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周蕓
摘 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不僅讓國人流連忘返,也吸引了國際友人學習中華文化,近幾年大火的“孔子學院”和越來越多學習漢語的外國友人就是最好的證明。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最精髓、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顆明珠,為了更好地弘揚中華文化,首先應該從內部做起,從少年學生的國學教育做起,帶領學生誦讀國學經典,讓學生領略國學文化的精髓,培養“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新時期少年。教師要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國學素養,引導學生挖掘國學經典中閃爍著的智慧光芒,學習其中優秀的道德情操,讓學生成為弘揚國學經典、弘揚中華文化的小使者,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國學經典;文化熏陶;學生品質
每一位教師都有義務和責任弘揚國學經典,國學經典不僅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還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誦讀國學經典,在豐富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學習先輩們優秀的道德品質。國學經典涵蓋面是非常廣泛的,收錄了我國經典的儒家經典、詩詞歌賦、仁人志士傳記等,寄托了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記載了中華民族的奮斗歷史,這些對于學生現在的學習和生活仍然有著重要意義。本論文深入剖析了國學教育現狀,提出了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來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策略。
一、誦讀國學經典,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隨著國家對文化事業的重視,教育領域掀起了國學經典作品誦讀活動,弘揚中華文化,培養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接班人,為實現中國夢助力。我們在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中,可以開展分層誦讀,針對不同年級段,甄選合適的國學作品,提升國學教育的有效性。例如針對小學低年級,可以選擇《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等基礎國學作品,讀起來朗朗上口,小學生理解起來也比較容易,這些基礎國學作品,《三字經》顧名思義就是三字為一句,講述的是中華傳統的文學常識、歷史人物、人倫道德、家國情懷、中國神話故事等,學生可以從這些經典作品中學習中國傳統美德,體會禮儀之邦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對中華美德有一個更透徹的理解。針對小學中高年級,可以選擇《詩經》《楚辭》《孟子》《論語》等有思想深度的作品,讓學生在品讀古詩詞文化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文學底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學習唐詩宋詞中獨特的結構美和韻律美,體會古詩詞長短句搭配的獨特之處,體會古漢語的獨特語法,例如通假字、意動用法、文言虛詞等;學生還可以從國學經典中了解中國歷史的發展、人類社會歷史的變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二、品讀國學經典,提升學生道德素養
國學經典無一例外地都閃耀著中華民族優秀道德素養的光芒,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品讀國學經典,開辟出國學教育的特色之路,深度挖掘國學經典作品的精神內涵,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例如,教師可以選取每一部國學經典作品中的代表人物,讓學生分析這些杰出人物身上的道德光輝,例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感受屈原“哀民生之多艱”的憂國憂民情懷;感受詩仙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感受孟子“得道多助”的仁政理念;感受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拳拳愛國之情;感受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傲骨。教師要不斷加深國學經典講解的深度,從字里行間滲透國學經典的精神內涵,為學生樹立一個學習的標桿,用榜樣的力量去激勵學生,用道德的力量去感化學生,讓學生接受最正宗的國學文化的熏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
三、豐富誦讀國學經典活動形式,彰顯國學文化的多樣性
誦讀國學經典并不是死讀書,教師要采取多元化的國學誦讀活動,賦予古典的國學經典之作趣味性和新穎性,讓國學文化的多樣性去吸引學生,多元化展示國學文化的內涵。例如我們可以借鑒備受學生喜愛的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模仿節目中“飛花令”、詩詞接龍、攻擂守擂等形式,舉辦校園詩詞大會,以古詩詞背誦為主,激發學生背誦古詩詞的興趣,營造校園內濃郁的國學氛圍,詩詞大會可以檢驗學生的古詩詞儲備,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從比賽的“唇槍舌戰”中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此外,教師還可以舉辦校園國學戲劇展演,教師輔導小學生可以以國學經典之作為藍本,創作蘊含國學經典文化的戲劇,例如屈原奮斗史,展示屈原的從政之路,為楚國發展殫精竭慮、諫言獻策,塑造一個憂國憂民的高大形象;經典的三國文化,學生借鑒電視劇《三國演義》,演繹了三國鼎立時期的歷史烽煙,展現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輔佐劉邦光復漢室,建立蜀國,一代梟雄曹操的雄才大略,一統北方與劉備幾番交手的故事。學生通過劇情演繹塑造了個性鮮明的人物,感受中華民族的奮斗歷史。學生通過親身演繹,對于國學經典有了一個更為透徹的理解,學生自身的國學知識儲備、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藝術創造力等都得到了提升。
總而言之,誦讀國學經典并不是一句空話,教師需要積極付諸實踐,把推廣國學文化落到實處,教師要誦讀國學經典,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精讀國學經典,陶冶學生道德情操,豐富誦讀國學經典活動形式,彰顯國學文化的絢爛多彩。
參考文獻:
[1]曹春梅.依托國學經典誦讀 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J].甘肅教育,2018(3):75.
[2]尹姿云.中華經典誦讀與優秀文化傳承融合的可行性探索[J].語文建設,2018(23):79-80.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