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開建
摘 要:民間契約文書是研究地方社會經濟的重要材料,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真實情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文章通過對泉州市博物館收藏的一批清代至民國時期福建德化縣民間契約文書進行分類考述,為德化地區地方經濟研究工作提供幫助。
關鍵詞:德化;清代及民國;契約文書
“契”通“栔”,為刻之意;“約”表示繩子,有纏約之意。契約文書代表著社會生活中對于物權或者債權的占有以及轉移過程,以文字記錄形式保護當事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得以順利的履行。本文選取了泉州市博物館收藏的德化地區清代至民國時期的民間契約文書進行考述。根據契約涉及對象、內容不同,分為田地買賣契約、山地買賣契約、找價契約、祭田專管權轉移契約和房屋買賣契約。具體如下:
①田地買賣契約文書契文:
立賣契人下盂鄭玉種,承祖遺下置有苗根田一段,坐落本鄉土名中心垅苗根田一段,年載租米四斗五升官,及根在內。今因無銀應用,自愿即將苗根田出賣與云路坃鄉林肇科表弟,邉出頭承就,二面議契,價干谷貳石六斗民正,其干谷即日交量明白,不敢少欠升合。如有欠租將田任許買邇起佃耕種另安他人,管業收租賣。邇不敢阻占妄言異說等情。其田系是祖遺自己之業,與親方內外人等無干,亦未曾典當他人財物。如有來歷不明,賣邇出頭抵當,不涉買邇之事。其業役依鄉例支取。向后有谷到日,依契贖回。無谷到日,永遠受也。此是兩家甘允,各無反悔。今欲有憑,立賣契存炤。
即領潯契價干谷貳石陸斗民再炤畫押
民國丁亥卅六年五月
親筆立賣契人鄭玉種畫押
本契約為田地買賣契約,立契人鄭玉種因缺錢使用,將位于中心垅、年載租米四斗五升的苗根田(指土地所有權、租佃權分離情況下的土地所有權)以干谷二石六斗的價格賣與表弟林肇科,并約定在發生欠租的情況下,賣主可重新尋找佃農。同時,該契為活契,注明“向后有谷到日,依契贖回”。
②山地買賣契約文書契文:
立賣契人林忠詔,承父區分下有貓竹林壹號,坐址本鄉茶隔土名劉吹竹右邇上壹大片,四至分明。今因無銀應用,自愿托中□此劉叭竹竹林出賣與慶公,邇承就為業,三面言議價,銀陸兩正,其銀即日交訖明白。其貓竹林自賣之后,任憑公邇前去,起佃劃削掘筍浸紙砍伐出批孫,邇不敢阻占妄言等情。其竹林系是區分已下物業,與親房伯叔兄侄無干,亦未曾重典內外人等財務。如有來歷不明系,邇出頭抵當,不涉公邇之事。向后有銀到入,依契贖回。此是二家甘允,各無反悔。恕口無憑,立賣契存炤。即領潯契價銀陸兩正,共折清錢肆仟八百文再炤畫押
咸豐辛亥元年十一月日
外筆資銀伍分正再炤 立賣契人林忠詔畫押
代字中公君在畫押
本契約為山地買賣契約,立契人林忠詔因缺錢使用將祖傳竹林以銀六兩賣與慶公為業,并約定可贖回。
③山地買賣契約文書契文:
立契人林世立,有鬮分竹林杉林壹所,坐在本鄉土名五華口雷壁模,上至火路,下至圳,內至火路,外至奕士竹林,四至明白。今因欠銀應用,其山系是叁分得壹內,立得壹分抽出送賣與叔為震邇為業,時收過價銀貳兩番汞銀,即日收訖。其杉竹什木付叔管掌,年約租為貳拾伍觔。至冬成之日,備好,為付叔收回,不敢少欠。如是欠租,將杉松什木付叔起佃管掌存留。并無先典他人為礙,亦無叔兄弟侄爭執,如有不明,系立抵當,不干銀主之事。約不拘遠近,其母錢到日,聽其贖回,不得刁難。今欲有憑,立契為炤。
乾隆二拾伍年叁月
中見人叔奕夷畫押
日立契人林世立畫押
本契約為山地買賣契約,立契人林世立因缺錢將位于五華口雷壁模的山產所有權賣與付叔,約價銀二兩,并約定該山產租佃權由林世立保留,每年租二十五觔。同時,該契為活契,標明“其母錢到日,聽其贖回”。
④找價契約文書契文:
立添契人姪世架兄弟因前年父奕山有產山一所,坐在五華口犁碧樹,土名?斗侖內,四至上下左右,登載原契明白。今兄弟等思價值未敷就在,奕言叔旁添出飯銀九兩正錢。正銀即收訖。其山付叔永遠管掌。不敢言添,亦不敢言贖。此杉並無兄弟姪爭執為礙,如有不明等情,系架兄弟抵當,不犯叔事。恐口無憑,立添契為炤。
乾隆二十五年十月
日立添契人姪世享畫押
世架畫押
世政畫押
中見人叔奕成畫押
