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晴
摘要:擇校是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不緩解這些現象和問題將產生負面的社會影響。在新化縣選取有代表性的中小學校,對校長、家長、教師等進行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在充分調查新化縣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的現狀、問題的基礎上,重點從優化資源配置方面提出在新化縣地區能建立可持續的教育經費保障制度、完善和共享硬件資源等建議,對促進新化縣義務教育階段擇校問題的解決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新化縣 中小學 擇校
中圖分類號:G6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5-0044-02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推進教育公平;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十三五”規劃的通知里提到我國教育發展改革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中也指出教育發展還存在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城鄉、區域之間教育差距仍較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不足、布局不合理。雖然在各級各類政策文件中都提到教育要補短板、促公平、推動均衡發展等要求,但新化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財政窮縣,屬于典型的欠發達地區,在這樣資源緊缺地區擇?,F象導致教育不公平和不均衡仍然是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本研究以期為新化縣義務教育的教育公平、均衡發展和化解擇?,F象提供可參考的建議。
一、新化縣教育現狀
1.義務階段中小學學生數眾多
2018年秋季,新化縣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485所,教學班級3915個,學生175307人,其中小學生125620人,初中生49687人。較2018年春季學期,全縣增加中小學生11143人,其中小學增加5617人,初中增加4181人。近年來,我縣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一直呈高速增長態勢,平均每年增加近8000人,城區的學校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也一直高速增長,在崗公辦教師有9895名,師資配比嚴重不足,屬典型的“窮縣辦大教育”格局。
2.教育教學設施明顯不足
對照國家標準化學校建設的要求,新化縣的農村學校和教學點沒有達標。經測算,要想對這些基礎設施進行有效改善,全縣還需投入資金超過24億元。而新化縣城區學校少人口多,學位問題非常嚴重。新化縣教育教學設備方面的建設雖有規劃,但需要建設的學校在規定的時間內卻沒有建設或者沒有投入使用,教育教學設施嚴重不足。
3.師資緊缺導致大量招收代課老師
新化縣的教師現狀一方面是職稱高的老教師多,影響教師編制和整體教師年齡結構。另一個方面是學齡兒童逐年增多,教師需求數量也在逐年遞增,這與編制緊缺問題形成了突出的矛盾,繼而出現大規模的代課教師的現象。
新化縣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多,不管是教學場地、教學設施、設備還是基本的師資都嚴重缺乏,面對教育資源嚴重緊缺和資源配置不均衡的現狀,家長更加想通過擇校讓小孩享受到優質資源。
二、新化縣擇校問題及負面影響
1.嚴峻的大班額問題導致資源供給嚴重不足
2018年秋季開學前,全縣存在大班額1333個,占比37.14%;存在超大班額846個,占比23.57%??h城大班額現象尤為嚴重,有的班多達99人。比如上渡明德學校,2010年只有300余名學生,而2018年達5808人,生均校園面積僅3.95平方米。新化四小的生均面積則更低,不足標準的八分之一。經過2018年化解,目前我縣仍有超大班額257個,大班額1366個,均為全省之最。全縣大班額問題呈現出相當嚴峻的態勢,縣級政府正加大力度化解大班額問題。但在縣級財政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新增的學?;蛘甙嗉壍膸熧Y和硬件設施及辦學條件跟不上去,家長不愿意自己的小孩被分到新的學?;蛘甙嗉墸瑥亩觿裥栴}的產生。
2.盲目追逐優質教育資源造成家庭經濟負擔加重
隨著信息時代的蓬勃發展,家長獲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了解到各種擇校信息,讓孩子到教學資源、教育質量更好的地區接受教育。而隨著近年來新化縣經濟發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在對家長家庭收入的調查中,對子女的教育投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還是很大的,甚至有36.84%的家庭擇校費用占家庭年收入的20%—40%。在這種背景之下,越來越多的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可以獲得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這就出現部分家長盲目跟風,不考慮實際情況,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到城里讀書,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惜投入高額的經濟成本將其送到城里讀書,甚至愿意到升學率高的大城市購買學區房,為孩子轉移戶籍等增加教育的附加投入,這無形中加劇了擇?,F象的發生,違背了教育的公平,也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
3.教師資源的短缺使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城區學校優秀的教育資源和環境吸引家長競相擇校,學生數量增長帶來管理壓力,超出了學校的承受能力。教室不夠,師資不夠,增加了教師教學工作量。另外,財政預算的限制也導致招聘老師的數量有限,學校只能招聘編制外的教師。然而,這些老師都是沒有經過專門培訓,或者不是師范類專業的教師,質量難以保證。以新化縣的某學校為例,一個班是65個人,總共是102個班,該學校2019年春季開學小學一年級,缺了3000多個學位,初一缺1000個學位,學校管理層計劃開8個班,但是教育局可能會要求該學校開10個班,而該管理人員只有18個人,需要管300位老師,6000多個學生。因為沒有足額教師編額分配,大班額現象突出,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三、解決新化縣擇校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1.建立新化縣地區可持續的經費保障制度
(1)政府設立薄弱學校經費投入制度。新化縣這樣的欠發達地區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財政教育資金的缺乏,政府需提前制定教育規劃,統籌經費預算與安排。特別是針對新化縣地區薄弱學校的投入,要設立經費投入制度和可持續的經費保障制度,使經費投入向農村學校的師資配備補充傾斜力度;加快推進農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不斷改善農村教師工作生活條件,提高山區教師待遇水平,確保經費可以切實投入到薄弱學校的建設和教育教學應用中來。
(2)建立社會資助體系。設立一個正規的有制度可依的社會資助體系,一方面使社會投入的資本更加透明,接受廣大群眾監督,充分借助社會力量,鼓勵社會企業、社區和家長等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之中來;另一方面,對社會資本的使用更加規范,督促當地教育部門整合資源,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決缺乏財政資金問題,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2.進一步促進新化縣地區硬件資源的完善和共享
(1)加大對新化縣地區薄弱學校硬件設施完善的力度。針對欠發達地區的薄弱學校,務必要完善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保證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的標準化配備??梢圆捎谜鲗?、多方參與、多元投入、多層保障的機制,多方面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給缺乏資源的普通學校與薄弱學校提供充足的社會教育資源。
(2)集中力量整合資源,在核心學區建立鄉鎮中心學校。為了提高薄弱地區的辦學質量,鄉鎮整合學區內優質資源,配備優秀的師資和管理隊伍,分別建立一所規范和有特色的初中和小學,尊重家長教育選擇的權利,讓家長多參加學校教育活動,為學校教育的管理與決策提建言獻策,營造良好的學習和文化氛圍,整體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另外,借助社區和村委會力量,改善學校周邊的社區環境,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人居環境,提供一個安全的社區,有豐富的文化生活、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以留住優秀生源。如果農村大部分適齡兒童都留在鄉鎮讀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城市大班額嚴重、學位滿的突出問題。
四、結語
擇校是社會關注的重要教育現象,體現了義務教育階段教育的不公平,不解決這些問題將產生負面的社會影響。本文以新化縣作為研究對象,針對其面臨的教育問題提出應對措施,旨在為今后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董輝,盧乃桂.國外擇校研究的前沿圖景:現象與政策[J].比較教育研究,2010(12).
[2]曲紹衛,楊克瑞.擇校教育與個體人力資本積累——北京市擇校調查與實證歸因[J].教育與經濟,2007(4).
[3]郭燕銷.擇校:一種階層分析視角的闡釋[J].教育導刊,2007(4).
[4]李芳.義務教育階段擇校合理性初探[J].中國教育學刊, 2007(10).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