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玉文
摘要:作業是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具有直接性的總結和指引作用。近年來隨著數學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教師的作業設計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基于此,本文通過實際的教學案例詳細探討了小學數學中高年級特色作業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中高年級;特色作業設計
作業是學生對課堂學習進行復習鞏固的最重要方式,同時也是教師獲得教學反饋的最直接手段,對于中高年級學生來說,經過一二年級的學習,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并掌握了初步的數學學習規律,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能夠關注到這一時期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心理特點,不斷給學生布置有特色、有針對性的數學作業,從而為學生的持續性數學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一、分層布置作業任務
分層教學本身是義務階段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同時對于數學這類理科學科來說,受智力發育、成長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都會表現出更大、更顯著的差異。因此在作業設計中教師就要充分注重作業任務的層次性,不能給班級所有學生都布置一樣的作業,而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差異性,根據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來布置不同的作業,從而使數學作業能夠與學生的數學能力更加契合,促進每一位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提高。比如教學“四則運算”這一節時,其主要涉及代數運算知識,對于學習層次較低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23-5+38÷2、45×2÷4+29”等簡單的算式題目,要求學生直接運用所學知識計算出正確答案,使學生能夠逐步夯實計算基礎;對于學習層次較高的學生教師則可以布置應用題“小明在超市買了1雙35元的球鞋,2支鉛筆,1個24元的書包,付100元后找回11元,那么小明購物一共花了多少錢?鉛筆單價是多少錢?”要求學生分析提煉題目的數量關系并自己列出算式求答案,使學生在學會計算的前提下進一步學會如何運用計算。
二、緊密結合數學實踐
數學實踐是對數學理論的有益補充,強調將學生的數學學習從課本上引入生活中,對學生數學知識架構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就要將作業設計與數學實踐緊密結合,避免學生只知“看課本、看數學”,而逐步學會“在做中學、在學中做”,使學生能夠從不同層面進行深入的數學探究,進而不斷開拓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加完善和系統。比如教學“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等課本統計學內容時,在完成基本的課堂講解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統計一年來家庭電費”的實踐性作業,指導學生在家長幫助下觀察電表變化并記錄好相應的數據,而后對搜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繪制出完整的統計圖表并在課堂上進行分享討論,通過這類包含實際操作的作業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提供更多展現自我的機會,使學生在生活環境中切實體會到數學的巨大作用。
三、創新作業批改形式
以往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是采用“回收作業集中批改再發還給學生”的批改模式,這雖然可以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但也很容易出現發回作業后“學生不看批改、不思考錯誤”的現象。因此教師就應當著重對作業批改形式進行有益創新,使學生自身能夠參與到批改過程中,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反思、總結并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指明正確方向。比如批改“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這一節的作業時,教師可以采用學生批改與教師批改相結合的方式,待學生完成作業后,先在黑板上公布正確答案,指導學生根據答案自行批改作業,對做對的題目畫“√”標記,對做錯的題目要進行訂正并在旁邊標注“粗心、忘記進位”等錯誤原因,而后教師再將學生已批改過的作業回收檢查,重點對學生錯誤部分進行分析,尤其對學生不會訂正或訂正后依然出錯的題目進行重點圈劃,通過這樣的雙重批改就可以使學生成為“小老師”,避免出現“做完作業就不管”的情況。
四、結語
總而言之,新課程改革對小學中高年級的數學作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教師可以從分層布置作業、結合數學實踐以及創新批改形式等方面入手來不斷增加作業特色,從而使學生能夠在高質量的作業學習中真正取得數學進步。
參考文獻
[1]闕錦添. 例談小學中高年級數學閱讀校本作業的實踐與思考[J]. 新課程研究, 2017(8):26-27.
[2]周中亮, 孔慶航, 張玉慶. 關于小學數學作業有效性的思考和嘗試[J]. 中小學數學(小學版), 2016(3):10-13.
[3]劉東霞. 與新課程相適應的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設計之研究[J]. 學周刊, 2016(5):168-169.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赤土民族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