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芳娟
摘 要:文學的發展往往會受到實時社會歷史的影響,現代文學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經歷了復雜的社會時事,很多現代文學作品都是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創作而成的,但是歸其根本,還是源于作者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傳承和發展。本文從現代文學的角度,結合一些現代文學作品,探究現代文學作品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關鍵詞:現代文學 傳統文化 傳承發展
一、現代文學演變過程中的傳統文化
19世紀末,我國的社會形勢較為嚴峻,帝國主義的侵略擴張和清政府的無能腐敗加劇了國家的民族危機,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在學習西方思想和文化的過程中受到了啟蒙,逐步走向曲線救國、文學革新的道路。現代文學最初起源于“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時期,“五四運動”的爆發不僅是一場政治變革,更是一場文化變革,對封建舊文化進行了嚴厲地批判和激烈地推翻,文學創作者在此時得到了一定的解放,加之受到的外來文化的影響,在散文、戲劇、詩歌等文學表達形式上進行革新,逐漸創造出了雜文、話劇、報告文學等新型文學題材,通俗易懂的白話成為當時的主流文體形式。除此之外,現代文學在表達方式上也進行了改良和創新,文學創作時的抒情表達、記敘題材、描寫方式都得到了一定的改變,逐步的趨向世界文學的發展潮流。現代文學出現始初,就是為了推翻封建舊文化來實現救亡圖存的,因此對歐洲各個階段的文化革命、各類文學流派進行了匯總和吸收,同時對傳統的文學經典重新進行了審視和思考,具有鮮明的現代特點。這一時期著名的現代文學作家有郭沫若、聞一多、徐志摩等,他們的作品如《沉淪》、《死水》等主要從傳統的浪漫主義文學出發,同時帶有西方現代主義色彩,開創了現代文學浪漫主義的先河,是典型的對傳統文化繼承發展后的產物。
現代主義文學發展至20世紀30年代左右,由于無產階級群體的不斷壯大和無產階級革命的不斷推進,產生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大都以反映廣大工農群眾的實際生活為主,帶有無產階級的理想和作者對目前的歷史趨向判斷,文學創作者提倡“新現實主義”,理論和實踐結合形成作品。但是這一階段的現代文學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理論失誤的情況,文學創作者在不斷失誤的基礎上不斷突破,尋找正確的文學理論。這一階段出現了大量的帶有革命色彩的現實主義作家,如巴金的《滅亡》、老舍的《駱駝祥子》、沈從文的《長河》等,作品反映了國家局勢動蕩時期普通人民生活狀態,同時也體現了傳統的民間文化。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社會形勢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人民的自主性更多,生活條件逐步提高,為現代文學的再次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這是的作家們在堅持寫實、堅持歷史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作品所反應的歷史廣度和主題深度,從傳統的民族精神、民族歷史出發,作品構架宏大,感情表達激昂,藝術性更強。這一階段的代表作有羅廣斌、楊益言共同創作地《紅巖》、柳青的《創業史》、老舍的《茶館》等,現代主義文學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成熟。
現代文學的奠基者魯迅說:“中國現代小說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社會的要求,一方面則是受到西洋文學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韻,中國現代文學的快速發展正是在此基礎上對外來文化改良后的成果。從現代文學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看出,現代文學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的保護、提純和傳播。現代文學的出現和發展不僅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并且對封建舊文化進行了舍棄和突破,融入外來文化的精華,隨著歷史形勢而變化,現代化色彩濃烈,對當時的思想解放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在我國原本的文學背景下,為文學發展注入了新的文化營養,促進了我國文學和文化的發展。
二、現代文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
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學的不同之處便在于表達方式和作品題材上,但是歸根結底還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的變革。在現代文學的發展過程中,最貼近傳統文化的部分還是中國的儒家思想、少數民族文化和民間文化。
1.現代文學對儒家思想的繼承。儒家思想引領了我們數千年的文化,在如今仍然影響著現代文學的發展。儒家思想中的“仁”、“愛”等以人為本的思想與文學的出發點一致,符合當代的文學創作理念,為現代文學提供了豐富深蘊的思想資源。現代文學作品創作過程中要想向傳統文化上靠攏,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儒家思想則是必不可少的關鍵部分。例如,在巴金的《家》中,鳴鳳自殺后,一直深愛她卻并沒有阻止的覺慧說:“我的確愛她,可是在我們這樣的環境里我同她可怎么能夠結婚呢?我也許是太自私了,也或許是別的東西迷住了我的眼睛,我把她犧牲了....”他終于意識到了自己是間接殺害鳴鳳的兇手,巴金先生認為,雖然覺慧沒有拯救鳴鳳,但是后來的懺悔則是源于人性本善,這與儒家思想中的性善論相符合,是現代文學發揚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體現
2.現代文學對傳統少數民族文化的繼承。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國家,五十六個民族在長期的交往中互相影響、互相融合,同時又保留自身的文化特色和風俗習慣,這就形成了特點鮮明的各種民族文化。注重少數民族文化,吸收其積極的養分將有利于完善現代文學的發展,但在現代文學發展歷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現代文學往往忽視了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繼承,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現代文學發展步伐。現代文學的發展離不開對傳統文化民族文化這一部分的繼承,現代文學創作者重視少數民族文化,充分汲取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才能促進現代文學更好地發展。在現代文學中,也涌現出了批判吸收少數民族文化的優秀作品,如作家阿來的《塵埃落定》,在作品中充分結合了西藏土司制度,充分地將西藏特有的民族文化融入到了作品中。《塵埃落定》中多處也描寫到西藏民族的特色,讓讀者充分了解西藏民族風土人情的同時很好的將民族文化繼承下來。
