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玲
(福建省長泰縣第二中學,福建 漳州 363900)
高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最佳的復習效果,個人覺得課前設計的科學性就顯得十分重要。學科復習也應該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和歸宿。老師們辛勤勞累,有時候得不到應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經過這個問題的思考,我覺得主要在涉及“基本知識”的復習課中,老師們往往都是通過歸納成條文或畫圖表概括的手段來羅列知識,梳理知識,這種做法,往往表現為老師津津樂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經心,無精打彩,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涉及生物基本知識點、生物基本觀點及基本思想方法的復習課中,以往教學往往是闡述一種方法后,立即出示一個或幾個相應的例題或練習,學生只管按老師傳授的方法套用即可,這樣學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過程,即選擇判斷的過程,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長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學生上課聽得懂,課后或考試不會做題的現象。在解答問題上,學生就會束手無策,這就是當前復習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本文是筆者通過多年來教學的思考并結合課題《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有效性研究》總結出以問題為導向的深度學習,實驗班級的生物成績較好于對照班。
復習中我們可以將陳舊的復習模式:“羅列知識點→課堂小結→基礎訓練→總結反饋”逐步轉化為問題式教學模式即“形成一個新的小組→啟動一項新問題→執行問題的解決→展示成果→解決問題后的反思”的復習模式。精心設計問題,是每節課的核心,是一堂成功課與否的關鍵,也最能體現教師的功力。設計新問題及追問、反思的問題,通過問題解決強化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能力。教師的講解要講聯系,講本質,概括提煉出規律。重歸納、點撥,加強對方法和能力的指導,使傳授知識與能力培養融為一體。學科能力指向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通過問題解決,培養學生學科能力,也就培養了學生的學科素養。復習必修三第四章種群時我用以下問題串來創設學習情境:
問題1:池塘里的一群魚和池塘里的所有翻鴨子都是種群嗎?什么是種群?
種群是學習本章節的概念。從真問題入手,疑問,追問,展示成果。種群有三要素:生活在一定區域;同種生物;全部個體。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反思:同一種群的生物形態一定相同嗎?如生活在同一區域的青蛙和蝌蚪是同一個種群?通過以上問題的解決,學生真正理解種群概念。
問題2:你是如何調查種群密度的?
【例題1】某小組學生觀察到某大麥田中長有許多狗尾草,還有食草昆蟲、青蛙、食蟲鳥和蛇類等動物活動,決定調查農田中大麥與狗尾草的種群密度,并探究各生物之間的關系。調查種群密度時,所取樣方為長和寬各 1m的正方形,各樣方的統計株數如下表:

?
根據上表數據,可計算出該農田生態系統中大麥的種群密度估計值為株/m2;狗尾草的種群密度估計值為 株/m2。
通過真問題出發,學生解題歸納種群密度調查方法之一:樣方法,估算種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調查種群密度時,選一個樣方可行嗎?多個樣方數據如何處理?在被調查種群的分布范圍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數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估算。引導學生反思追問:活動能力強的動物用這種方法調查密度合適嗎?學生會得出樣方法是適用于植物和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深度的學習,學生對種群密度調查方法進一步清晰。
【例題2】種群密度是種群的數量特征之一,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種群的S型增長是受資源因素限制而呈現的結果
B.某林場中繁殖力極強老鼠種群數量的增長會受密度制約
C.魚塘中某種魚的養殖密度不同時,單位水體該魚的產量有可能相同
D.培養瓶中細菌種群數量達到K值前,密度對其增長的制約逐漸減弱
以【例題2】出發追問以下三個問題:(問題3、問題4、問題5)
問題3:種群密度與數量變化有什么聯系?
自然界的資源和空間總是有限的,當種群密度增大時,種內的斗爭就會加劇,以該種群為食的動物的數量也會增加,這就會使種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當死亡率增加到與出生率相等時,種群的增長就會停止,會穩定在一定的水平。若環境變化,種群密度及數量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條件適宜,數量會增,不適宜,數量會減,種群密度變化也一致。
問題4:用數學模型建構“S”型數量變化曲線并分析形成該模型的條件是什么?構建出時間與增長率的關系曲線?
“S”型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如甲圖,形成該模型的條件是自然界的資源和空間總是有限的。時間與增長率的關系曲線如乙圖。

問題5:密度最大值時也是數量最大值,即K值嗎?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圖中標出密度對增長制約的最強點。
這個說法是錯誤的,K值是指環境條件不受破壞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意思是這種最大數量是可維持的,不是曇花一現。看下圖關于雪兔數量最高值為130只,但K值卻是能維持的約70只。密度對增長制約的最強點在乙圖的g點。因為該點種群數量最大,種內斗爭最劇烈。復習通過習題入手,再問題之后問題的設計和解決,深度剖析,復雜問題思考,解決,形成核心概念理論,再用該理論解決生活中問題,這是核心素養培養的需要。

在復習本章節時,教師要梳理出相關生物學科思想,本節中有兩個學科思想:一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二是“實驗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有關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實驗。”同樣也可以問題式教學,使學生理解掌握相關的學科思想。
問題1:比較種群特征和個體特征有何不同?學生從已有知識和經驗,能回答出種群特征,這些特征每個個體有嗎?群體來源于個個之和,但又不是簡單的疊加,引導學生追問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又有思維的火花,生物學思想,整體大于部分之和觀點靈動于腦海。
問題2:怎樣進行酵母菌的計數?從試管吸取培養液之前,建議將試管輕輕振蕩后取液,血細胞計數板應用等知識解決。再進入深度思維,預測酵母菌數量會呈現什么變化過程?為什么?固定的空間,有限的營養物質,有害代謝廢物的積累等條件限制,引導形成在變化的環境中,種群數量早期是呈“S”增長的,但后期是會不斷下降的。
學生先會解決簡單問題,走向復雜問題的解決,從記憶、識別到理解應用,再到分析評價,最后走向創造、創新,這是我們培養核心素養的最終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