本契約為找價契約,立契人世架兄弟因覺位于?斗侖內的山產賣與奕言叔原賣價過低,時隔兩年,要求奕言叔補償銀九兩,并約定“不敢言添亦不敢言贖”,此后不再找價、贖回。
⑤祭田專管權轉移契約文書契文:
立兌契□□□□承祖管氏田壹段,坐在本鄉土名石村林田五坵及坵截,年載租壹百斤。今因欠錢應用,將田托中送兌賣亷勇藝三房車蕁邇管掌輪耕祀業。時收過田價錢壹萬文,其錢收訖。其田付重蕁,輪滾辦祀其氏,米依原配糧錢九十六斤,不敢異言,多推少載,中間并無不明等情,如有系會,抵當不干車之事。日后有母錢到日,聽其取贖,今欲有憑,立兌契為炤。
咸豐同治二年二月初六 香侄贖回一半收過契面錢 畫押
另中禮錢八十文再炤
道光十七年七月日 立兌換契□□□□ 畫押
中間人 叔游子畫押
代書人 男超畫押
光緒九年二月買贖回
本契約文書內容為祭田專管權轉移契約,立契人因缺錢將位于石村林田五坵及坵截、年載租一百斤的祭田耕種權轉讓與三房車蕁,并需承擔祭祀的責任,約定祭祀糧錢為九十六斤,同時明確可贖回。在契約文書尾部可以看到立契人歷經四十六年的努力分兩次才逐步贖回該祭田的耕種權。
⑥房屋買賣契約文書契文:
立賣契人自厝林肇旺父手置有房屋壹間,坐落本鄉祖厝左旁中心巷下棟后角一間上及土垅連及地基。今因無銀應用,自愿托中即將房屋出賣與族內林盛烜公旁出頭承就為業,二面言議賣,得契價銀壹拾玖兩文正。其銀即日隨契交訖,明白無少分文。其房屋隨連地基,租米五升正,兩家言定其租米。公邊鎖起出入居住,人丁興旺,富貴攸長。賣邊不敢霸占、妄言、異說、生端等情。其房屋自賣之后,系是已下物業,與親房兄弟叔侄無干,亦未增重典掛他人財物。如有來歷不明,賣邊出頭抵當,不涉公邊之事。其房屋向后有銀到日,依契贖回,無銀到日,永遠公邊出入居住。此是兩家甘允,各無反悔。今欲有憑,立賣契存照。
當面領得契價銀壹拾玖兩文正 每兩折清錢捌佰文正再照畫押
光緒癸卯二十九年十月日
立賣契親筆代字林肇旺畫押
本契約為房屋買賣契約文書,立契人林肇旺因缺錢將位于祖厝左旁中心巷下棟后角一間上及土垅連及地基作價銀十九兩賣與本族林盛烜居住,并約定可贖回。
以上6份契約文書雖涉及對象、內容不同,但都未向官府納稅認可加蓋官印,都是白契,屬于當事人雙方私下簽訂的契約文書,由出賣方書寫出具,買入方留存文書,用麻紙作為書寫材質,屬于草契。通文采用毛筆書寫,從右至左豎行書寫。從契約文書內容看,格式、條款有相對固定的規則和格式,可謂“官有律令,民有私約”。契約文書右面為契約文書的正文,正文內容有契約類型、立契人、對象所有權的歸屬性質、位置、面積、四至、出賣原因、價格、契價交付情況、產權情況及發生糾紛的責任,左面為立契時間、對契約內容的補充文字以及中人、代書人、賣主的簽字和畫押。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契約文書以活賣為主,大部分都是典賣,多數注明“日后有母錢到日,聽其取贖”“向后有銀到入,依契贖回”等文字,并且會全力贖回。可見中國土地所有者大多不愿意出賣自身田產、山產等生產生活資料,只在“無銀應用”“欠錢應用”等情況下出賣,甚至部分保持租佃權,如“年約租為貳拾伍觔”,承擔租稅,也期望未來能夠贖回產業。因活賣的關系,賣主和買主之間產權不清,找價現象進而出現,如“今兄弟等思價值未敷就在”,要求“奕言叔旁添出飯銀九兩正錢”補償地價差額。
契約文書是日常經濟生活的真實寫照,記錄了德化地區清代至民國時期社會經濟活動,是社會生產生活活動的原始記載,反映了當時德化地區該時期社會經濟、法律觀念和社會風俗的發展狀況,是研究古代社會的珍貴資料。■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213.
[2]黃忠鑫.清代福建永泰縣的田根流轉與契約書寫[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61-68+130-131.
[3]盧增榮.福建民間契約文書的最新搜集和論說[D].廈門:廈門大學,2000.
[4]周玉英.從文契看明清福建土地典賣[J].中國史研究,1999(2):131-139.
[5]唐文基.關于明清時期福建土地典賣中的找價問題[J].史學月刊,1992(3):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