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巧玲
摘 要:了解國內外高校心理咨詢服務的現狀,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進一步完善和改進。本文結、對比國內外高校心理咨詢服務的狀況,從中找出了國內外高校心理咨詢服務專業化發展中的一些共識和不足,以期為進一步研究提供方向。
關鍵詞:高校;心理咨詢服務;專業化發展
一、國外研究綜述
(一)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運作機制
房超、劉鳳娥等人的調查發現澳大利亞高校的心理咨詢服務機構多隸屬于學生事務處,在行政上保持中立,不參與制定紀律、課程或其它管理決策[1]。周莉等人的研究發現,美國高校的心理咨詢中心雖然在行政上隸屬各大學,但它們在專業上接受心理咨詢專業協會的管理[2]。馬建青的研究也表明,日本高校的心理咨詢也多是由學生工作部門負責的,使心理咨詢工作得到了更多力量的參與[3]。可見,在國外高校,心理咨詢機構一般都隸屬于學校的學生事務部,但心理咨詢服務中心通常是獨立開展工作的,這一方面有助于心理咨詢服務的開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心理咨詢師可以不受干擾地為學生服務。
(二)高校心理咨詢從業人員
房超等人的考察發現,澳大利亞高校心理咨詢中心設有主任、心理咨詢專業人員、輔助人員和學生助理等職位。心理咨詢人員與學生的比例大約為1:1500[4]。相比澳大利亞,美國高校心理咨詢行業已形成了一套相當成熟的從業制度。心理咨詢人員的資格認證分為國家水平的自愿認證和州強制資格認證兩類,并且在心理咨詢從業人員的學歷、專業、課程、實習經歷和督導方面都有詳細的要求[5]。早在1992年,日本78%的大學都設立了大學生心理咨詢機構,形成一支由各專業教師和學生工作人員組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且從業人為多具有高學歷[6]。可見,在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對心理咨詢人員所具有的學歷和學位要求相當嚴格。他們普遍需要具有博士學位,并且具備心理學、醫學、哲學和社會學等專業背景。在正式從業之前,他們還需經過專業化的培訓和嚴格的考核,并取得從業資格證。
(三)高校心理咨詢的服務工作
澳大利亞高校心理咨詢中心的工作職能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為一些在學校適應、生涯發展、人際關系或其它方面遇到困擾的學生提供心理咨詢;二是幫助在校大學生完成大學階段的心理發展任務,提供學習、就業等方面的指導;三是與其他部門協同合作,應對和處理學生的心理危機,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7]。相比較而言,美國高校心理咨詢更注重發展性的心理輔導。學校開設了對學生生活,學習以及人格形成等各方面的心理輔導,同時對于預防心理問題,學生適應問題以及嚴重性心理障礙都做了有關規定[8]。日本高校心理咨詢的內容主要分為四大塊:提供學習、升學、轉專業、擇業等方面的學習發展咨詢;提供勤工儉學、家庭、戀愛等生活方面的學生生活咨詢:提供性格、情緒、人際關系、異性交往、人生等方面心理問題的心理咨詢;提供對患有精神疾患的學生開展咨詢、治療服務的精神健康咨詢[9]。可見,國外高校心理咨詢機構的主要任務是對大學生開展學習咨詢、發展咨詢、職業咨詢等。心理咨詢主要解決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和社交中遇到的種種精神壓力、內心沖突以及情感問題導致的心理困惑、不適和負擔。
二、國內研究綜述
(一)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運作機制
黃希庭,鄭涌等的調查顯示,在76所成立了心理咨詢機構的高校中,6.6%掛靠在醫院(衛生所),70%掛靠在思想教育、學生工作部門,23.4%掛靠在其他部門[10]。北京高校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研究課題組的調查也顯示,在28所高校中,己建立的心理咨詢機構的隸屬關系多種多樣,60.7%掛靠學生處,17.9%掛靠社科部或德育室,7.1%掛靠心理教育科研部門,7.1%為學校直屬,3.6%歸校醫院管理,3.6%不明確[11]。教育部于2003 年下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高等學校紛紛相應政策,成立心理咨詢機構,但是由于國內高校心理咨詢機構隸屬關系的不明確,導致心理咨詢機構的管理和運作缺乏有序性和規范性。
(二)高校心理咨詢從業人員
我國目前沒有專門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的認證標準,僅有適用于心理咨詢專業人員的標準,主要是《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和《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注冊標準》。一般來說,我國高校參與心理咨詢主要由三方面的人員組成:一是大學生教育管理部門的行政人員;二是具有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背景的專業教師;三是高等學校醫務部門的工作人員。很多心理咨詢員都不是專業背景出身,且大多數沒有經過嚴格、科學的心理咨詢專業學習和培訓,其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都很有限,這嚴重的妨礙了心理咨詢服務的專業化進程。
(三)高校心理咨詢的服務工作
我國高校心理咨詢服務中心每年為學生提供的咨詢次數不盡相同,心理咨詢大致可分三類:一是發展性咨詢,咨詢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挖掘潛能,進一步提高學習、生活質量。二是適應性咨詢,咨詢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排解心理困擾,減輕心理壓力,改善適應能力。三是障礙性咨詢,咨詢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通過系統的心理咨詢與治療緩解癥狀,恢復心理平衡。
三、已有文獻研究的貢獻和不足
國內外的研究和論述對我國高校心理咨詢機構的建構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使高校心理咨詢機構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領導及管理工作者的關注和重視,對加強和完善高校心理咨詢機構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但綜合現有的文獻和資料,可知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本科院校心理咨詢機構的發展歷程及專業化上,但對于近十年才發展起來的、與本科院校與顯著差異的高職院校心理咨詢機構的專業化發展的研究相對欠缺乏。這為我們后續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 房超、劉鳳娥.澳大利亞高校心理咨詢工作專業化建設的啟示[J].《北京教育(德育)》.2010(01):51-53
[2] 周莉、徐紫薇、雷靂.美國高校心理咨詢服務專業化和精致化的研究及啟示[J].《心理研究》.2014,2(2):76-80
[3] 馬建青.心理衛生與心理咨詢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295
[4] 房超、劉鳳娥.澳大利亞高校心理咨詢工作專業化建設的啟示.《北京教育(德育)》[J].2010(01):51-53
[5] 江光榮,夏勉.美國心理咨詢的資格認證制度[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114-117.
[6] 馬建青.心理衛生與心理咨詢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295.
[7] 房超、劉鳳娥.澳大利亞高校心理咨詢工作專業化建設的啟示.《北京教育(德育)》[J].2010(01):51-53
[8] 徐麗,我國高校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途徑探索[D],華東理工大學,2014
[9] 張小喬.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136-141,226.
[10] 黃希庭,鄭涌.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299
[11] 胡悟.建立大學生心理輔導系統的緊迫性和途徑探討[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