3.現代文學對傳統民間文化的繼承。很多優秀的現代文學作品都源于民間生活,例如錢鐘書的《圍城》等,作者通過自身的生活經歷,結合一定的想象創作而成,這些文章中都有大量的民間生活的情景描寫,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作品更能被廣大群眾接受。所謂的民間文化,并沒有嚴格的定義,相對于傳統文化,民間文化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文化由于源于民間,沒有嚴格的政府約束,與當時的社會發展形勢有極大的關聯,無論是在主題選擇還是在表達方式上,民間文化都更加自由、發散,界限模糊,范圍較廣。在現代文學作品中,融入民間文化,在作品中可以充分發揮民間文化的優勢,使作品營造的環境更加幽默輕松,受眾更廣。例如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天龍八部》等,都深受民間文化的影響,作品中民間生活、民間文化占有很大的比例,武俠也就是民間文化催生而成的。現代文學作家在進行民間文學作品創作時,發揮了民間文化的虛擬性和寬泛性,與當今社會中的“仁”、“道”進行結合,創作出新時代的現代文學作品,給讀者帶來了輕松閱讀體驗的同時引起讀者的內心共鳴,是對民間文化的繼承。
三、現代文學中傳統文化的發展
現代文學在發源起初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文章題材較為新穎,表達方式也更偏向西方文學。但是盡管如此,我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凝聚了我國人民的思想文化,在現代文學的發展過程中還是處于主體地位。現代文學的發展并沒有完全剔除傳統文化的影響,他們兩者之間也不是完全對立的關系,中國的傳統文化滲透在文學發展的各個方面,不管是對我國還是對西方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財富,都做出過卓越的貢獻。中國的傳統文化雖然不是完全沒有糟粕,但是它在現代文學發展過程中的支柱作用是不可磨滅的。現代文學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吸收外來優質文化的同時也要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改良,秉承“揚棄”的原則,發揚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
1.現代文學對民族情感的發展。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民族尊嚴和愛國情懷是不可或缺的,特別是在社會動蕩、民族危亡的時期,人民的愛國情感更加的高漲。現代文學在發展過程中,現代文學作家并沒有丟棄民族尊嚴和愛國情懷,而是將他們的內心情感注入自己的作品中,對這種民族尊嚴和愛國情懷保留和發揚。比如近代的新詩奠基人之一郭沫若,在他的《屈原》、《虎符》等作品中,始終貫徹著對于國家興亡、革命戰爭的擔憂和思索,文章中通過對不同人物的性格描寫和對曲折情節的細膩勾勒,突出了作者對于反對侵略戰爭、期望革命勝利的愛國精神和革命精神,深刻的展現了我們堅韌的民族氣節和澎湃的愛國情感。除了郭沫若,聞一多、胡適、余光中等,也都在作品中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族尊嚴和愛國情懷很好的發揚出去。
不僅在近代的文學作品中發揚了我國的民族情感,在當代的武俠小說也是對傳統文化中民族情感的發展。武俠小說中塑造的人物常常擔負有為國為民的責任,對待外來入侵者也是嚴厲的進行打擊,這些作品都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傳統文化中的民族情感并沒有在當代舍棄,反而是更加巧妙地運用在各類文學作品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尊嚴和愛國情懷得到了很好的穩固和發揚。
2.現代文學促進了思想自由平等。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封建思想占有著一段極其漫長的時間,但是在現代文學的發展過程中,也不乏反對封建專制和愚昧思想的作品陳獨秀20世紀20年代創辦的《新青年》雜志就是文人墨客大力提倡解放個人、自由平等的思想的主要陣地,《新青年》刊登的作品如周作人的《人的文學》、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等,都是在經過西方平等、自由思潮的影響下創作的,透露出現代文學作家對自由、平等的追求,對人性的重視。這些先進知識分子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合理的融合入了西方文化思潮的產物,傳統文化可以吸收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西方先進思想,并且產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文學,充分表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和進步性。“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中傳統文化對自由、平等思想的傳播,實現自我發展的同時加速了思想的解放,促進了現代文學的繁榮進步。
四、結語
研究表明,我國的歷史發展和文學發展都是建立在傳統文化的發展基礎上的,現代文學經歷一個世紀的發展,依靠的我國豐厚的傳統文化底蘊的。現代文學的發展本質上還保留傳統儒家思想、傳統民間文化、傳統少數民族文化的影子,同時又在思想和情懷上注入了新的活力,愛國自強,自由平等。在未來的文學發展過程中,現代文學只有堅立在傳統文化的環境中,不斷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并且不斷地自我完善、自我改良,才能營造良好的文學發展氛圍,健康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金阿寧,陳延秋.現代文學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J].《作家》,2012(24):21-22
[2] 孔維剛.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學的關系淺思考[J].《語文建設》,2015(11x):47-48
[3] 潘婷.新文學中魯迅文學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及繼承[J].《青年文學家》,2017(30)
[4] 王麗華.現代文學對傳統文化的隔離與繼承[N].《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