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麗 李卓
摘要:生源多元化帶來生源多樣性和多元學情,只有針對不同生源結構在學習力、綜合素質方面的差異,才能因材施教提高職業潛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以符合職業和未來的需要。通過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研究和探索,為學生就業和職業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關鍵詞:多元化生源結構、職業潛力
一、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學生來源及就業現狀
近年來,隨著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及生源數量的不斷減少,高職院校的生源結構和質量已發生巨大變化,并呈現多元化。根據招生方式的不同,可將生源分為普通高中參加普通高考的普招學生,面向中等職業院校的對口單招學生,自主單獨招生,普高注冊入學、高職本科聯合培養等招生批次,招生范圍向外省拓展的范圍和速度也在逐漸加快。
多元化的招生模式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高職院校生源不足問題,但也給高職院校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從供給量角度看高校畢業生供給量不斷加大,就業難度與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已從昔日的“嚴重短缺”變為今天的“相對過剩”,其職業能力的高低已成為就業的關鍵,由于個人能力不足進入企業后常因發展空間、薪酬待遇等現實問題頻繁跳槽;也有些學生怕吃苦受罪,圖享樂舒服,稍有與個人興趣不符就“有業不就”“啃老”現象嚴重等。
二、多元化生源結構下高職學生職業潛力分析
高職學生的職業潛力指獲得擁有工作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包含諸多綜合素質,如知識和能力、素質和態度等。職業潛力的高低取決于綜合素質,學生綜合實質高則職業潛力強。專業素質與非專業素質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也是構成職業潛力的兩大因素。專業素質指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及職業素養,非專業素質是非專業方面素質的培養,如人文素質、身心素質、科學素質、創新意識、人際交往能力等。
不同來源的學生由于基礎不同、成長環境不同、年齡差距等原因,致使他們在知識結構、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
高職高專生源主要為職高畢業生、中專畢業生和普通高中畢業生,前兩類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但理論知識嚴重不足,而普通高中畢業生雖然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知識基礎不扎實,動手能力更是不足,這兩類學生的共同特征是,思維能力不強,談不上什么創新創造能力。
高職高專學生在步入社會以后的發展潛力不足等問題同樣表現很突兀。學校過分強調職業技能的培養,強調專業崗位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有的學校淡化理論知識和技術要求,這樣的學生職業技能較強,面對目前的專業崗位操作和工作技能力強,但由于必要的專業理論素養和技術素養不強,特別是工科學生,在人文素養等方面嚴重欠缺,導致學生將來職業發展潛力低下,創新能力弱,社會適應能力低下,職業技術技能可塑造性差,難以適應行業的迅猛變化莫測,更難以面對跨專業行業發展。
三、多元化生源結構下高職學生提高就業競爭力及發展潛力的對策研究
1、多元化生源結構下對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模式、課堂教學、考核激勵機制和教材資源建設的多元化改革。
(1)面對不同的生源與復雜的學情,培養方案也要盡量多樣化。對不同的生源,應該分班教學。高職院校可以試點“卓越班”“工匠班”等形式,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上,比普通班級可以更注重實踐操作,突出卓越人才的培養要求。
(2)多元化背景下生源減少,生源質量降低,所以學生存在基礎薄弱、自主學習能力差、有一定的厭學心理等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就顯得更加重要,否則培養的學生很難達到人才培養的目標。在課堂教學時,面對生源整體質量下降,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課程的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法手段。
(3)多元化生源必定帶來教學學情的多樣化。對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教師更需要探索多種效果顯著的教學方法,并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以保證學生專業核心知識和核心技能的掌握。
(4)對不同生源,不同層次的學生,他們的考核方式可以有所差異,不要一視同仁。對普招班及對口單招班學生,他們的學習能力要優于提前招生和注冊班學生,學習習慣也要好一點,可進行閉卷考試,并注重平時考核,成績計入總評成績中。對注冊班學生,教師可采用開卷考試形式,這樣可以減輕他們的記憶負擔,但同時可以增加他們整理知識的能力,試題也可相對簡單點,注重他們對基本知識的掌握。
多元化的生源結構導致了多元學情,高職學生必須認識到其職業能力和專業素質的高低已成為就業的關鍵。在新的形勢下,我們要認識到不同生源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尋求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方法和途徑,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2、多元化生源結構下對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研究。
多元化生源構成相對復雜,基礎和層次的不同,實施高職綜合素質教育的難度將增大,難以形成統一標準,傳統的僅僅培養掌握單一專業技能的教育目標,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將學生創新意識、身心素質和道德認知等多種理念相融合,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層次化、全面化培養。在培養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時,要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就業需要,將職業素質、工匠精神等多種理念融入其中,暢通持續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的延伸,是高職生職業發展潛力的主要體現。
(1)加強德育工作、學風建設、學生管理和就業指導。將實習實訓的學習過程融入德育管理,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具有鮮明職業特色的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滲透,對促進高職學生“零距離”就業是非常必要的;堅持職業崗位文化與自身培養目標相結合,使高職生兼具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2)要針對多元化生源學生的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的差異,因材施教,加強基礎教學,促進學生各種潛能的發揮,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
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法則。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對于多元化生源結構下高職教育,專業素質與非專業素質同等重要,只有同時重視專業素質與非專業素質培養,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才能為學生提供堅實的就業支撐。
參考文獻:
安徽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1]?胡勇.淺析高職生人文素養對其職業發展潛力的影響[J].現代職業教育,2019(22):238.
[2]?陳宗麗.多元化生源結構下高職院校課程教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02).
作者簡介:王英麗,女,漢族,(1981.7月--),吉林市人,吉林農業大學,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工程造價。
(作者單位:1.吉林農業大學;2.吉林市昌邑區學校后勤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