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近代民族音樂中,劉天華可稱之為民族音樂的一代宗師,他的主要貢獻是民族樂曲的創作,其中創作了二胡獨奏曲10首、琵琶獨奏曲3首、民樂合奏曲2首。此外,劉天華對改良二胡、改良記譜、改進國樂也做出了突出貢獻。文章主要分析了二胡音樂家劉天華處女作《病中吟》的創作背景及對這首樂曲的賞析,旨在抒發對劉天華先生的崇拜之情。
【關鍵詞】劉天華;人生境遇;《病中吟》;賞析
【中圖分類號】J676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在浩瀚的民族音樂星空中,群星爭奇斗艷,都在展示自己的風華。在中國民族樂器中二胡以它獨特的音質,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在這片民族星空中久久不熄。
一、大師生平
劉天華出生在江蘇江陰一個古老的小城中,江陰處在長江下游,屬于長江流域中最狹窄的地域。所以,江陰便成為了一個天險,有史以來,江陰便是著名的古戰場。劉天華家坐落于江陰城內西南隅邊上的西橫街上,其中街道狹窄,就如同北京的老胡同一樣。隨著歷史的不斷遷移、家鄉的傳統和風俗人情在劉天華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記,這些對劉天華一生的思想感情和音樂生涯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劉天華出生在1895年2月4日,是家中的次子。在那個動蕩時期,正是日本帝國強迫我國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當時國內大亂、戰亂不堪,讓人民生活都陷入了水深火熱當中,江陰各個門戶自然也無法幸免。在戰亂不斷的年代,劉天華家中日子艱難,直到他兩歲那年,父親才考上秀才,在家開辦了兩三年的私塾,這是劉天華家中最好的時期,生活上達到了小康水平。
在1911年,爆發了武昌起義,各個學校都被迫停課,半農與天華兩兄弟,都決定拋棄書本,積極的投入到革命洪流當中。當回到故鄉時,母親病情嚴重,不幸病逝,父親的病也慢慢變得嚴重,被迫停止了手中的工作,家中沒有了收入,負債累累,生活更加辛苦。于是,兄弟倆決定再次離鄉,用自己辛辛苦苦節約下來的錢為家中還債,天華的工作,由于各種原因,被強行解散,沒有了經濟來源,天華只能又一次返回家中。
再次回到家中,家里更加凄涼,父親的病也變得更重,天華不禁心酸一陣,沒有事情做,在家的日子十分拮據,通過劉天華朋友幫助,天華在一個小鎮中任教,但因自己不愿與人同流合污又再次失業。1915年初春劉天華回到家中,碰到了逼債的債主,加之生活艱辛,天華被折磨的染病不起,在這段時間,天華父親經不起這樣的刺激,在當年正月二十七離世。基于父親醫藥、喪葬等費用,又欠下了巨額債務,各路債主紛紛上門討債,為了將債務還清,大哥半農更加努力工作,將自己得到的稿費湊齊還債[1]。
二、音樂學習之路
劉天華在音樂上啟蒙是非常早的,有成就的音樂家多數如此。在天華小時候,家中沒有人了解音樂,因此,更加談不上從小接受嚴格訓練,然而,劉天華的家鄉,民間音樂氣氛非常的濃厚。江陰隸屬于蘇南民歌與民間音樂的積聚地,江陰地區屬于古戰場,一直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歷代以來,此地人口流動較大,所以,有許多外來的民間音樂以及戲曲音樂與當地的音樂交融[2]。并且當地也有較多的民間音樂,各種山歌、小調、號子等應有盡有,戲曲音樂也較為豐富,例如有名的錫劇、蘇州評彈等,在天華很小的時候,合唱、民歌都很流行,還有一些擺擂臺、賽歌等風俗傳統,劉天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也為今后的音樂創作提供了素材。在當時,每逢鄰家操辦紅白喜事,都會邀請一些民間藝人來演奏,不管是喜慶亦或悲哀的樂聲,都會使天華非常的向往,有時會穿著開襠褲,跟隨音樂節拍手舞足蹈。對于音樂的敏感以及興趣愛好,使劉天華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
