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李明
摘 要:立案登記制度的出臺,是我國訴訟法史上的重大變革。 但由于立案登記制度本身存在一些立案缺陷,導致很多新問題出現,如“案多人少”的矛盾、濫訴現象頻現等。本文建議從立法上細化登記立案范圍;建立立案監督制度,濫訴防御機制;創新立案方式,確立案件分流機制;多渠道宣傳立案登記制,加強法律釋明。
關鍵詞:立案登記制;分流機制;立案監督制度
一、 立案登記制的內涵
(一)立案登記制的概念界定
從我國的立案登記制的相關規定來看,這次改革是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在司法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立案登記制改革。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第119條至124條規定了起訴和受理的條件,這說明我國的立案登記制不同于兩大法系國家,依然具有審查性質,相比立案審查制而言,登記制降低了立案門檻,但是登記制并非僅僅為字面上的登記。2015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其騰訊微信號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該《意見》第17條規定:“改革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對人民法院依法應該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保障當事人訴權。加大立案信息的網上公開力度。推動完善訴訟收費制度。”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法院依然要對案件進行審查,只有符合法律規定的案件才能予以登記立案。故不能將立案登記制等同于簡單的登記手續,法院仍需要進行審查工作。
(二)立案登記制實施現狀
據統計,自實施立案登記制一個月以來,全國法院民事案件登記立案817405件,同比增長27.8%。根據上海xx法院的統計,自2015年5月1日至同年9月1日,共受理案件36794件,其中出具不予受理裁定案件118件。該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每天平均接待591人,同比增長15.82%。自立案登記制實施以來,每天來訪的當事人及收案數量均呈不斷上升態勢。
二、立案登記制實施以來的問題
(一)民事立案登記制的立法缺陷
1、對起訴條件的審查程度定位不明
法院立案庭的法官如何進一步審查判斷當事人的起訴是否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19條的規定?法官審查的程度如何?目前并無相應的法規出臺。因此在實際立案過程中會造成兩種局面,一是會使大量不符合民事訴訟起訴條件的案件進入法院。上海xx人民法院立案庭自立案登記制實施一年來,出具不予受理裁定書共計306件,同比增長268.67%;二是立案法官在實際立案過程中擁有比較寬泛的裁量空間,有可能會進行一定程度的實體審查而影響立案登記制的初衷。
2、缺乏配套的立案救濟制度
立案救濟制度應包括當事人救濟程序和防止濫訴纏訴的規制。在立案過程中,當當事人的訴權遭到不法限制時,如法院不接受訴狀、接受訴狀后不出具書面憑證等問題,應該如何救濟自己的權利。我國目前基本沒有民事立案程序的救濟制度,根據憲法規定,人民檢察院是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其有權對法院的立案程序進行監督,但是監督的具體程序、給予什么樣的處分等問題并沒有明確的細則予以規定。這使得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該制度往往被虛置,我們需要建立相應的監督制度,并將這些制度予以細化。
(二)出現的新問題
1、“案多人少”矛盾突出
立案登記制實施以來,司法資源的有限性與訴訟案件激增的矛盾日益明顯。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在立法改革之前,法官的審判壓力已經很大;改革之后,根據全國收案的統計,大量案件涌入法院,案件增幅較大,導致立案庭和業務庭的工作量劇增。據了解,上海xx法院法官的人均存案數已經因此上升了兩倍;二是,由于訴訟程序相對于之前較容易啟動,會出現很多被告不適格、管轄錯誤、證據瑕疵等問題,這些問題往往需要對案件進行實體審查才會發現,嚴重浪費司法資源。
2、纏訴、濫訴現象突出
