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鑫淵 杜傳祥
摘 要:校級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的設立,主要為了改進高等教育改革和創新,提高人才綜合素質能力。本課題主要圍繞當前我校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重點工作,以新工科建設為研究主題,為我校本科教育重點領域重點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理論支撐、決策參考、政策支持和實踐經驗。
關鍵詞:新工科;教學改革;西安思源學院
產業結構升級迫切需要新型工科人才支撐,需要高校面向未來布局新工科建設。對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新工科建設則是加強本科教育的新體現、服務地方發展的新舉措、安身發展的新路徑、特色培育的新要求。在新工科發展背景下,高等教育要始終堅持以本為本,改變教育體系中存在的不足,如人才培養制定不適應地方發展、專業設置不合理缺乏特色專業等。因此,注重學生通識教育,適應科技快速發展和學生創新能力;加強綜合學科交叉互融,實現專業鏈和產業鏈對接;深化產教融合,發揮校內學習和校外實踐。
1 西安思源學院新工科發展
新工科是對傳統工科專業的改造和升級,是適應經濟科技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的新產業新專業。是中國為主動應對心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在新經濟、新起點這樣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概念。近年來,國家為實現科技興國強國等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我校積極響應國家戰略,不遺余力進行新工科建設。如我校建立和轉型的新工科專業: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機器人等,也是對傳統工科專業(機械、材料、自動化等)的改造升級。最終為了實現更滿足國家需求的綜合人才的培養。
2018年我校成功加入全國信息技術新工科產學研聯盟,這意味著我校實現了共同建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將我校的教學和企業需求結合起來,由校企聯合開發在線課程,把原來單一的教學過程轉變為企業需求,建設面向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的課程資源,著重培養具有綜合實踐能力與創新性的高素質人才。
2 新工科背景下學科、專業及課程一體化建設
我國本科高校的主要問題是: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沒有內在聯系,彼此獨立,這對人才培養是不利的。首先,學科建設一般由學科辦負責管理,專業建設及課程建設由教務處負責管理,同時,還會有規劃處、人事處等參與,多個平行部門在制定相應的政策及措施時,互相之間缺乏交流、溝通及協調,導致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及課程建設的統一性、關聯性及協同性不高,三大基本建設之間矛盾重重,各二級學院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分別針對不同部門,無所適從、不夠系統。其次,各地對本科院校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及課程建設上的投資較少,且三大建設又相互獨立,導致財力、物力及人力不集中、不聚焦,甚至出現資金重復浪費現象,導致三大建設質量較差,不適應于新工科發展。因此,應該針對各地方高校,創建滿足其要求的三大建設,并注重其相互關聯,以適應高質量人才培養模式建立。
3 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
當下,高校人才培養普遍存在培養定位不準、專業建設缺少特色、課程設置與產業需求匹配度低、專任教師工程實踐能力不足等問題。明確“培養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兼備的工程師”的人才培養定位,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新機制,培養適應企業要求,適應國家科技發展,具有創新能力的綜合型人才。
新工科是以科技、產業和經濟發展為基本前提,這也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因此,我校在新工科建設上主要以適應本地產業發展,推進新教學模式改革,創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模式等。新工科面向新戰略、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應用,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指出了新方向,提供了更高層次的新視角,注入了新內涵,提供了新機遇。從我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指向上看,主要是具有地方性和應用性,這也對應了新工科背景下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定位,即: 扎實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高效的理論轉化為實踐創新應用能力的需求定位。
4 結論
西安思源學院近幾年在新工科建設道路上通過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例如工學院各專業的建設中始終圍繞新工科的思路,在學生的培養,教師的發展,學生的就業等方面成績突出,這些都為我校在堅持新工科的道路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方向必然是新工科的建設,這也是滿足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改革發展要求,體現了我國在世界發展的大環境下,建設一流高校,引領新科技新人才,發展創新機制的決心,在新的時代有新的作為。
參考文獻
[1] 張鳳濤.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改革與完善[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0,2:126-128.
[2] 王猛.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學專業建設研究[D]. 東北:東北石油大學,2019.
[3] 周珂,金仁東.新工科背景下卓越工程人才培養實踐體系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會,2020,2:213-216.
作者簡介:東鑫淵(1988.8-),男,漢族,籍貫陜西西安,碩士,職務教師,職稱講師,研究方向:機械設計
基金項目:西安思源學院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9SYGP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