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琴
上市能吸引更多的投資,上市成為許多公司的目標,為了達到上市的條件,或者上市以后連續虧損,為了避免被退市,但披露財務信息是硬性要求,于是出現了層出不窮的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案例,財務造假現象包羅萬象,但是深入剖析,必有規律可循,其中收入造假最為常見。本文以上市公司為例,分析上市公司在收入上造假的典型案例,將收入造假進行分類,并針對性地提出識別方法,希望在建立健全法律法規的同時,股民能夠辨別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陷阱,減少投資者損失。
虛增收入是企業為了“提高”業績,“增加”利潤,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上市之前,爭取上市、取得配股,或者上市以后避免摘牌(ST)和退市、平滑利潤、獲取銀行貸款、企業領導為謀取利益等諸多動機,促使企業在收入上造假。從大量的案例解讀與分析中,發現在收入上造假主要可以分為三類 :跨期確認收入;虛構業務;隱瞞或“規避”關聯方交易。
一、收入本質真實,收入歸屬期虛假
根據我國的《收入》準則(財會[2017]22號)中,根據對準則的理解,收入是履行合同義務所收到的對價,但并不是接受了訂貨、簽訂了銷售合同或者發出貨物后就可以確認收入,理應在為客戶提供了商品或服務,履行完合同規定的履約義務后,才能將收到的款項卻認為收入,即便是客戶提前支付部分款項或者是定金,在完全履行了履約義務之前,要將其確認為一項負債:預收賬款。實務中,對于房地產或者重型機械企業,應根據完工進度或者投入成本,合理確定營業收入,而不應該將“一攬子”收款全部確認為收入。企業模糊、混淆收入確認時點,跨期確認收入,其表現方式主要是兩種:提前確認收入,或者延遲確認收入。前者,將下一年度的收入提前計入本年度,以“解燃眉之急”,這種提前確認收入,最容易出現在上一年年末和下一年年初,尤其在房地產企業和重型機械企業較常見。后者,延遲確認收入,一般在本年度收益較好,但是預計下一年度盈利不佳的情況下,將本年度的收入延遲計入到下一年度,以“未雨綢繆”,為下一年度利潤下降做好鋪墊,以達到從各年度的財務報表、財務數據和指標來看,盈利穩步增長,利潤平滑的目的。
實務中,一般提前確認收入屢見不鮮。未完全履行合同中的履約義務,或者是否能夠確認為收入還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在這些情況下確認收入是不符合規定的。在許多財務造假中,比如天津磁卡的子公司海南海卡公司,昆明機床公司,都有涉及到提前確認收入的違規做法。昆明機床在2013-2015年,分別跨期確認收入56筆、59筆、107筆。但是,我國對于延遲確認收入的追責卻鮮有。如果同行業盈利較好,但是該企業營業利潤低于市場預期,卻在財務報表中有大筆的預收賬款,要審視該企業是否有通過預收賬款這個負債類科目,將營業收入延遲確認,人為地抑制業績釋放的嫌疑,比如2010年的貴州茅臺,值得思考。
二、收入本質虛假,虛構交易
(一)主營業務收入無中生有,主要存在兩個方面:一是不存在交易,通過客戶虛構交易、單據實物全套造假。從客戶、銷售合同、產品出庫單、銷售發票、到運輸貨物的發票,所有的原始憑證都是虛假的,業務軌跡都是偽造的。從一開始就虛構,設兩套賬,“假賬真做”。二是交易存在,但是夸大收入,單邊虛增合同價格。
銀廣夏、萬福生科、昆明機床,都通過這種造假方法虛構營業收入。1998年至2001年,銀廣夏累計虛增利潤7.7 1567億元,事實除了1998年財務資料“消失”以外,從1999到2001年連續虧損,以“不可能的產量、不可能的價格” 出口給德國誠信貿易公司“不可能的產品”。萬福生科的做法如出一轍, 2008年至2011年累計虛增收入7.4億元左右,為了讓虛增銷售收入看起來合理,甚至到稅務部門為假收入納稅。昆明機床則通過預收定金、假銷售、還定金、銷售退回的方式虛構交易,虛增業務收入,賬外設立庫房假發貨,將貨物拆卸成零件假購回。
