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田 圖:本刊資料庫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中國美術在20世紀中葉迎來了重大轉折。尤其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大潮的到來,藝術為人民服務、反映社會主義時代風貌,成為了中國藝術創作的宗旨和發展方向。在黨中央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指引下,藝術家們積極響應,以“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創作了一大批反映時代新風的作品,也留下眾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從1949年至1978年,中國藝術煥發出極具特色的時代風貌:反映人民群眾生活、歌頌革命光輝歷史、表現社會主義新建設成為時代的主旋律。油畫藝術吸收西方寫實主義精神,并結合中國傳統繪畫的優秀特點,實現油畫“中國化”和“民族化”;中國畫藝術則大膽革新傳統,實現大改造,以水墨筆法描繪現代生活,大大拓寬中國畫的表現題材;版畫藝術則繼續秉承革命時期黑白木刻的優良傳統,緊緊跟隨時代的步伐,弘揚時代精神……
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前三十年藝術創作的經典,可以看到那些不同時期創作的特色,它們奠定了延續至今美術創作傳統。這三十年間的創作不同于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在世界藝術史上也具有不可比擬性。在深耕基層的創作中反映公眾訴求,表現出強烈的人民性,因此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

《開國大典》 董希文 油畫 1953年 402cm×230cm
言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美術,《開國大典》無疑是不可或缺的經典,它描繪了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性一刻。除了銘記歷史性時刻,《開國大典》在風格上還是油畫中國化的典范。在《開國大典》中,董希文探索了西方油畫與中國傳統繪畫融合發展的一種路徑,他將敦煌壁畫的用色特點和中國工筆重彩融入油畫色感,紅柱、地毯、燈籠等鮮艷的紅色讓整幅畫面具有了鮮明的民族特色,開創了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油畫新風貌,成功將現實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相結合。
此外,藝術家在構圖上大膽突破,去掉本該存在于畫面右方的柱子,使廣場頓顯廣闊,增強畫面的磅礴氣勢,建筑大師梁思成看后,稱贊說:“畫面右方有一個柱子沒有畫上去,這在建筑學上是一個大錯誤,但是在繪畫藝術上卻是一個大成功?!?/p>

《江山如此多嬌》傅抱石、關山月 中國畫 1959年 550cm×900cm

《武漢防汛圖卷》局部 黎雄才 中國畫 紙本設色 1956年 30.4cm×2788cm
《武漢防汛圖卷》的創作背景,來源于1954年夏天武漢全市軍民抗洪救災的事件,黎雄才采用國畫水墨技法記錄下這一場驚心動魄的戰天斗地場面。在創作前,藝術家已累積數以百計現場速寫。全卷以整個防汛歷程的發展為時間線索,自右而左分十二段陸續展開。段與段之間,以大堤、江面、樹木、建筑等承前啟后巧妙過渡,銜接自然不著痕跡,虛實相生開合有度,給人以波瀾壯闊蕩氣回腸的藝術感受。黎雄才在畫面中大膽運用水墨筆法描繪堤壩、汽車、電線桿等現代事物,以史詩般的浩瀚場景,成為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社會建設風貌的代表性作品和以傳統筆墨表現新時代新生活的成功范例。黎雄才在該件作品中完美地解決了當時所有國畫家共同面臨和亟待解決的幾個關鍵問題——即如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反映現實生活、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
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新落成的人民大會堂需要一些作品對內部進行裝點?!督饺绱硕鄫伞繁闶瞧渲兄囊环?。它是由山水畫家傅抱石、關山月合作,歷時四個月、五易其稿完成的巨型中國畫,是中國畫歷史上空前的,畫面表現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機勃勃的景象。毛澤東主席親自為作品題句:“江山如此多嬌?!彼鲎悦飨~《沁園春·雪》,成為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詩意畫”的杰出代表。
《江山如此多嬌》在立意上突出江山之“嬌”,描繪祖國廣袤的國土和壯麗河山,不僅東西南北,四季輪換都在畫面上完美呈現。在風格上又保持兩位藝術家各自的特色,統一中求得和諧。從中國美術史的角度看,《江山如此多嬌》也是極富學術價值的,它為山水畫的發展開辟新的途徑,既表現時代氣息又延續傳統。所以《江山如此多嬌》贏得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贊譽,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美術史上最輝煌的篇章之一。

