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若嵐
摘要:金融法的實施有助于政府對市場大環境進行把控,根據實際情況控制金融風險,并且協調市場的整體運行狀態。以市場及金融法為對象,探究當前金融法的不適應市場問題,得出結論:金融法不適應市場現象是一種常態;金融法要適應市場決定作用。
關鍵詞:金融法 市場適應性 市場干預
中圖分類號:D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5-0057-02
從市場整體分析,目前金融法的市場適應性問題主要體現為政府對于市場的干預度難以把控,會出現兩種相對偏激的行為,無論是干預不足或者是干預過度、干預不恰當都難以保證社會快速發展,更難以保障市場經濟穩定前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要想提高金融法的市場適應性,就必須認識到當前金融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制定金融法的適應性原則。即我國現行的金融法必須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從整體的大局觀分析體現出金融法使用的安全性、提高金融法應用效率,利用金融法維護金融運行機制以及市場經濟秩序,這也是金融法應用在當前市場中的最基本守則。
一、當前金融法的不適應市場問題
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的飛速前進都會造成金融法難以快速地適應當前市場發展,這種情況的出現是一種必然,政府難以時時刻刻保持對市場的適度干預,只要發現其不適應市場的問題就可以幫助金融法適應市場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在金融業發展以及市場運行中存在很多行政機構其職能與市場發展不相符的情況;第二,我國傳統的金融業發展與大數據時代下的市場發展不相容,無法適應新的市場發展。
二、適應市場是金融法的基本原則
1.不適應市場現象是一種常態
通過對市場經濟長久發展進行觀察,發現市場本身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特點,這一特點導致政府在利用金融法進行市場干預時經常會出現干預過度或者干預不到位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促使金融法的市場適應性不斷下降,在面對這種情況時不能慌張,需要認識到這是一種國家經濟發展的常態。其主要原因是市場是不斷變化的,市場的變化是不會隨著人為意志而進行轉移的。將金融法應用在市場中,是為了幫助市場機制得以有效的發揮。但是目前在使用金融法中遇到的難題是政府如何利用金融法對市場進行適當干預,這種干預程度難以準確地把控。和其他法律法規一樣,法律的公信力需要時間來認證,只有效益長時間持續,才能夠讓人民相信金融法對于金融行業和市場經濟發展的積極性。提高金融法的市場適應性就必須提高政府對于市場和人民的公信力,這是保證市場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而言,其公信力都來源于法律適用的穩定性和公平性,特別是在新的時代下,我們所面對的挑戰是新的、環境是新的,如果在這種情況下無法保證經濟穩定發展,保證市場經濟水平的穩定提高,就會導致政府公信力不斷地下降。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必須保證金融法的市場適應性,如果金融法難以適應市場發展就會導致經濟發展滯后現象。目前我國的經濟一直保持在穩定增長中,經濟總量的增長帶來的是科技改革和工業升級,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政治文化或者是民族信心以及對政府的期待感都在不斷上升,需要我國政府一直保持這種狀態。但是在這種環境下必然會帶來政治發展、經濟戰略以及文化戰略的修改。這些改變也會導致金融行業出現新的變化。當前市場發展中,我國的互聯網金融逐漸興起,但是其與傳統的金融業存在著很大的摩擦,這些管理上和制度上的分歧沖突,都需要國家利用金融法來解決。這些問題也在告訴我們,當前所使用的金融法在一定程度上難以適應市場發展,如果金融法中的規定和制度滯后于我國金融業的整體發展,就會導致經濟下滑,甚至引起社會發展后退。需要相關政府人員站在長遠的角度上分析市場情況,對市場進行預測,讓金融法能夠不斷提高市場適應性。
2.金融法要適應市場決定作用
為了提高市場的發展速度,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主要體現在培育市場中企業的適應性上,讓市場能夠自主發展,讓企業能夠根據市場的情況找到最適合的管理方式,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同時提高市場整體的經濟效益。我國的經濟體系是從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逐漸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這是一個不斷前進的歷史進程,也證明了我國的金融法對市場適應性在逐漸提升,金融法指引著中國的市場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就,無論是經濟的增長速度或者是經濟的整體發展,都有顯著的體現。近幾年,由于我國政府對市場的整體干預無論是國家經濟總量或者是外匯儲備均已經處在全球前列,人們的生活水平以及社會整體發展都在不斷地進步,而其中金融法也在努力發展。這些成就都在告訴我們,只有明確金融法在市場中的決定性作用,才能夠讓我國的整體經濟建設以及經濟理論發展迎來一個又一個的突破期,并且更好地進行資源配置。在經濟發展中,所謂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其主要指的是在市場整體運行中,對市場中的各類社會資源以及相關要素進行有效的配置,這些資源配置能夠滿足市場的整體發展。和傳統的資源配置方式不同,在新的時代下,資源配置不再是按照計劃分配,而是由市場中的企業即市場中的競爭主體按照平等、公平的方式自主獲得,可以通過價格或者是技術來取得更多的資源,這種方式能夠促進市場的自主發展,同時也給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這是市場的基礎性作用,但是在市場應用這種功能時,還存在一個前提就是,國家是市場基礎性發展的前提,它能夠調控和調節整體的資源配置,防止在市場中出現資源傾斜過度的情況,努力扶持市場中的中小型企業。但是,國家的調配并不會在市場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在市場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企業的經濟行為,也就是由自主引導的資源發展、技術發展從而出現的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良性競爭。這種決定性作用能夠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相互適應,并且也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在這一作用下,市場能夠擁有更多的自主性,而不是單一地受到國家的調控。與此同時,政府在對市場進行調控時,其目光也不再是資源配置,而是將目光放在社會發展以及幣值通脹率、經濟增長率中,這些數據可以幫助我國政府更好地干預市場,像是一個看得見的大手幫助市場調節平衡。將金融法應用在當前的市場發展中,無論是市場的基礎性作用或者是市場的決定性作用,都能夠不斷地擴展市場運行的發揮空間,并且減弱以往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程度。當市場經濟處于穩定運行中,政府就可以暫時不用干預市場發展,讓市場在自由發展中不斷地改善經濟運行狀態,只有出現失靈的情況或者是即將失靈,才需要政府對市場進行干預,幫助市場走向平穩的運營狀態。這也是讓金融法能夠快速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結語
綜上所述,金融法使用目的是規范市場中的金融行為,為我國市場穩定良好地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為此,想要更好地維護社會發展,必須提高金融法的市場適應性。作為政府相關人員,在利用金融法干預市場時,需要把控好干預的尺度,無論是干預過度或者是干預不足,都會引發市場行為陷入失靈。經濟危機的出現所引發的不良后果不僅會影響是市場經濟,更會導致社會發展倒退。只有認識到市場中存在的問題,提高金融法的市場適應性,才能夠使政府、金融法、市場三者平衡,穩定市場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輝.論金融法的結構理性——基于金融稟賦結構理論視角[J/OL].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124-135.
[2]藍壽榮.論金融法的市場適應性[J].政法論叢,2017(5):13-21.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