這種虛構交易,虛增收入的財務造假行為,可以從它的利潤率、現金流和稅費方面看出破綻。銀廣夏2000年利潤率高達46%,而事實上,深滬兩市的同行業上市公司利潤率很少有超過20%。稅費方面,也存在問題,按照當時17%的稅率,2000年,銀廣夏幾億元的毛利,增值稅應為幾千萬元,但是2000年,應交增值稅為負數。審計人員可以輕易發現端倪。但是像萬福生科,為虛增的假收入納稅,此方法就不適用。針對萬福生科財務造假,可以通過自由現金流來識別。自由現金流是指經營活動現金流扣除資本支出及運營資本增加。該指標已成為在美國安然,世通等財務丑聞爆發后,應用最廣泛,理論最健全的指標。目前,自由現金流已成為美國證監會要求必須披露的指標之一。自由現金流往往與凈利潤存在正相關關系。而萬福生科2009-2011年財務報告中凈利潤持續增加,但自由現金流持續下滑直到負數。審計人員可以從凈利潤與其自由現金流呈反向變動關系這個疑點,深入調查,識別其財務造假事實。
(二)營業外收入無中生有,收入分為主營業務收入和營業外收入,由于主營業務收入存在嚴密的銷售循環、與收款循環,造假需要多方同時參與,牽涉面廣,造假成本高。而營業外收入是企業非經營活動形成的非經常性損益,數額具有不規律性、不確定性,沒有收入平穩之說,所以巨額的營業外收入成為企業財務造假的一個切入點,于是出現了在營業外收入上造假的案例。
圣萊達2014年凈利潤為負,在第二年扭虧為營無望的情況下,2015年通過與其他企業達成協議,構造假的電影版權轉讓協議,商定圣萊達對方假違約,圣萊達通過人民法院起訴,順利拿到“違約金”1000萬,計入營業外收入。同時,通過與其關聯公司、政府達成協議,關聯公司將1000萬元轉給政府,政府又將這1000萬元以政府補助的形式,“補助”給圣萊達。如此一來,圣萊達本來2015年仍為虧損,在虛構賠償金和政府補助共計入營業外收入2000萬元后,虛增凈利潤1500,成功實現“扭虧為盈”。關于非經常性損益,投資者以及審計人員要重點關注,尤其重視在第一年虧損后,第二年出現大筆的非經常性損益入賬,要防范其虛構非經常性損益的財務造假風險。
三、隱瞞或者通過第三方“規避”關聯方交易,避免抵銷收入
根據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合并報表編制時,將集團內部交易抵消,抵消未實現損益,所以上市公司為了滿足上市的條件,或者上市以后出現利潤虧損,為了避免被退市,在關聯方交易上造假。主要表現為,母公司將貨物銷售給與它沒有關系的第三方,母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再從第三方將貨物購回,一來可以避免抵銷關聯方交易,也不存在未實現損益,在不抵銷收入的同時,配合以虛假現金流。綠大地和紫鑫藥業財務造假即是如此。綠大地在上市前,注冊了一批關聯公司,偽造大客戶,關聯方交易產生的營業收入與可觀的凈利潤,為綠大地上市“做了不小貢獻”,在招股書上,前五大客戶以及曾經的大客戶,都在綠大地上市以后紛紛進行工商注銷。類似地,紫鑫藥業2010年年報,公司營業收入前5名客戶合計為紫鑫藥業帶來2.3億元的收入,占比達到36%。但奇怪的是,紫鑫藥業歷年的定期報告,上述公司均未曾披露。五大客戶的出現,帶來了飛速發展的業績,難免引起人們的懷疑。上述兩起財務造假案例,可以看出造假方式都是通過隱瞞關聯方,甚至讓關聯方“消失”,以掩蓋關聯方交易,而我們發現其端倪都是以重要客戶為切入點,找到線索,所以投資者要關注重要客戶的真實性、變化情況、以及信息披露的情況,從而識別財務造假的陷阱。(作者單位:長安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