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廷進



摘 要:本文通過實驗語音學的方法考察了越南語是否存在連讀變調。通過考察越南語36組聲調組合的音高變化,本文發現越南語各聲調在二字組中保留了原調形(第四聲除外)。第四聲本來是一個降升調,但在二字組中失去了上升段,變成一個降調,其調形與第二聲相似,調階比第二聲的低。觀察實驗數據我們能看出T4在調形上發生變化,但根據以往的研究,第四聲在發音過程中是帶著固有的發聲類型(緊喉音或半緊喉)。因此,T4雖然改變了調形,但很可能正因為此發聲特征使它能夠跟第二聲區分。本文認為暫時難以確定越南語是否存在連讀變調。我們還需要進行更多的實驗來了解第四聲的本質。其中利用合成感知實驗來對T4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就是有效的解決方法之一。不過這一問題有待研究。
關鍵詞:越南語;二字組;聲調變化
一、問題提出
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種語言,但大體上可以分成兩類,就是聲調語言和非聲調語言。 在聲調語言中,有一些語言存在這樣的一種現象,就是在兩個或者兩個音節以上在連讀的時候,由于受前后音節的影響,音節或者在音高,或者在時長方面會發生變化。語言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連讀變調,是一種異化現象。以漢語普通話為例,漢語普通話里存在上聲變調現象,上上相連時,居前的上聲一般會發生變調,變成陽平。這是漢語普通話特有的現象。在泰語的聲調里也有低的調,但沒有“低調相連,前低變升調”的現象。同樣是有聲調的語言,那越南語有沒有變調現象?有的研究表明,在越南語重疊詞的情況下,變調現象會發生。Anh-Thu T.Nguyen&John C.L.INGRAM(2007)在《Prosody of Tone Sandhi in Vietnamese Reduplications》一文中提到在越南語重疊詞的情況下會出現變調。但其實這篇文章中提到所謂“連讀變調”跟漢語普通話連讀變調性質有所不同。在越南語里,大部分動詞和形容詞都能被重疊,構成重疊詞。一個重疊詞最多可以包括四個音節、或者三個音節,最少是兩個音節。越南語重疊詞構詞方式的規則之一就是要遵從聲調協調規則,各音節的聲調或屬于高音域或屬于低音域。本人認為把越南語重疊詞(部分重疊-tone sanhhi)視為變調的一個種類。但若與漢語普通話相比,越南語的變調只存在于詞的層面(僅適于重疊詞)。而漢語的變調不僅僅是在詞的層面,在句子層面也可以變調,只要兩個低調連在一起即可(如:老李、我很好等)。目前為止,對越南語超音段的研究絕大部分集中考察并描寫越南語單字調,而缺少針對越南語連讀變調的研究。不過,Hoang Cao Cuong(1985)對越南語語調的特點進行初步考察,雖然不直接使用“變調”這一術語,但根據實驗結果,他已經指出越南語的問聲(第四聲),本來是一個降升調型,但在語流中將失去上升的部分,變成一個類似于玄聲(第二聲)和重聲(第六聲)的調形。(引自Do Tien Thang 2008:44)。本實驗主要考察越南語聲調在二字組的環境下的變化,有聲調的越南語到底存不存在連讀變調?這就是本文擬解決的問題。
二、實驗設計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考察越南語聲調在語流中是否存在連讀變調。
(二)詞表設計
本研究的詞表之所以均選雙音詞詞作為錄音詞是因為考察雙音節詞就能夠發現某語言是否存在連讀變調。標準的越南語有六個聲調,即平聲(T1)、玄聲(T2)、跌聲(T3)、問聲(T4)、銳聲(T5)重聲(T6)。若將每一個聲調互相結合,如T1+T1、T1+T2、T1+T3、T4+T5、T1+T6(其他聲調依此類推),那么越南語二字調共有36組,每一組聲調組合選了5個雙音節詞。
(三)被試
本研究共有8個發音人(4男、4女),均來自越南北方方言區,在河內生活的時間較長。年齡20歲至35歲。
本實驗一共有36組二字調 x 5個雙音節詞(一組)x 8個發音人=1440個雙音節詞。
(四)數據測量與處理
為了消除性別和個人差異的影響,本實驗將測量到的基頻值(單位:Hz)轉換為T值。T值轉換公式為:T=5 x {[logx – logb]/[loga-logb]}。其中,a為發音人的調域上限頻率;b發音人的為調域下限頻率;x為測量點頻率。得出的T值時x點的五度值標度。
T值跟五度值之間的關系為:0到1之間時五度值的1度;1到2之間時五度值的2度;2到3之間時五度值的3度;3到4之間時五度值的4度;4到5之間時五度值的5度。
