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彬
摘 要: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問題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強監管對于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轉型升級的作用,然后重點對強監管下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面臨的挑戰以及途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強監管;金融;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近些年隨著我國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分離現象。因此為了更好促進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發揮金融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求金融要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形成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良性發展循環。目前在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我國要全面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力度,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關系的轉型升級,從而更好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
一、強監管對于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轉型升級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由此可見,要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目標,關鍵是要釋放改革活力,形成供給側結構改革與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生產力發展之間的良性作用循環。目前金融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受限的主要因素。金融行業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亂象問題以及與實體經濟相分離的現狀,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創新發展產生了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強監管正式要破除金融對實體經濟以及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限制,有效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從分離走向融合[1]。具體來說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強監管有助于促進資源優化配置,通過優化金融結構以及疏導資金通道來顯著降低實體經濟發展的融資成本;同時積極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將資金更好引入實體經濟發展中,有效滿足實體經濟發展對于資金的需求。二是強監管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務質量,規范金融行為,切實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三是強監管有助于規范實體經濟發展,關閉實體經濟的金融獲利渠道,促使實體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二、強監管下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面臨的挑戰
2.1 資本結構失衡問題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較為嚴重的資本結構失衡問題,主要體現在經濟體系過度金融化。在這種形勢下金融的功能被過度放大,其不僅可以有效匯聚社會資本,同時還能夠突破時間限制匯聚未來資本。疊加金融體系信用貨幣創造所產生的貨幣增量,我國金融貨幣資本規模快速增長,進而造成金融貨幣資本與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之間結構失衡。在金融體系中滯留過多的貨幣資本將會產生兩方面的嚴重問題。一是實體產業泡沫化,滯留在金融體系中的貨幣資本為了實現有效周轉,便會過度投資某些高增長產業。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貨幣資本化,但是由于在高增長產業中投入過量的資本會在很大程度上導致產能過剩,進而造成實體產業泡沫化問題[2]。二是金融泡沫化,金融市場為了實現貨幣的增值會讓貨幣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這種貨幣運動并非真正的資本化,但是卻會在很大程度上推高金融貨幣循環的利息率,拉長資金鏈條,此外還會誘導實體經濟資金參與這種循環,進而導致金融泡沫化。當實體經濟難以有效承擔這部分成本后,金融泡沫便會破滅。
2.2 資本轉換效率問題
當前我國資本轉換效率較低,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信用、利率、規模以及期限四個方面,其中信用和利率的影響作用最大。信用體系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金融體系下資本轉換的主要媒介,但是由于現階段我國的信用體系尚不完善,因此難以為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有效融合和良性循環提供有效支持。利率作為經濟運行的杠桿,能夠有效調控金融貨幣資本的運行方向,優化社會資源配置。但是目前我國利率尚未完全市場化,過高的利率水平導致實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難以承擔,在很大程度上促使金融與實體經濟發生分離。利率過低會導致金融資本逐利性,同樣不利于實體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同時隨著金融工具多樣化的不斷發展,金融層面自身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資本的流轉。現階段我國金融市場結構和層次難以有效基于實體經濟的發展進行變革創新,進而不利于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良性循環。
2.3 資本質量水平問題
資本質量從根本上決定了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我國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主要目的便是實現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實體企業只有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更好對貨幣資本產生吸引力,吸引金融貨幣資本參與到實體經濟發展中去。但是整體來說,我國產業資本質量普遍偏低,產能過剩以及僵尸企業等便是資本質量較低的典型代表[3]。這部分后企業不僅不會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反而會將金融資本拒之實體經濟發展的門外。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剔除實體經濟發展中的這些壞資本,從而有效提升我國實體經濟的資本質量,對金融貨幣資本產生吸引力,促進金融資本參與實體經濟發展循環。
三、強監管下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的有效途徑
3.1 基于實體經濟發展需求優化金融體系布局
我國實體經濟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表現出明顯的結構性分化趨勢,形成了中高端產業、新興產業、低端產業以及過剩產業等不同的實體經濟類型,而這些不同的實體經濟類型對于金融服務需求具有不同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國金融體系今后的布局發展應該充分考慮實體經濟對于金融服務的需求差異,來更好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在金融體系結構橫向優化方面,應該進一步推進金融機構多元化發展,積極鼓勵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創新,促使金融服務能夠延伸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在金融體系結構縱向優化方面,應該構建多層次體系的金融市場,有效緩解我國金融體系資金總量過剩以及實體經濟資金不足之間的矛盾問題,為實體經濟發展打通更多的融資渠道。同時在風險有效控制的情況下,積極促使實體企業資產證券化。在新時期背景下,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對于金融結構轉變具有三方面需求:一是金融服務要符合實體經濟創新發展的需求;二是金融服務要服務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三是金融服務要滿足實體經濟發展中對于普惠金融的需求。針對這三方面需求。我國金融體系應該在橫向和縱向上進行優化調整,重點支持實體經濟的薄弱環節,實現金融服務的創新性、服務性和普惠性。
3.2 根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貫徹落實我國供給側結構改革便是要充分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因此金融要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并且在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鼓勵資金向實體經濟產業的中高端進行傾斜,從而有效提高實體經濟全要素生產率。金融從本質上也屬于全要素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資本生產和勞動生產過程中其可以有效提升效率和質量。在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將金融與其他技術有效進行融合,可以創造更多的資產價值。在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要由傳統的簡單的資金投入轉向服務實體企業的經營管理。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模式,有效提升實體企業的核心技術水平,提升經營管理效率和質量,從而促進實體企業更好更快的發展。只有這樣,金融體系才能夠更好的融入到我國的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使金融體系真正轉變成為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全要素。
3.3 基于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為導向推動強監管定向發力
強金融監管的主要目的是促使我國金融逐漸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通過對自我循環、資源錯配以及拉長鏈條等各種金融亂象進行有效整治,不斷提升其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能力。為了更好發揮金融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實現實體經濟與金融之間的良性循環,需要注重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嚴格控制金融泡沫化,對游離于金融系統之外的影子金融活動進行重點整治,有效防止其對我國金融貨幣資本帶來的無法掌控的體系外擴張。一方面要對影子銀行加強監管,另一方面要積極打通金融資本向實體經濟的流通渠道,通過疏堵結合方式來從根本上解決金融泡沫化問題。二是嚴格把控資金流向,有效防止資金過度流向國家宏觀調控禁止的產業,比如產能過剩產業以及僵尸企業等。對于金融機構來說,應該重點發展存量金融業務,以此來防范實體經濟泡沫化問題。三是進一步優化完善我國的信用監管體系。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信用既可以撬動資本良性循環,同時也是資本良性循環的重要無形載體,可以有效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有效融合。在信用體系優化完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雙重作用,有效實現信用資源的法制化和合約化。
四、結束語
基于上述分析,強監管背景對于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的轉型升級具有重要作用。雖然當前我國金融與實體經濟在形成良性循環的過程中還存在諸多的問題,但是只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充分發揮國家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和市場的引導作用,便可以逐漸引導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本質,實現兩者之間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陳道富.構建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J].清華金融評論,2018(7):59-60.
[2] 宋湘燕,何志強.美國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J].中國金融,2018(3):84-86.
[3] 曾爾曼.習近平生產力發展經濟學思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中國化[J].廈門科技,2018(4):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