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星 肖愛云
摘要:隨著互聯網信息時代的發展,以非物質文化為代表的城市符號得以傳承和顯現。在市場經濟的發展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之路較為艱難。尤其是受新媒體視域的影響,傳統文化之中凝練的生態韻味、文化傳承面臨尷尬的局面。本文圍繞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價值、存在問題及傳播策略展開探究,供大家借鑒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傳播
在中華民族千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們的祖先創造出了很多豐富的文化寶藏。尤其是其中博大精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了人類應該珍視的知識寶藏。在新媒體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受市場經濟的沖擊,面臨著尷尬的境地,各類獨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另一方面,以互聯網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利用新媒體的傳播方式進行傳播,以此探究傳統文化的發展路徑,在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找到一個平衡點,為探究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路徑提供助力。
本文以山西省運城市為例,立足當前發展現狀,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價值意義、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的策略展開探究,使傳統文化能夠從瀕臨消亡的境地中轉換過來,使傳播非物質文化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
一、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現狀
根據國際《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文化遺產的各種事件、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及相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非物質文化的推進和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緊密相連,具有地域文化、民族特色、民族審美等多種特點,依據不同的聲音、形象和技藝,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揚。運城位于山西省,有著“關公故里”的美譽,它地處山西西南部,北靠呂梁山與臨沂,具有獨特的歷史背景和地理風貌。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緣起于“鹽運之城”,有著豐富的文化歷史規模,涌現出了張儀、司馬遷、王勃、王之渙、司馬光等歷史人物,因此歷來有著“五年前文明看運城”的說法。目前,運城文物旅游景點已達一千六百余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圍繞關公文化、根祖文化、鹽文化、德孝文化,運城傳承和延續了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世界四大著名打擊樂”之一的絳州鼓樂、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的蒲州梆子;造型別致顏色艷麗的面塑“花饃”、天寒地凍之時赤腳露背的“背冰”等等。已經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處,包括民間文學類、音樂類、舞蹈類、戲劇類等等,形成了以萬榮縣的《董勇傳說》、《絳州鼓樂》、稷山的《稷山高蹺》、蒲州戲、皮影劇為代表的產業集群,都體現出了山西地區獨特的藝術風貌和質樸的民俗風情。
二、新媒體環境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新媒體視域下,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和途徑產生了變化。在對非物質文化進行記錄的同時,衍生出了多樣的傳播方式。從新媒體的整體特點上看,新媒體是一個相對時代而言的發展歷程,借助于互聯網信息技術,通過不同的媒介信息存儲模式,能夠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工藝及民俗生活方式記錄和統一起來,實現數字化的存儲。同時,通過一系列的記錄和存儲方式,使新媒體受眾廣泛、傳播便捷、發展迅速的特點加速顯現出來。
三、新媒體環境下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中存在的不足
(一)資源流失現象嚴重
運城市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盡管受到了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的重視,但是在“非遺”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例如:資源流失現象嚴重、人們對“非遺”的保護意識不夠、數字化記錄的程序不科學、非遺保存工作效率低下等等。再加上非遺大多為傳統手工藝人口口相傳,因此存在著較大的保護難度,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收集存在較大的困境。
(二)傳播途徑受到限制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是推動非遺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根據傳播特點的不同,在傳播方式上可以分為靜態傳播和動態傳播兩種途徑,暨網絡圖片傳播和視頻、音頻傳播。相關的數據庫尚未建立,傳播的途徑較為單一。再加上受到網頁關注瀏覽量等方面的限制,存在著一定的不穩定性。
(三)資金政策支持不夠
一直以來,運城市政府及各職能部門雖然意識到了傳承非遺的重要性,但是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上,相關文化部門很少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加以落實,甚至還出現了占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資金等情況,導致非遺工作的推進面臨尷尬的境地。
四、新媒體環境下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策略
(一)設立專項資金,建設數字化傳播基地
相關部門要借助于當地政府資源管理的優勢,進一步加大對運城市非物質文化的遺產保護力度,通過政策制定、人員優化、文化建設等方面,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力度。依托新媒體環境的發展模式,建立“非遺”傳播基地、通過塑造數字檔案的形式,加大對非遺文化資料的整合。在全社會形成弘揚傳統文化的發展氛圍。在“非遺”文化基地的而建設上,加大力度推廣“文化平臺+民俗書院”的發展趨勢,助推“非遺”文化在社區載體上的傳承,進一步加強教育教化功能,堅持將文化基地打造成為傳承“非遺”藝術的主要陣地。
(二)整合信息數據,拓展知識產權保護途徑
借助于新媒體的傳播優勢,運城市相關文化部門要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品的保護深度,通過建立非遺網絡數據庫,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項價值內容全方位的呈現在大眾面前,圍繞新媒體“全覆蓋”的傳播優勢,避免非物質文化的收集出現碎片化的發展局面。以聞喜縣“北垣花鼓”為例,在這一非遺文化的保護上,要結合數字化電子信息技術的產業優勢,圍繞運城市花鼓文化藝術,建立一個系統、科學的資源庫。通過對“北垣花鼓”“萬榮花鼓”等同根系戲曲藝術資源的收集,對將相關音頻、視頻、文字信息進行集中整合,并且形成開放的資源系統,以設定登錄賬號的形式,供人們瀏覽和學習。在數字化信息的傳輸路徑上,要確保對其進行水印保護、路徑記錄等,使大眾能夠保持科學的瀏覽、閱讀和下載,進一步減少相關項目保護的資金需求。
(三)全媒體滲透,助力非遺文化宣傳傳播
利用新媒體優勢,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制作“微電影”宣傳、公益廣告宣傳等形式,發動網絡、傳統媒體等多方力量,形成強大的宣傳力度,呼吁全社會的人們都能夠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來。將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舞蹈、民俗等發展類型進行歸納和集中。例如,稷山縣文化館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不同的傳播形式向人們推介非物質文化“稷王傳說”,加強宣傳。在實踐活動上,積極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非遺傳承人進社區等形式,以全媒體視域,拓寬非遺文化的傳播路徑。
五、總結
綜上所述,新媒體的發展趨勢使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占據了重要的傳播路徑。這樣的發展趨勢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進來說,產生了獨特的發展優勢。為此,在以運城市為代表的非遺保護工作中,相關工作者要通過建設網絡數字博物館等形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以活態化的形式展示出來,使受眾在接受路徑上,不再是被動的汲取,而是主動的傳播。幫助運城市非物質文化建立一個開放、全面的傳播環境,實現對不同地域、不同時間的文化傳播。
參考文獻:
[1]章向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困境 ――以“西安高腔”為例[J].探索與爭鳴,2008,1 (7):57-59.
[2]董名杰.新媒體視域下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浙江省級非遺青刀木雕為例[J].新聞傳播,2017 (13):15-16.
[3]林余坤.新媒體環境下傳播閩派古琴文化的可行性研究[J].藝苑,2016 (1):91-94.
[4]趙海龍.新媒體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研究[J].新聞知識,2014 (9):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