實踐中,濫訴的類型主要包括虛假訴訟、惡意訴訟和重復訴訟。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部分當事人胡攪蠻纏,時常至立案窗口吵鬧,要求法院受理其明顯不符合立案條件的案件,如有當事人起訴演員趙薇要求其賠償精神損失費,理由為認為趙薇在電視中一直瞪他;二是,有些當事人在法院出具過不予受理裁定的情況下,再次至窗口要求法院受理其案件,雖經釋明仍然反復要求法院向其出具裁定;三是,某些當事人在登記立案后又多次至法院鬧訪、要求立案。立案登記制實施后,當事人纏訴、濫訴的現象更為突出,嚴重影響了正常立案秩序,降低了立案效率。
3、很多當事人、律師對立案登記制的認識仍然存在誤區
立案登記制實施后,很多當事人認為登記立案就等于所有案件均要立案受理。一些媒體在討論立案登記制的內涵時,并沒有準確客觀的認識和報道。很多當事人、律師在其提交的材料不齊或者案件不符合受理條件時,雖然經過立案法官的釋明,仍表示補正材料很麻煩,不愿意補正材料,認為登記制的本質就是“有案必立、有訴必理”,法院應當對其案件進行立案受理,材料補正或當事人的追加應該是在進入審判階段之后的事情,這一方面影響了立案的效率,嚴重影響審判質效;另一方面容易激化當事人與法院的矛盾,不少當事人情緒激動,極易對法院產生質疑、不信任感。
三、我國立案登記制的完善
(一)立法缺陷的應對之策
1、明確對起訴條件的審查標準
對起訴條件的審查標準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原告與所訴案件是否具有直接利害關系;二是,是否有明確的被告、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三是,是否屬于法院的受案范圍。對于第一點,如何認定“直接利害關系”,立案法官應當不進行深度審查,稍許拿捏不準可能就容易代替了審判法官的審查。只要從原告從形式上具有相對性、直接性即可。對于第二點,“明確的被告”應該僅是被告信息明確,足以和他人相區別即可,即在訴狀寫明姓名、性別、住所、工作單位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等信息即可。特別是當事人由于自身去調查的局限性,一般無法提供被告的身份信息材料,只要其訴狀上被告的信息明確,不需要對其是否適格進行審查。“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即只要當事人提交的訴狀上寫明具體、明確的訴訟請求,提供基本的事實證據材料即可。在立案審查過程中,不得對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和證據材料進行實體審查,即是否真實、成立,能否勝訴,否之將違背立案登記制的初衷。對于第三點,“法院的受案范圍”,即是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對于不屬于法院受案范圍的案件,法院應當在7日內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書。在立案審查過程中,需要規范審查程序,使立案登記制具體細化到每一步,確保司法保護落實到實處。
2、建立和細化立案監督制度
法院的內部監督是司法公平公正的重要保障。《人民法院組織法》第16條第2款規定,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受上級人民法院監督。《法官法》第21條規定,對法官的考核,由所在人民法院組織實施。《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有關懲戒制度的若干規定》第18條規定,法官違反本規定,……需要給予政紀處分的,由監察部門辦理。從上述條文可以看出,上級法院可以對下級法院的工作進行監督,同時對于本院法官的投訴或者推諉行為,法院的相關部分可以對其予以考核和處分。但是上級法院通過怎樣的調查處理程序、異議復審程序來行使其監督權目前并沒有詳細的條文規定。因此,法院在立案過程中,要做到公開立案流程,規范立案行為,加強法院內部對整個立案流程的監督。通過設立相應的法官懲戒委員會,結合實際,建立細化工作程序來加強司法內部監督,努力構建司法權威的過渡階段。
檢察機關的監督是當事人權利救濟的重要途徑。根據《憲法》第129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檢察機關在對法院立案的審查中,對于有案不立、拖延立案等行為,要及時督促并要求其予以改正。同時對于人民群眾反應的問題,要及時的予以答復,確保法律主體權益的保障和實現。