劉天華從小接受音樂的啟蒙,鄰家的青年人對他的影響也有著重要的作用,此人在待人方面非常熱情豁達,還懂得笛子、二胡的演奏。所以,天華與此人非常親近。每到夏夜在院中乘涼時,這位鄰居都會吹吹笛子、拉拉二胡。這對于劉天華童年來講,最好的回憶便是與他的音樂朋友在一起的日子。另一位啟蒙老師是一位僧人,僧人是因為家中較為貧窮才出家,但其聰明好學,因此,被他師傅送到了天華父親創辦的私塾,從而借住在天華家中,與天華每天在一起,小和尚為人誠懇也熱愛音樂,除去擅長吹笛之外,還會一些其他樂器。天華與他關系非常好,同時也培養了天華的音樂功底。
自1909年,天華考上中學,在中學時期,除去學習日常課程以及古典文學之外,劉天華也非常喜愛美術,但是,相比之下,音樂變為他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自他入學之后,從來沒有放棄與音樂有關的任何活動。在丟失工作,父親離世,又生病的境況下,他邁著沉重的步子在人群中思考今后生計,無意間在地攤上看到一把蛇皮筒子二胡,愛不釋手。即便在病中,也會向往常一樣,每日進行拉奏,從而寄托自己的悲哀以及憤怒。
三、處女作的誕生
劉天華用簡易的竹筒二胡,拉奏著民間樂曲,慢慢覺得這不能全面抒發自己思想感情,通過自己日夜積累、苦練,憑借他在上海“開明劇社”工作時所積累的小提琴技術以及一些作曲理論,在民間演奏技巧的基礎上,創立了屬于他的自己的演奏風格。在這個過程中,經過了較長時間的修改以及發展,最后創作了處女作,這就是人們所熟知的二胡獨奏曲《病中吟》[3]。
劉天華創作的《病中吟》,是作者經歷了許多坎坷與痛苦后對生活最真實的寫照。這段經歷可追溯到他童年時期,在那段時期中,作者遭遇到失學、失業、失去親人、貧窮等一系列的不幸。這樣的遭遇對于年僅20歲的作者來講,無疑是非常沉重的打擊。在這個懷揣夢想、抱負的青年人中,希望一次次被現實毀滅,在這樣的生活情況下,他不斷的掙扎、拼搏,依舊尋找不到出路,之后,運用音樂來抒發了自己心中的各種復雜情感,從而誕生了《病中吟》一曲。
本首作品,是作者病中吟詠而來,但是沒有表達自己的絕望情感。在這部作者中,可以將其分為三個部分:首先,第一部分抒發了哀怨悠長,正如同抒寫作者這些年的坎坷生活。其次,在此曲中,有歡快輕巧的感受,采取反襯的方法,表明作者一蹶不振,表露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同時,也抒發了自己向往光明的理想。最后,與第一部分做對比,通過快速有力的弓法,演奏出非常強烈的音樂。在作者的作品中,“病”字具有兩方面意義,除了能表達自己不得志以外,也有效體現出在病態的社會打壓下,也有同他一樣的愛國主義人士,此曲也演奏出了他們的心聲。在作品《病中吟》中,吟字取自古詩行體,屬于一種名稱,但是,吟絕非呻吟。作曲在創造方法上也具有不同的地方。曲體都是類似西洋中的三段體,樂曲中非常嚴謹但是又不失拘束。在表達自己思想感情以及樂曲等方面的走向,都具有非常濃厚的民族色彩。每個段落間都具有自己的表達手法,各個音律都掌握得非常精妙,如果換作其他樂器來演奏,會失去此曲的精髓,因為二胡具有自己特有的性能,各種沉吟、悲憤等都能從二胡中體現出來,這是劉天華讓二胡從民間轉向專業、科學的第一步。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20歲,正是人們追求自己夢想,想通過自己努力實現的年紀,但是,劉天華卻經歷了較多的坎坷以及不堪,正是這些不堪,成就了他的音樂才華,將自己的真實情感融入到音樂中,來展示真實的生活寫照。
參考文獻
[1]黃蓉.二胡教學中的視唱練耳訓練研究[J].黃河之聲,2019.
[2]王寶德,江浩.兒童二胡演奏教學研究[J].黃河之聲,2019.
[3]張明.二胡小組課教學新策略及教學效果研究[J].四川戲劇,2019.
作者簡介:張輝(1988—),男,山東淄博,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