三、實驗結果
(一)第一聲組
(圖中橫坐標單位為時間歸一化的取點[],縱坐標單位為T值)
在T1+Tx組合中,當前音節為T1時,不管后音節是任何聲調,它還是保持平的調形,調值為33或44。其調形和調值跟單字調完全相同。
在Tx+T1組合中,后音節為T1時,因為受前音節影響,后音節為T1的起點隨著前音節的末點的高低而變動。觀察圖7發現,當前音節的末點處于高區時(前音節為T3或T5),其將把后音節的起點也抬高了。反之,當前音節的末點處于低(前音節為T2或T4)區時,其將把后音節的起點拉低。不過不管前音節時什么聲調,后音節為T1的調形還是一個平調,調值為33或44。
(二)第二聲組
在T2+Tx組合中,當前音節為T2時,不管后音節是什么聲調,它還是保持平T2的原調形,起點在中區,然后下降,下降幅度為1度。調值為32。其調形和調值跟單字調完全相同。
在Tx+T2組合中,后音節為T2時,因為受前音節影響,后音節為T2的起點隨著前音節的末點的高低而變動。當前音節的末點處于高區時(前音節為T3或T5),其將把后音節的起點也抬高了。在T3+T2、T5+T2組合中,T2的起點在4度,其下降幅度比其他聲調組合中大,起點和末點的差值分別為2.18和2.11,調值為42。在其他組合中,T2調值為32或21。
(三)第三聲組
在T3+Tx組合中,當前音節為T3時,它基本上保持了T3的原調形,起點在中區,然后稍微下降,中段有明顯的吱嘎聲沒最后升到高區,調值為3?4,沒有單字調的末點要升到5度(T3+T6中,T3的末點還是升到最高)。
在Tx+T3組合中,后音節為T3時,其起點因受前音節為T3的末點影響,整體來看被抬高。尤其是前音節為T1、T3、T5時,后音節的起點抬高到4度(跟單字調的起點相比,其點點高1度),然后稍微下降,最后迅速升到最高點。
(四)第四聲組
上文提過,T4的調形是,開始時平滑地下降,降到中段的最低點會在極短的時間內保持平行,最后升到與起點一樣高的那一點。在T4+Tx組合中,前音節為T4時,其起點一般從3度開始,然后降到最低,調值為31。跟T4的原調形相比,前音節為T4的調形缺少上升的那一段。從圖中觀察到,前音節為T4降到最低處后,或是在極短時間內平的調形或是完全沒有這一段。
在Tx+T4組合中,后音節為T4時,因受前音節影響,后音節為T4的起點也隨著前音節的末點的高低而變動。當前音節的末點處于高區時(前音節為T3或T5),后音節的起點將被抬高了。在T3+T4、T5+T4組合中,T4的起點在4度,其下降幅度比其他聲調組合的大,起點和末點的差值分別為2.34和2.36,調值為41。在其他組合中,T2調值為31(T1+T4、T2+T4、T6+T4)或21(T4+T4)
在T4+T4組合中,前音節的T4和和后音節的T4 有所不同。不同之處是后音節的T4降到音域的最低后會稍微上升,而前音節的T4僅降而不升。如下圖
(五)第五聲組
在T5+Tx組合中,當前音節為T5時,基本上保持了T5的原調形,起點在2度開始,然后稍微下降或平行,然后往高區上升,但沒有單字調的末點要升到5度(T3+T6中,T3的末點還是升到最高)。除了在T5+T4組合中T5的調值為24,在其他聲調組合中,T5的調值均為23。
在Tx+T5組合中,當后音節為T5時,當其前一面音節的末點處于高區時(前音節為T3或T5),后音節的起點將被抬高了。在T1+T5、T3+T5、T5+T5、T6+T5組合中,T5的起點在3度(比單字調的起點高1度),然后降到2度,最后升到5度,調值為325。在其他組合中,T5調值為24(T2+T5、T4+T5)。
(六)第六聲組
圖13:越南語雙字調的前/后音節為T3的音高曲拱走勢
在T6+Tx組合中,當前音節為T6時, T6的起點從3度開始,然后在1度范圍內維持一段平滑或稍微下降的調形,調形尾段降出現喉塞成分。基本上保持了T6的原調形,調形為[33?]。
在T6+Tx組合中,當后音節為T6時,它還是保留了T6緣由的調形和聲調特征。跟其他聲調相同,T6的起點因受前音節末點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在T1+T6、T3+T6、T5+T6的聲調組合中,T6的起點均在4度。其他聲調組合中,T6的起點均在3度。
(七)小結
根據實驗結果本文發現(1)前音節為T1/T2/T3/T5/T6時,其調形與單字調基本相同;前音節為T4時,無論后字時什么聲調都變成[31]的調形,缺少上升的部分。這一點是與T4的原調形的不同之處,也就是T4在語流中的聲調特征;(2)后音節為T1/T2/T3/T5/T6時,其調形也跟單字調相同;前音節為T4時,其調形開始時降到音域的最低,然后會稍微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如單字調的大,調形也不如單字調飽滿;(3)在語流當中,因聲調協同發音的作用,后音節的起點前面若是一個高調尾,那其將被抬高。