社會監督是司法進步的重要體現。社會對法院立案的監督,是一個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的平臺,可以充分保障公眾權利的實現。實施立案登記制以來,部分群眾和媒體對這一制度本身缺乏正確的認識,所以社會監督的力量并不能完全體現,因為法院需要通過各種媒介來進行法制宣傳,讓群眾能夠真正了解此制度,并能夠正確的行使自身的監督權。如上海法院12368訴訟服務平臺是全國法院第一家集熱線電話、短信、網絡、微信、APP等多種方式于一體,三級法院聯動,統一對外提供“一站式”訴訟服務的綜合性平臺,主要功能包括聯系法官、案件查詢、訴訟咨詢、意見建議、心理疏導、涉訴信訪、投訴舉報以及網上立案、網上辦理等。通過該平臺,當事人可以隨時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切實解決好打官司難等問題。
(二)立案登記制問題的建議
1、創新立案方式,確立案件分流機制
為了緩解立案數量激增的壓力,有必要創新立案方法,探索立案輔助模式,完善立案服務措施。以上海xx法院為例,其率先創新立案方式,一是,對于較為簡單的案件,在征得當事人同意的前提下,由當事人在訴訟服務中心的自助立案室完成自助登記立案。自助立案的運用可以有效減少當事人的等候時間,提高立案效率。二是,緊跟信息化時代的腳步,開發了“二維碼”掃描立案方式,即當事人在等待過程中,可通過手機填寫訴訟主體的相關信息,生成二維碼后,立案法官只需掃描一下即可將信息導入立案系統,大大縮短信息輸入的時間,緩解立案法官的工作壓力。這種創新的立案方式值得其他法院的學習和推廣。三是,可以依托網上立案、郵寄立案、預約立案、巡回立案等信息化方式,引導當事人可以多途徑進行立案,避免當事人往返奔波于法院的訟累,優化司法資源在立案環境的配置,同時也提高了法院的立案質效。
為了緩解案件數量的激增對審判庭法官的壓力,可以建立和完善案件分流機制。現行民事訴訟法第122條規定,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先行調解,但當事人拒絕調解的除外。同時法院可以廣泛吸納各方資源,進一步促進糾紛化解的社會協同,在所轄地區聯合當地的司法局、街道,統籌社會力量,建立相應的訴調對接中心,提供多元化糾紛解決渠道,可以低成本、高效率的解決問題,爭取盡量在案件進入法院之前化解矛盾。
2、建立對濫訴的防御機制
構建立案法官釋明權機制,釋明權又稱為闡明權,是大陸法系國家民事訴訟立法及理論上的用語。[1]2004年5月,最高院推出的“司法為民二十三項”具體舉措中第10條就是立案法官行使釋明權的一種表現,即將有關法律的規定以及訴訟可能產生的結果在立案時告知各方當事人。[2]當事人可通過法官的釋明來理性進行自身的訴訟行為,有效避免濫訴現象的發生,節約有限的司法資源。
構建對濫訴當事人的懲戒機制,制止和減少濫訴行為的發生。最高院在2015年4月15日發布的《關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意見》中對制裁違法濫訴進行了規定,但目前我國并沒有明確的實施細則。我們可以通過如下方式來解決:一是,建立濫訴罰款制度,通過在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定濫訴范圍以及對濫訴行為的處罰措施。如,日本民事訴訟法典中明確規定了濫訴者將會被科處罰金。二是,建立信用檔案,對于訴訟目的不具有正當目的,侵害他人合法利益的當事人應納入其信用檔案。對當事人信用危機的懲罰,可遏制其濫訴的意圖。此外對于違背職業精神的濫訴律師,應及時與其所屬律師協會及司法局聯絡,加大對律師濫訴行徑的處罰力度。
3、多渠道宣傳立案登記制,加強法律釋明
一方面,法院應強化法制宣傳,注重司法推廣,可通過法律咨詢、司法公開活動、制作發送《訴訟立案指南》、《訴訟樣本手冊》等方式,多渠道提高人民群眾對起訴條件的認識,加強對法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聯合主流媒體進行立案登記制的相關專題報道,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理性的訴訟觀念。而并非鼓勵群眾在面臨糾紛時一概盲目的訴諸司法。
結 語
立案作為審判程序的起點,表面上是一個簡單的法律問題,但其是衡量司法文明的重要基礎。立案登記制的出臺實質上是對法院立案工作機制的改革,是司法進步的重要標志。但是在司法實踐過程中,需要在維護當事人訴權與司法資源有限性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最終確保案件的公正與效率。
參考文獻
[1] 姜啟波、李玉林:《案件受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5頁。
[2] 姜啟波、李玉林:《案件受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