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強 魏菊芳
摘 要:緩解小學生數學畏懼心理要在內外因素的基礎上找到解決辦法:一是改善外部環境;二是提高自我意識和學習觀念。從數學學習的兩個最密切相關的方面,即改善數學教師的外部環境,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學習觀念,提出緩解和調節心理畏懼的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畏懼心理;成因對策
只要有數學學習任務和數學考試,學生就會或多或少地擔心學習不好和考試不好。有人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雖然這種說法被夸大了,但它確實表明數學在整個基礎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數學不僅是中小學入學考試的必修科目,也是學生學好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基礎。不僅如此,數學學科還具有高度的嚴謹性和抽象性,需要精確的邏輯推理和精確的計算結果。所有這些都會給學生帶來情緒壓力和對數學的畏懼心理。數學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對學生數學學習的影響最大。為了緩解和預防學生的數學畏懼心理,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營造數學課堂和諧學習氛圍
1.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是有效數學教學的保證
第一,正確處理課堂違紀行為。當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不好時,教師應控制好學生的情緒,并以最好的狀態去感染學生,不應采取粗暴和武斷的方法,消極的教育方式會增加學生對教師教育行為的排斥。更重要的是,也不應該縱容課堂違紀行為,視而不見或充耳不聞都是不恰當的。相反,我們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選擇具體的方法,耐心細致地引導學生。一般課堂時間比較緊,最好利用課后時間與學生交談,交流課堂問題。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成功的前提,它不僅能促進學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而且能促進學生智力潛能的發展。教育成功的秘訣是愛學生,有耐心的教師必然會受到學生的尊重。只有與學生情感交流順暢,才能形成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
第二,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懷特·利佩特實驗了師生之間的三種關系:(1)權威;(2)放任;(3)民主。結果表明,每一種關系都會產生不同的課堂效果:民主關系比其他兩種關系產生更友好、更值得信賴的氛圍和更高的學習效率。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活動可以自由開展,學生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學習和思考過程,不必擔心錯誤和失敗。在民主學習氛圍課堂上,學生將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逐步養成積極探索和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隨著這一變化,學生的學習效率會提高,數學成績會提高,數學畏懼心理也會消失。
第三,教師要學會寬容,要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每個人都可能出現認知錯誤、計算錯誤、理解錯誤等意想不到的錯誤。當學生在學習數學中犯錯時,教師不應給學生施加壓力,這會增加學生對數學的畏懼心理。尤其是數學落后的學生,如果在學習中經常受到批評甚至嘲笑,就會感到畏懼,失去學習數學的信心。如果數學老師用愛心鼓勵他們,他們會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同時,教師應該對學生寬容,學生犯錯時,要耐心引導和糾正,使學生逐步減少錯誤,提高學習成績,在不同層次上取得進步。
二、提高教師數學教學水平
教師的聲音、語氣、表情、手勢等都會對學生產生重大影響,有時生動的描述也會讓聽者感興趣,只有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才能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吸引力。
首先,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讓學生感到快樂。只有對數學感興趣,才能獲得必要的知識驅動力。知識本身只是一堆符號系統,如果只是單一的知識傳授,將會使課堂產生一種枯燥乏味的氣氛,這會使許多學生在數學課上感到枯燥乏味,聽課時容易失去動力。如果數學教師利用學生的愛好興趣,在教學中感染學生,學生也會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有效地緩解數學學習的畏懼心理。另外,教師善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也是引導學生進入數學學習殿堂的有效途徑。
其次,要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內容。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話題,適當地引入課堂,以消除學生對數學的畏懼心理和神秘感,拉近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例如,“黃金分割”內容的學習,老師可以問:哪個學生知道為什么很多女人喜歡穿高跟鞋?你得設計多高的鞋才能讓你媽媽看起來更漂亮?這樣的話題可以立即引起學生的興趣。漸漸地,他們不再疏遠數學,而是逐漸喜歡數學。
最后,引導學生建立清晰的數學知識網絡結構。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通常直接教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很少總結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新課程改革的倡導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注重激勵,而不應局限于粗淺的問題解決方法和步驟的教學。只有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和探究,學生才能建立更強大的數學知識網絡結構,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達到真正綜合運用數學知識的目的。
三、重視合作探究小組學習
