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蘭
摘要: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應突出應用型、技術型、創新型與復合型。公共英語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公共課。從專業人才與崗位需求能力出發,探索了公共英語課程的模塊化教學是如何服務于專業人才培養與服務區域經濟與地方建設。
關鍵詞:能力本位 模塊化教學 應用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5-0027-02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點是滿足與服務于本地經濟,培養富有創新精神的高技能高素質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是以能力培養為本位,以技能提升為出發點,以服務于社會為最終目標。基于此要求,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和課程體系建設都要圍繞以能力為本位,從市場人才需求所對應的職位為出發點,從崗位中提取所要求的職業要求和能力要求,再將職業與能力要求轉換成相應的小模塊,通過相應的課程完成。[1]公共英語課程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門通用技能課程,有著所有通識課的共性,同時結合各專業特點,又要突出其個性。為了適應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要求,公共英語課程的教學要滿足各專業對人才培養的應用型、技術型、創新性、復合型的特性。
一、應用型
結合人才培養要求,實現公共英語通識課教學目標與專業職位能力要求完美對接,突顯公共英語課程為專業人才培養的“應用型”特點。
公共英語課程雖屬于通識課程,但是同樣是為了培養應用型人才服務的,應以就業和職業對英語語言能力的具體要求為出發點[2],注重語言的應用能力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將每一個專業崗位對英語的要求進行細化,分解成為具體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要求,對能力要求進行分析形成子能力,再提取與分析各子能力所需要的知識,形成知識模塊,整合各知識模塊,提出各模塊的具體教學內容。根據具體要求來制訂教學計劃與教學內容。讓每一個教學內容都是來自于專業崗位,與專業有著緊密的聯系,同時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讓學生能真正適應社會需求。
二、技術型
公共英語作為一門基礎必修課,除了要體現其工具性之外,還要做到專業性與技術型有效結合,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方面做到緊密與技術型結合。
1.教學目標的制定
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依據各專業自身的特點做到“兼顧教學目標的共性,突出其個性”的原則。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注重應用型、技術型、創新型和復合型。教學目標應突出其內涵與特色。在應用型本科教育中,英語是一門基礎課,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3]具有適應專業職業與專業崗位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能借助相關工具閱讀與翻譯有關與相專業相關的英語業務資料和常用文體的寫作。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各專業的特點來制定教學目標,如工科專業應突出科技英語的讀寫能力,使學生能夠很流暢地查閱國內外關于工科專業的專業技術類的相關文獻,并對科技類文獻進行簡單的翻譯,能用英語為本專業的相關技術和產品做簡單介紹;經濟類專業向商務英語的標準靠近,主要突出英語的交際能力,著重培養英語聽說能力,能流暢使用日常交際英語,在英語接待和涉外英語等方面俱備一定的能力。
2.教學內容的制定
教學內容制定由理論教學內容和實訓課程兩部分組成。理論教學內容結合各專業實際情況制定,學生學習的目的是掌握英語
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即語言學習的核心部分,理論教學內容根據聽、說、讀、寫、譯五部分來開展。在教學內容素材選取上根據各專業情況,將公共英語課程劃分為聽說模塊和寫譯模塊。寫譯模塊選擇專業性較強的素材,使學生能熟悉本崗位的專業術語,并能流暢閱讀及理解相關的專業文獻。聽說模塊主要突出學生的專業會場交流、專業產品介紹及專業技術介紹的能力。
實訓課程分為通用職業英語與崗位職業英語兩條線進行。結合各專業的職業與崗位以及各層次對英語的具體要求,制定出滿足職業與崗位要求的教學目標。通過集中的實訓課程,創設職業模擬情境[4],讓學生在模擬情境中學習與使用職場英語,通過某項具體工作的完成來提高其涉外業務交際能力。實訓課程下設聽說和寫譯兩個子模塊。聽說模塊分職業通用英語技能訓練模塊和職業崗位英語技能訓練模塊。通用英語技能訓練模塊結合以實際生活或職場涉外活動中典型英語交際場景,如接待、求職、面試、公司及產品介紹等,訓練學生在一般社交環境和職業場景中的常用英語聽說能力。職業崗位英語技能訓練的目的是著重培養學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在職場中使用英語的技能,特別是使用英語處理日常事務和涉外事務的能力。職業崗位英語技能訓練的內容則是針對專業崗位及崗位群的具體要求,確定崗位工作任務與崗位能力,確定模擬情境,幫助學生掌握函電、報告、計劃與總結等職場中常用的應用文的寫作,為適應未來職場生活的要求。
三、創新型
1.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創新
采用情境模擬法開展英語活動,所有的能力模塊都通過英語活動來開展,如會場布置,現場談判,主題演講,求職面試,產品介紹,公司介紹,舞會,等等。將學生分成小組,每次活動都由學生自行組織、分工與合作,讓每一位學生都是活動的參與者。通過這些實際活動培養學生的職業英語與崗位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
大力使用網絡平臺,錄制以活動為主題的課程,課后由學生將課程視頻自行發送至互聯網上,啟動網絡評課,開通留言與評價功能,通過網絡平臺也收集到很多對于此次活動提出的相關意見。通過這一活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力,同時也為教師積累了許多實際教學案例。
教師建立優質活動案例庫。通過多次的英語教學活動,教師將日常開展的實際英語活動中較好的視頻資料進行分類收集與保存,形成一個豐富的案例庫,既是對參與活動的學生的一種肯定與激勵,同時也是后面學生學習的榜樣。
2.考核與評價方式的創新
采用動態評價機制[5],以完成效果、完成態度、團隊協作精神三大指標為基準評價與考核。理論教學部分聽說與寫譯兩模塊的評價由教師、組內成員和其他小組三方分別給出,最后匯總考評考績。實訓部分的考核由完成效果、完成態度、團隊協作和總結四部分組成。突出實用性與職業性,緊貼市場與人才培養需求,由教師制定出具體細則,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并且有據可循。
四、復合型
通過知識與應用相結合的應用型教學目標的確定,專業模塊系統學習與專業型情境模擬訓練培養,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動態評價機制與網絡評課與推廣的方式,極大地提高學生積極性,突出課程的應用型,體現與專業教學的深度融合。將學生完全按照技術型、應用型、創新型的方法進行培養,實現了知識型向應用型的轉變,集技術型、創新型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于萍萍,劉洪志.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職職場英語教材編寫標準開發的探索[J].現代交際,2018(7):52-53.
[2]文小楓.職業院校能力本位課程改革實踐探索——以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大學英語課程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7(2):107-108.
[3]唐曉霞.模塊化高職英語教學體系及成效[J].林區教學,2017(12):37-38.
[4]張芳,趙振華.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高職公共英語實訓課程體系的構建[J].高教論壇,2014(1):48-51.
[5]姜峰.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公共英語模塊化教學改革探索[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31(2):118-120.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