《夯歌》 王文彬 油畫 1962 年 165cm×320cm
這幅作品被譽為“20世紀現代油畫的經典之作”,描繪了幾位勞動婦女用一塊夯石正在平整地面時表現出勞動的喜悅。幾位唱著夯歌的農家姑娘,被畫家安放在視平線以上的位置,畫面人物呈放射狀的動感布局,給人以高大升騰的視覺效果。在燦爛陽光的照射下,姑娘們的衣服色彩被地面的暖色反光映襯得純凈而透明,明亮的輪廓光將她們青春的形體勾勒出優美的曲線,在大面積的天空和深色的遠山襯托下更加光彩奪目。畫面突破了蘇派油畫灰色調的風格,對畫面造型運用塊面結合,帶有夸張的線條,豪邁而又抒情的民族氣韻,表達作者對勞動虔誠的贊美和熱情謳歌。
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美術,也開始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在毛澤東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指引下,有不少藝術家仍然能以“放懷天地外”的姿態,既懷著喜悅的心情真誠地描繪工農兵,歌頌新社會,又能借鑒西方現代藝術的精華,特別是印象派中對“光和影”的色彩表現,通過東西方藝術的融合,開拓出中國油畫的成長之路。

為了紀念近百年中為爭取民族進步、解放而犧牲的人民英雄,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后經全國廣泛討論,確定碑型,于1952年正式動工興建。1958年落成。
而紀念碑下層須彌座上10幅漢白玉浮雕是目前世界上巨型浮雕之一, 分為“虎門銷煙”“金田起義” “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游擊戰爭” “勝利渡長江”“支援前線”和“歡迎人民解放軍”十個部分,反映了新中國回顧百年滄桑,鑄造歷史豐碑,激勵前行的文化意蘊。
紀念碑由當時眾多藝術家及曲陽石雕藝人合作,共同創作。藝術家們運用大量的象征手法,根據浮雕設計主題和題材特點,貫穿中國革命歷史發展潮流與主脈,借助生動而具體的形象,表現出一種精神與情感,將思想內涵化為可以感知的具體形象,使作品立意高遠,寓意深刻,象征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英勇奮斗、砥礪前行的偉大精神。
《毛主席去安源》這幅油畫家喻戶曉,是著名的紅色經典。它描繪的是1921年秋毛澤東第一次前往安源時發展礦工革命的情景。
該畫一改同時期描繪領袖的“紅光亮”形象,采用冷色調,刻畫青年時期的毛主席,在構圖上把毛澤東的形象安排在中心位置。在動態處理上,讓毛澤東的每一個微小動作都有一定的含義:稍稍揚起的頭和稍稍扭轉的頸部,表現毛澤東不畏艱險、不畏強暴、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精神;緊握的左手,表現毛澤東爭取解放全國人民的雄心壯志和必勝信念等。
《毛主席去安源》新穎的畫面和表現形式在當時廣受歡迎,被廣泛出版、刊登。
據有關部門統計,這幅畫的年畫、招貼畫、郵票等印刷品,共發行了9億多張,創造了世界繪畫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跡,是世界上印數最多的一張油畫,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創作的作品中唯一一件定位“國家一級文物”的美術作品。

《毛主席去安源》 劉春華 油畫 1967年
這應是全國人民最熟知的雷鋒形象,也是吳年強最廣為人知的優秀木刻版畫肖像。木刻版畫《雷鋒》采用了象征主義的手法和有力的刀筆,整體形式追求在造型嚴謹的前提下,以強烈的黑白處理和大刀闊斧的刀法增強視覺效果。作者在雷鋒肖像的創作中,有意突破雷鋒嚴肅的肖像描繪,讓雷鋒的嘴角微微張開,顯示出雷鋒可親可近的平凡中的偉大,著力表現雷鋒崇高、明朗、自豪而又樸實可愛的形象,雷鋒與聳立的磐石融為一體,力求單純有力,以加強紀念碑式的效果,歌頌了雷鋒精神的不朽與永存,傳統木刻版畫的特色與雷鋒精神在這張版畫上實現完美交融。

《雷鋒》 吳強年 版畫 黑白木刻 1963年 64cm×55.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