流暢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對象。米哈伊提出“當一個人參與一個他有能力解決的任務,并且有一定的挑戰時,這是一個以內在動機為導向的任務”,他將進入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即“流暢體驗”,在這種狀態中,個人可以從高水平上感知挑戰和能力,同時個人非常享受這種體驗,并將其擴展到學習新技能上,從而使最好的狀態更加流暢。如何讓學生進入并保持數學課堂的流暢,幫助學生享受學習過程中的樂趣,實現其學習潛能的發展,在數學教學中顯得非常關鍵。流暢體驗給數學教師帶來了啟示:在組織課堂教學時,要重視合作探究式小組學習,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系列的問題鏈,引導學生分組思考和討論,交換意見,突出教學重點,突破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困難,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實現以人為本的高效課堂模式,突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
四、讓數學閱讀進入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他們良好的閱讀能力。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問題的意義要有深刻的理解和分析,而閱讀是理解和分析的前提。如果沒有有效的閱讀,如何理解和分析問題的意義?但在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中,幾乎沒有“閱讀”的影子。除了聽老師講解基礎知識和分析解題技巧外,學生學習數學基本上都是解題練習,重復大量的練習,數學似乎來源于聽和做,數學教師沒有意識到數學學習也是“讀”出來的。另外,許多學生很少把課本當作閱讀材料,這是由于教師忽視了引導學生閱讀數學。
數學也是一門語言科學,語言學習與閱讀密不可分,當學生遇到數學問題時,他們首先需要理解問題的含義,也就是說,要知道它是什么,然后研究如何解決問題。如果你在第一步不知道問題的含義,接下就不會有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數學基礎差的學生之所以在學習上很難取得進步,主要是因為他們幾乎不懂閱讀數學,這樣一來只要參加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的畏懼心理就會涌上心頭。數學老師應該精減他們的數學學習過程,第一個任務是讓學生先“讀懂”數學基本知識,指導學生在課堂上掌握必要的閱讀策略,通過課堂閱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學生如何閱讀數學教科書,教師應選擇幾個不同特點的內容,提出不同的閱讀方法,數學教師要充分發揮數學閱讀的教育作用。
五、協助學生調節數學畏懼心理
首先,改變錯誤認知,構建認知評價。學生不合理的認知通常有三種錯誤傾向:絕對要求、過度泛化和極端惡劣。持有絕對信念的學生往往會要求自己必須達到一種什么程度的目標,如果他們沒有達到目標,他們會感到焦慮;過度泛化是不合理的思考,具有部分的整體性,持有這種信念的學生往往在失敗后完全否認自己;最壞的情況是將事情的可能結果進行推斷,或者太夸大事件的后果。教師應在理解學生的基礎上,指出其不合理的認知,引導學生形成合理的認知心理。
其次,要有積極的心理暗示。積極學習心理是指學習者以積極的思維和樂觀的態度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積極的學習心理對數學學習有積極的影響。心理學家已經證明,人的思維、觀念、心理和行為具有相互調節的作用。因此,數學教師應引導學生使用積極的心理暗示,如“我能做到”“我相信我能解決這道數學題”等積極的心理暗示,在數學學習中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學習數學,最終會消除畏懼心理,提升數學成績。
最后,緩解考試畏懼心理,培養應試技能。數學考試可以測試學生的學習效果,數學成績一直是衡量學生學習能力的標準,也是評價學生學習能力的指標之一。在標準化考試的指導下,學生會有考試畏懼心理和考試成績畏懼心理。這兩種數學畏懼心理的根源是解決問題的畏懼心理。如果學生在考試中有科學的應試技巧或技能,學習效果就會提高,對數學的畏懼心理就會自然消失。因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加強對課程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對學習策略的培養,還要介紹問題解決策略的技巧。例如,在考場上,解答難題的順序;判斷題的反例方法;選擇題的排除法、特殊值替換法、等價變換法等,這些方法會提高他們的應試技巧,從而消除其對數學的畏懼心理。
六、協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
教師應該幫助那些數學學習中有畏懼心理的學生設定可行的學習目標。如果學習目標設定得太高,學生通過刻苦學習無法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會加劇學生對數學的畏懼心理。如果學習目標太低,學生會覺得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達到目標,學習熱情會下降。因此,在制定學習目標時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為了幫助學生準確地分析自己,明確自己的學習特點和發展方向,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不能脫離實際水平制定數學學習計劃。制定的目標必須是只要學生通過努力,就應該能實現。
第二,安排學習時間。一般學習時間不應該安排得太緊湊,要保證休息和娛樂,確保學習任務順利完成。學生可以利用課外學習時間來彌補學習不足。學生應靈活安排課外學習,以便隨時調整自己的學習。
第三,定期檢查,及時調整。教師應經常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以發現問題,及時調整監督。大多數學生缺乏學習計劃。指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和目標,可以減輕有畏懼心理學生的情緒壓力,調節有畏懼心理學生的學習態度。如果學生達到學習計劃目標,他們的心情會非常愉快,他們對數學的畏懼心理會減輕,他們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會增強。
總之,數學教師應與學生共同發展,正確區分學生數學畏懼心理的類型,以引導者的身份分析畏懼心理問題,根據不同學生的數學畏懼心理引導學生,逐步恢復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克服數學畏懼心理的不足。
參考文獻:
[1]程亞煥.數學教學觀與數學差生[J].數學教育學報,2001(1):45-46.
[2]趙繼源.數學畏懼心理的成因與對策[J].廣西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18(4):87-91.
[3]王秀玲.小學生數學學習畏懼與數學能力的相關研究[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版),2002(3):15-17.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