四、討論
根據實驗結果我們發現,越南語二字組后字通常不變調(T4除外),前字為降升調(T4)時發生變調現象。其他聲調在前字位置通常不發生變調。在越南語六聲中唯有T4在二字組當中,其調形與單字調相比有較明顯的變化。因此,T4的變調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一直以來,越南語語文教科書上幾乎尚未提過“越南語聲調的連地變調”這一概念。但如上文所述,Hoang Cao Cuong(1985)雖然不使用“變調”這一術語,但根據實驗結果,他已經指出越南語的問聲(T4),本來是一個降升的調,但若在語句層面其調形將失去上升的部分,變成一個類似于玄聲(第二聲)和重聲(第六聲)的調形。由此可見,早在1985年已經有學者確定T4調形在語流中的變化,但為什么一直以來越南語研究界還是不公認越南語存在連讀變調。在以往的研究中,當提到T4的時候,很多學者都討論T4的發音特征是否存在喉化現象。Emeneau用了“creak”這術語來描寫T4的發聲態(引自)。Gordina.M.V等人認為T3和T6在發音過程中存在喉塞化現象,而T4和T5則是部分喉塞化,喉塞化程度沒有T3和T6那么厲害。另外,Nguyen Van Loi、Edmonson()通過聲門圖,觀察到T4在發音過程中以正常嗓音開始,但越往后,將發生粗燥嗓音(harsh voice)。這種嗓音的特點是發音時喉部緊張,有時還引起假聲帶的震動。聲帶振動頻率和幅度都產生不規則變化。根據本實驗的數據發現,當發音人發T4時,他們能達到自己的調域下限,也就是說T4中段的基頻值在越南語六聲中是最低的。當一個人的發音達到自己的音域下限時,聲帶將處于緊張狀態,從而產生諸如吱嘎聲、喉化等一些發聲特征
從實驗數據看,前字為T4的調形是一個中降調,跟T2的調型(低降)最為相似。如上所將,T4本身是有自己的發聲特征的,在語流當中,雖然調型改變,但它還是保留著發聲特征,使我們的聽感還是能夠辨認出T4。我們可以用省力原則來理解T4調形的變化。在考察單字調時發現,有兩位發音人(F3、F4),尤其是F4,她發的T4雖然是一個降調,沒有上升段的,但我們仍然能夠判斷出是T4。那么是不是因為T4固有的嗓音特征是我們在聽感上能夠與T2區別開來。
那T4的上升段的語言學功能是什么?其對T4的感知是否有影響?這一問題有待研究。
總而言之,本文認為暫時難以確定越南語是否存在連讀變調。雖然各聲調在語流當中發生了音高變化(尤其T4),但很可能正因為T4發聲特征使它能夠跟第二聲區分征,使我們還是能夠與其他聲調區分開來。不過我們需要對T4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了解其本質。其中利用合成感知實驗來對T4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就是有效的解決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 Anh-Thu T.Nguyen&John C.L.INGRAM(2007)Prosody of Tone Sandhi in Vietnamese Reduplications, Mon-Khmer study 37:15-39
[2] ?inh Th? Lê、Nguy?n V?n Hu?(1998)《C? c?u ng? ?m ti?ng Vi?t》(越南語語音結構),Nxb Giáo d?c
[3] Hoàng Th? Ch?u(1989)《Ph??ng ng? h?c ti?ng Vi?t》(越南語方言學),Nxb ?HQG Hà N?i
[4] Nguy?n Tài C?n (1999) 《Ng? pháp Ti?ng Vi?t》(越南語語法),Nxb ?HQG
[5] Nguyen Van Loi、Jerold A. EDMONSON (1997) Tone and voice quality in modern northern Vietnamese, Mon-Khmer Studies 28
[6] R.L 特拉斯克 (2000)《語音學和音系學詞典》(中文版),語文出版社
[7] 曹文(2010).《現代漢語語音答問》,北京大學出版社
[8] 鮑懷翹、林茂慘(2014) 《實驗語音學概要》(增訂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9] 林燾、王理嘉(2013)《語音學教程》(增訂版)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