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永蓮
摘 要: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講授,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突破;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講授,讓學習目標更明確;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講授,讓學生的學習方式多元化;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講授,也對教師專業(yè)技能的提升提出了挑戰(zhàn)。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講授;傳統(tǒng)教學;學習目標;學習方式;多元化;專業(yè)技能
一個多月的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網(wǎng)絡培訓,給我最大的沖擊就是現(xiàn)代信息技術不僅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改變,也在給我們的校園學習、課堂講授帶來影響。培訓中每位專家都站在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最前沿的高度、運用直播方式、緊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來為我們做指導,既是理念引領,又是技術指導,讓我們切身地感受到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必將帶來課堂教學形式、內容的革命,當知識以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時,收效必然顯著。
一、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講授,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突破。
昔日,對于一位語文老師而言,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走過了一段精彩歲月。我們憑此簡單的教學方式試圖窮盡所有教學功夫,讓學生走進文本、融入課堂學習,獲得知識、提升能力。有時,我們對于一些抽象的表達內容,一些生疏的文字,一些優(yōu)美的景象,一些精彩的語句,也想用一種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讓孩子們不僅只停留在對語言文字的朗讀,對畫面場景的向往,甚至是一種無法把握的虛無,但現(xiàn)實讓我們“捉襟見肘”。教學方式的單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師、文本、學生的張力和表達的潛力。
隨著時代發(fā)展,信息技術走進了我們的教學。尤其當下,那么多異彩紛呈的信息技術以它獨有的方式、獨特的作用,豐富著人們的生活。而當它以科學而合理的方式走進我們的課堂教學,支持我們的課堂講授時,不恰恰是對傳統(tǒng)教學局限性的最大、最有力的突破嗎?
比如古詩的學習,我們可以通過鏈接一些著名詩人生平簡介,讓學生以視頻的方式對詩人有更全方位的了解,乃至詩人寫詩的背景,再來這習這首古詩,感觸、感情和原來肯定不一樣。 還有一些風景名勝地的學習,對照語言文字,播放實地景象的錄像,是不是相得益彰,讀文字、看風景、品寫法,一舉多得呢?所有這些都是傳統(tǒng)教學中所無法達成的。
二、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講授,讓學習目標更明確。
教師鉆研教材之后,可借助PPT演示文稿,將課堂上學生各部分的目標明晰化。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每一步學什么、怎么學都有了明確的指向。甚至有對學習效果的檢測,使目標明確,容易落實。
比如《麻雀》一課的課堂講授,可以把“從老麻雀身上感悟母愛的力量”這個大目標,化成幾個小目標:
通過閱讀,畫出描寫小麻雀的語句,抓詞句去感悟這是一只怎樣的小麻雀?獵狗發(fā)現(xiàn)了它,這是一只怎樣的獵狗,畫出重點詞句說出你的發(fā)現(xiàn)。千鈞一發(fā)這時,老麻雀出現(xiàn)了,畫出所有描寫老麻雀的語句,說說是在什么情況它有怎樣的反應,你透過重點詞語讀出了什么?
這時候,隨著每一個學習目標的出現(xiàn),隨著學生閱讀后的匯報交流,教師很“配合”地出示相應語段,用不同顏色標出關鍵詞,適當時也可以出示閱讀感悟的示范引領。再出示相應圖片,多種學習方式,都為“理解感悟”服務,效果怎么能不好呢?
更重要的是,課件呈現(xiàn)的是學生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式,使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老師只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做適當時點撥——引領思考的方向、或者糾正理解的偏差、或者將理解帶向深刻處、點明學生閱讀中尚未發(fā)現(xiàn)的。
我們常說“百聞不如一見”,信息技術讓學習內容根據(jù)需要,集聲音、影像、文字等方式與孩子們對話,不僅是讓學習目標更明確,也讓目標更容易落實。
三、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教學,讓學習方式多元化。
傳統(tǒng)課堂,學生的學習方式多是一種被動接受——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老師出題學生解答,被大家總結為“填鴨式”或“灌輸式”的課堂。這種一問一答式的學習方式慢慢地會把學生好奇、思考、質疑、挑戰(zhàn)的學習品質逐步喪失。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問題能力、強調學生體驗性學習,強調活動、操作、實踐、考察等活動,而且重視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這無疑是強調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自己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用手操作,用心靈去感悟。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fā)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教學,恰恰能幫助教師完成對教學設計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重點語段的感悟賞析;偉大領袖、名人軼事的視頻再現(xiàn);針對學習內容小組討論并上臺展示自己的理解;配樂朗讀;根據(jù)視頻影;做導游、做解說員;制作頭飾編演課本劇;借助時勢中的圖片報道展開辯論;穿越時空走進古詩借助樂曲吟唱;網(wǎng)絡輔助……等等。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講授豐富多彩,不再只是教師和學生兩種角色的對話,而是以多種學習方式達成了師生、生生、學生文本、作者讀者第三者間的對話學習,只要教師把握語文學科的特點與目標,剩下的課堂教學,恐怕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了。作為教師,能夠看到孩子們以最快樂、最積極、最出彩的方式參與課堂學習,彰顯生命的活力、個性的風采,還有什么能不這個更幸福的呢?
四、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講授,對教師專業(yè)技能提出挑戰(zhàn)。
我們知道,信息技術走進課堂,實際上是為課堂學習創(chuàng)設了一個網(wǎng)絡化、多媒體化和智能化的學習環(huán)境,傳統(tǒng)的說教模式、師生問答式對話教學、一本書一支粉筆等方式都顯得蒼白無力了。而教師需要的不只是掌握這些信息技術,而是在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的基礎上,如何在自己的課堂教學設計中去科學地應用、合理地整合這些資源,使信息技術真正支持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因著信息技術的加入而更有效、更高效。所以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教學,是每位教師提升自己專業(yè)能力的新挑戰(zhàn)。
當然,我們在發(fā)現(xiàn)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改革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也不就該全面否定傳統(tǒng)教學的長處。只有我們認真鉆研教材、關注教學設計、尋求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的最佳結合點,才能讓我們的課堂教學因著信息技術的融入而走向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