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芬
摘要:科學合理地布置家庭作業,不但能讓學生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和要點,還讓學生能對所學內容進行有趣而深入的拓展,在趣味中發展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不再畏懼、抵抗練習作業,而是從內心深處去接受和喜歡作業。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探索,本人設計了不同趣味的特色作業,包括實踐性作業、日記性作業、自編性作業、層次性作業,旨在提高高年級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練習設計
正如大家所知,數學這門學科是學生義務教育中重要的基礎課程,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都少不了知識的鞏固、拓展提升、生活應用,由此可見合理的作業設計非常重要,它已然成為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對其異常重視。作業的設計是對學生在課堂后學習知識的一種鞏固和延伸,在某種程度上能與課堂教學比肩。合理的作業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還能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讓學生通過易錯練習進行探索交流,逐漸掌握學習的方法。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探索,本人設計了不同形式的特色作業,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形式,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趣中求實,實中求新的效果。
一、小學高年級數學研究性練習現狀
談起數學作業,映入眼簾的大多都是書面性的練習。事實上,也不盡相同,作業的形式和種類可以豐富多彩。不僅僅存在于書面,也可以運用于實際生活中。例如,給學生設計有趣的實踐性作業就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然而,教師偏向于設計機械重復的書面作業,以求達到熟能生巧的效果。這種作業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能力,難以發現學生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或許有的學生能得高分,但是其自主能力較差,這違背了素質教育的理念。
二、小學高年級數學探究性練習設計與實施策略
1.實踐性作業
實踐性作業是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的,便于學生實際操作的作業。依據教材但不依賴教材,而是將知識與生活進行有效融合,對學生知識的綜合與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又不局限于課堂,所以更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
在學習了1億的知識后,我們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索1億粒米有多重或1億枚硬幣疊起來有多高等問題。通過教師的引導,小組同學再開展一系列的活動,如討論設計方案,探索實施,交流總結,活動評價等。學生在玩中練,練中玩。充分體驗1億的大小,積累了豐富的活動經驗,提高了探索能力。
2.日記性作業
設計日記性作業是為了讓學生能聯系生活而鞏固知識,靈活應用強化技能。通過日記的形式將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以達到知識內化和拓展延伸的目的。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然后進行日記創作,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興趣和數學素養的目的。
3.自編性作業
例如,學生學習了《三角形的面積》,知道了計算三角形面積公式,教師就可以根據生活實際,帶領學生自己編制練習題,編寫自己的家庭作業。再通過小組評比的形式評出“最優小老師”,讓學生在比較與點評中提高學習的技巧和興趣。在課堂上也能讓學生自編作業,如讓學生動手量一量紅領巾,然后編寫一個題目:學校為我們做了200條紅領巾。底部的長度是100厘米,高度是33厘米。那么,制作這批紅領巾需要多少米布?這時老師當場肯定這個學生的創造能力,并讓其他同學對此題再進行創造和修改。這時,我們發現學生在編題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樂趣,并且相互之間積極交流、探討,使學習氛圍更濃厚。
老師引導學生通過自評、互評、小組評等方式對學生自編的題目進行化錯,使其逐步完善。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對知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與此同時,編題能力提高了,學習興趣提高了,探索能力也提高了。
4.層次性作業
設計有層次的作業,使作業更有針對性,不僅能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而且能針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作業。
如學生學習完《工程問題》后,本人設計了如下問題:
基礎性作業:小明和小剛兩人合作打掃教室,小明每分鐘打掃教室的1/8,小剛每分鐘打掃教室的1/10,若這兩個人合作多少分鐘能打掃完?
提高性作業:小明4分鐘可以打掃教室的1/3,小剛5分鐘打掃教室的1/4,請問兩人合作多少分鐘能夠打掃完?
拓展性作業:小明4分鐘先打掃了教室的1/3,之后小明和小剛兩人合作完成又花費了5分鐘,如果小剛一個人打掃的話,多少分鐘能夠打掃完?
又如學生學完《商不變的性質》之后,可設計以下練習:
基礎練習:在一個除法算式中,被除數乘8,要使商不變,除數應是( );當除數除以2時,要使商不變,被除數應是( )。
變式練習:請根據“350÷70=5”分別在○和□里填上適當的運算符號或數字。
(1)(350×3)÷(70○□)=5
(2)(350○□)÷(70×4)=5
3.拓展性練習:比一比,你有什么發現?
(1)60÷12=( )
(2)(60÷2)÷12=( )
(3)60÷(12×3)=( )
(4)(60×4)÷(12×1)=( )
(5)(60÷4)÷(12÷2)=( )
上述練習有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鞏固練習,有較復雜的思維練習,有難度較大的拓展練習。教師可讓學生有選擇地完成,并鼓勵學生挑戰難度。
總之,有趣、靈活的作業,使作業不再是課堂教學的附著物,不再是學生的負擔,而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需要。
三、小學高年級數學探究性練習設計與實施的評價
激勵性的語言評價,讓作業評價更具針對性和目的性。教師可以將作業與課堂結合起來,不但要對學生進行結果性評價,還要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例如,學生對知識掌握得更好了;學習態度較之以往更為認真刻苦了;對學習數學更有熱情了,都可以在作業上進行評價,這就不僅僅是對題目的批注,更是對學生一種引導和啟示,這樣做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老師對學生在學習上的關注,還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些評價語對老師自己而言,或許并不是很重要,但是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種激勵和引導。
四、結論
以上是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探索,在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的設計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要想完全地解決這些問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將不斷探索,找到更多更好的解決方法,讓練習既有效又有趣。
參考文獻
[1]劉江河.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個性化設計研究[J].考試周刊, 2014(81):83.
[2]韓召貴.關于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多元化設計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小學), 2016(11):266.
[3]陳紅香.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多元化設計的策略研究[J].科普童話, 2015(10):61.
(作者單位: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蘆溪鎮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