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作品的批判形式越來越多樣化,滑稽模仿作品引用而生,但是,滑稽模仿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會大量的使用到原作中的畫面、內容,因此,就會涉及到滑稽模仿作品是否存在侵權問題,是否合法的問題。本文將通過滑稽模仿作品的定義、起源、特征以及法哲學相關知識,主要從法律層面分析滑稽模仿作品的合理性,得出滑稽模仿作品屬于對原作的合理使用,不宜認定為侵權。
關鍵詞:滑稽模仿作品;合法性;法律風險
近年來,隨著自媒體的發展,人們既是受眾也是信息的傳播者,接收大量的信息,再通過自己的方式將自己對信息的所感傳播出去。在此基礎上,不論是微博、微信還是視頻庫中都存在著大量的滑稽模仿作品,甚至,在視頻軟件內的出現了“鬼畜”專區,這一分類之內都是此類滑稽模仿視頻,其幽默的表達形式,深受人們的喜歡,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滑稽模仿作品的合法性問題,是否存在侵權,其中,最有名的案例便是,胡戈自娛自樂創作的網絡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大量引用導演陳凱歌《無極》中的經典片段,其本身亦具有強烈的諷刺與批判性,引起了陳凱歌的不滿,故而引起了一場沸沸揚揚的侵權糾紛,本文將討論滑稽模仿作品是否合法。
一、滑稽模仿作品定義和特征
(一)定義
滑稽模仿,又稱戲仿,比如小說《堂吉訶德》就被認為是“西方文學史上最早、最典型的滑稽模仿式小說”。中國的文藝創作中亦不缺乏滑稽模仿 ,魯迅先生以 《四愁詩》創作的白話詩《我的失戀》被稱為“一個公開發表的典型且完整的戲仿”。它是通過改變原作品的表達方式,以幽默滑稽的方式模仿眾所周知的電影情節、或者是名著小說中的金典片段以及其他文學作品,甚至是對原作的顛覆,借此來達到批判以及搞笑的目的。
它不是對現有的文學作品或者影視作品的簡單的模仿,是一種在文學史中具有悠久歷史的修辭手法,不以復制為目的,而是要通過模仿進行新的藝術創作,通常要實現對原作的顛覆,以此來實現 屬于戲仿者自己的藝術理念。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臘,在后現代寫作中,戲仿是不可或缺的手法。
(二)特點
1.模仿性。
滑稽模仿作品,從名字便可知道必然具有模仿性,對原作品的內容、主要情節進行模仿,從而形成一種互文關系,互文,也叫互辭,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但是,在此互文可以廣泛的理解,不僅指文章中上下句、上下文意之間的關系,還可以指在文本的邊緣產生的復雜關系,一個文本是從另一文本中析出或者構建的。而滑稽模仿作品正是從原作中析出或者構建的。而滑稽模仿作品正是從原作中析出或者構建的。比如,在《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中就大量的使用了《無極》中的電影畫面,對《無極》有模仿性。
2.滑稽性。
滑稽作為一個漢語詞語本就是指形容語言、動作等幽默詼諧。在此,滑稽模仿作品便是使用幽默的、夸張的方式,甚至是歪曲原作,將作者對原作品的看法、見解表達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將原作品的內容,與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或者是與其他作品進行巧妙的結合,向受眾講解原作品的核心情節。不似正式的評析文章,用正式的、嚴謹、嚴肅的方式對原作品的內容、人物、情節進行分析,如央視的《第十放映室》。
3.批評性。
滑稽模仿作品的模仿性與滑稽性是這一類作品的表現形式,其背后主要是通過幽默的或者是荒謬的方式表達對原作的不足的批判,是對原作的一種諷刺,這是滑稽模仿作品的主要目的。
二、從法律層面分析
在《著作權法》法律關系中,主體是作者或者依法享有著作權的人,可以是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或者國家,內容是指著作權法律關系主體所享有的權利和所承擔的義務,客體是指權利義務指向的對象,即作品。
(一)滑稽模仿作品符合對作品的規定
滑稽模仿作品要能夠被《著作權法》所保護,使作品具有合法性,首要的問題是,滑稽模仿作品是否是法律所保護的作品。在英美法系國家對獨創性的界定標準,英國是“額頭出汗原則”,即只要有自己的獨立創作,同時又有適量的投入,就可以界定為作品,這是相對較低的一種界定標準;美國對作品的界定是一脈相承于英國,在英國的基礎上,更多考慮的是創造性。在大陸法系,比如德國,對獨創性的要求則是,要求作者表達思想的獨一無二。美國與大陸法系對圖形作品的要求較低,對文學作品的要求相對較高。我國對于獨創性的界定與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都不相同,但是與美國類似,采用的是作者的獨立創作,加創造性。
滑稽模仿作品是否為《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在具備不可復制的形式要件的基礎上,最重要的是具實質要件——獨創性。在作者創作滑稽模仿作品的過程中,作者雖然有大量的采用原作的畫面、核心的內容,但是,表達方式等作者都自己進行創作,不是全部模仿,而是自己創作,滑稽模仿作品中的搞笑情節、話語、配樂,新編的故事內容、人物,都屬于作者自己的創作,是自己思想創作出來的,是自己思考的的結果,并且將原作品要給受眾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態度、觀點產生了顛覆,將滑稽模仿作者自身的觀點、態度傳遞給受眾,讓受眾對原作品有了另一個角度、新的認識。
(二)滑稽模仿作品符合《著作權法》的宗旨
