發展、高效發展、多維發展。它包括經濟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三個層面,而不是簡單的經濟增長或者是生態平衡,更重要是在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障。
當前許多學者都對二者分別進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其有效途徑和措施。產業轉移、開發新能源、建立高效的“零污染”排污系統等都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策略;此外,另一部分學者也深入中西部落后地區實證考究,提出審批西部地區重大投資項目、引進人才并提升教育水平等是促進西部地區發展,縮小區際差距的重要手段。但實際上,我們可將二者結合,基于可持續發展戰略下兼顧區際差距的縮小,實現共同發展和協調發展。本文將分別從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社會可持續發展三個層面進行分析,并以部分高速發展的中西部地區為案例,論述二者實現雙贏的策略及其有效性。
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縮小區際差距
近年來,中部地區發展態勢逐漸好轉,中部和東部地區的差距逐漸縮小,但西部大部分地區還仍然處于未開發狀態。我們將通過分析中部地區和部分西部地區的發展策略和產業結構,從經濟、生態、社會三個層面探究可持續發展戰略對其經濟發展及縮小區際差距的重要作用。由此我們可借鑒其成功經驗,并結合西部地區的實況促進其經濟發展,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并縮小東西部地區差距。
(一)經濟可持續發展與區際差距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經濟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保持自然資源的質量和其所提供服務的前提下,使經濟發展的凈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秉承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的原則發展經濟。在經濟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為產業轉移。產業轉移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將發達區域的部分企業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轉移至發展中區域。
自從改革開放之后東部地區經濟崛起,2006年,中央制定了中部地區開發戰略,中央政府通過加大對中部地區的財政投入、在金融信貸及重大項目審批上予以支持、實施稅收減免政策、鼓勵產業轉移、財富轉移等手段不斷對政策進行加碼,以推動中部地區經濟迅速騰飛。在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的區際差距明顯縮小。以武漢市為例:
如圖1所示,2004-2017年,該城市GDP增長了7倍不止。在2006年實行中部開發戰略之前,武漢市GDP不僅數值較低,增長速度也只有15%左右,而06年之后,GDP明顯上升,且上升幅度平均達到23%。
圖2中數據表明,在財富轉移和產業轉移的支持下,三大產業均大有增長,尤其是第三產業,2007年僅增加1572.75億元,而2017年增加值高達7140.79億元。
由表1可知,中部和東部地區的區際差距正在逐漸縮小,如河南省2017年GDP達44 552億元,湖北省也高達35 478億元,比東部地區的福建省要高出許多。而西部地區的增長速度不僅較慢,與東部和中部地區的差距也十分明顯。特別是寧夏、青海、西藏等地區,2017年GDP遠遠低于5 000億元,而云南、貴州等省份發展勢頭較好。以上三部分地區的GDP數據對比可知,西部地區大部分省市經濟極其不發達,充分體現了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缺陷。
近年來,產業轉移、財富轉移等實現經濟上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在中部地區已小有成效。以武漢為中心的經濟圈,帶動了周圍身份和城市的發展,明顯縮小了中部和東部地區的區際差距。但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卻遲遲沒有跟上國家的步伐。但是有了中部地區成功的先例,國家政府依然可以用類似的策略發展西部地區。在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縮小中西部地區區際差距,實現各個地區以及整個國家共同發展,共同富裕。
(二)生態可持續發展與區際差距
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在于生態可持續性,即自然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程度間的平衡,我們要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和更新能力。
如今西部地區仍然以農業為主,但由于其落后的生產力和技術水平,導致當地居民仍然采用傳統的技術和生產方式,過度放牧,過度砍伐森林等行為屢見不鮮,加上自然資源極其脆弱,黃土高原、長江上游等地區都因人類不合理的日常活動而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而如果過多的將重工業產業轉移至西部地區,會進一步導致西部地區環境的惡化,這與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是相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