著作權雖然表面上是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但其實質是為了鼓勵創作,調社會公眾、作品 傳播者、著作權人三者之間的權益,保護文化成果,推動文化的發展協調,促進社會利益的最大化。滑稽模仿行為符合《著作權法》的宗旨,滑稽模仿作品因其特征而完全符合著作權法的宗旨。
(三)滑稽模仿作品屬于對原作的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是著作權法中的一項重要的制度,是指可以不經著作權人的同意,也不向其支付報酬,使用其作品。
根據“三步檢驗法”的規范,通常含義上的滑稽模仿并不會“影響該作品的正常使用”或者“不合理地損 害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理由如下: 首先,“滑稽使用 ”會給他人造成傷害,但這樣的“傷害”不是“不合理”的,事實上,“合理使用”制度對權利的限制縮小本身就是一種傷害;其次,合法的對文學作品的批評屬于 言論自由,是公民的重要的憲法權利,因滑稽模仿作品而對原作進行合理范圍內的采用,是原創作品作者必須容忍的范圍;此外,如果采用他人作 品的結果是替代了原來的而不是創作了新的,則不屬于合理使用,滑稽模仿作品并沒有取代原作。此外,滑稽模仿作品雖大規模采用了原來的 片斷,但卻在表現方式、意義或傳遞的信息等方面進行了重新的排列和編輯,因此 ,與原作相比,它具有實質性的新穎性和獨創性,具有獨立形成新作品的基礎。滑稽模仿作品得獨創性與其他作品有所區別,其主要是發表評論觀點,并不構成侵權屬于“合理使用”。
我國已經加入了《伯爾尼公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可以適用“三步檢驗法”。
滑稽模仿作品特征就有模仿性,引用原作內容篇幅的多少以及內容的實質性質,也是關鍵因素。受原作篇幅的印象,對原作內容的引用比例也會受到影響,在此應該從滑稽模仿作品是一次對原作的二次創作的角度來看,即滑稽模仿作品是對原作的一種顛覆,表達的是滑稽模仿作者的自己觀念與思想感情,如果滑稽模仿作品是對原作的替代,則違反了這一規則。同時,如若受眾必須要通過了解原作才能清楚感知滑稽模仿作品所要表達的觀點,則是合理使用,若不用了解原作便可以了解滑稽模仿作品,則不屬于滑稽模仿作品而是原作的替代品。
有一個典型的案例是,以2017年我國臺灣地區著名博主“谷阿莫”遭到影音平臺 KKTV、電影公司“又水整合”、迪士尼、得利、車庫在內的五家公司起訴為引日漸激烈。與上文的分析相結合可知,在諸如“谷阿莫”這類的博主所上傳的影片,其實質上屬于原作的替代品,受眾不用了解原作的內容、情節,便可知曉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 是對原作核心內容的濃縮,不屬于合理使用。此后2018 年6月7日臺北地區檢署以谷阿莫未經授權使用并重制電影片段,涉嫌著作權法侵權對其提起訴訟,指 出谷阿莫對已有作品的“引用”已經達到“改編作品”的程度,早已超過合理使用的范疇。
改編作品是指在原有作品的基礎上,通過改變作品的表現形式或者用途,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如將小說改編成電影、戲劇、舞蹈等作品形式。改編作品無論采取什么表達形式都應與被改編作品的精神內容相一致。
在此,引出一個問題,滑稽模仿作品其實質上也屬于對原作某種程度上的改編,這個改編是與法律上所規定的改編作品是有所區分的,由于作品題材的限制必然要對原作進行引用,否則,這一作品便無法完成,這種創作手法便不可能存在。但是,僅靠法官自己感知如何在裁判的過程中將滑稽模仿作品從改編作品中區分出來,因此,就需要通過法律規定強制將滑稽模仿作品進行特殊規定,規定為合理使用的范圍。
三、法律風險
目前,我國滑稽模仿作品還存在以下困境。
首先,從我國目前的“著作權法”來看,其22條采用有限制的枚舉“合理使用”的形式,只是羅列出了12個詳細情況,缺少一般判斷原則,也不具備兜底性的條 款,這造成許多國際公認的“合理使用”方式不包括在內,導致像滑稽模仿這樣的情形無法適用。這樣的法律規定違背了法律的真實意圖,抑制了社會對現有作品的再使用再創造。
其次,《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1條進一步限定了《著作權法》第22條中“合理使用”的條件: 可以這樣解釋,《著作權法》第22條認為,如果“影響工作的正常使用”,則處于“合理使用”的初始狀態,或“不合理地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仍然不構成“合理使用 ”。
最后,司法上的問題。基于我國法律未對滑稽模仿作品作出明確的規定,法院在具體案 件中對滑稽模仿作品是否合法的判定帶有明顯的個人特色。在審理有 關滑稽模仿作品侵權的案件中,法院主要還是依據《著作權法》中的 合理使用制度作出判決。但由于法院對合理使用制度的認識、理解各 有不同,對案件客觀情況的了解程度不同,這就導致不同的法院針對 同一案件可能作出不同的判決,不利于我國司法的穩定、公信力。
參考文獻
[1] 趙青林.滑稽模仿作品合法性法律分析[J].法學雜志,2008年第5期。
[2] 相靖.Campbell案以來美國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的演變[J].知識產權,2016年第12期。
[3] 趙青林.合理使用的正當性探析——以滑稽模仿作品為視角[J].海峽法學,2016年第4期。
[4] 劉水美.擴張合理使用目的法律適用新規則[J].知識產權, 2019 年第8期。
[5] 張雪雁.論滑稽模仿“引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2007年第2期。
作者簡介:高雯雯,單位: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法律(非法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