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玫瑰
摘要:當前供給側改革不僅僅發生在經濟領域之中,在教育領域也有所涉及。在這一背景下的高職畢業生面臨著新的就業難題。他們缺乏足夠的職業意識、缺乏足夠的社會適應力等。針對以上問題,本文給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高職教育 就業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產業在逐步升級轉型,與此同時,對就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也提出了更高需求。供給側改革主要強調的是為滿足人民與社會的需要,應努力提升供給體系中的質量與效率。近年來,我國也越來越重視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雖然很多畢業生都可以實現一次就業,但是在求職過程中也會遇到諸多不可忽視的問題,導致就業能力無法滿足市場所需。
一、相關概念闡述
1.供給側改革的含義
供給側改革主要是指:采取各種方法,從供給方面進行調整,意在使市場出現新的經濟增長趨勢,從而使企業的競爭力不斷提升,完成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使經濟發展迎來新的機遇。并且可以盡力提高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此前我國總是習慣用貨幣政策進行總量調控,以期達到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但是,近年來這種宏觀調控手段已經難以拯救低迷的經濟,因此,我國政府已意識到無法再度依靠這些宏觀政策進行短期的經濟刺激。因此我們想到了從供給與需求方面進行改革,達到促進經濟發展的目的。
2.高等職業教育的含義
目前社會各界對于高等職業教育的解釋主要有以下三種:第一,認為高等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不同,應當劃分為職業教育中較高層級的部分;第二,認為高等職業教育等同于是將職業性與應用性相結合的高等教育;第三,認為高等職業教育的范疇包括所有培養較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例如將初級技工培養為高級技工所受到的種種教育,受此觀念影響,可以將“高等”等同于“高級”。
那么應當如何界定高等職業教育這一概念呢?依據《教育大辭典》中的相關解釋,認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組成有:職業教育與技術教育。這種教育既包括了就業以前對于技術的習得性教育,也包括了就業后的再教育。
《中國教育百科全書》認為,高等教育包括學校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兩部分。可以把符合一定條件的人員送去進行為期2~3年或4~5年的職業技術培訓,使其在完成教育后,成為符合在第一線工作的高級技術工人與應用型人才。
而呂鑫祥教授則認為,高等職業教育由學歷與非學歷教育組成,其中的學歷教育可以劃分為多個層級。非學歷教育部分則具有多樣化的教育方式,不過其主要任務是傳授給學生相關應用技術,同時也肩負著向學生頒發技能合格證書的重擔。
通過以上幾種不同看法,也可以看出高等職業教育的幾大特點:綜合性與多樣性、教育性與實踐性等。
二、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就業情況
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近年來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率得到了較高提升,因此憑借這一優勢,其招生的生源也在不斷擴大,具有較好的就業前景。在此狀況之下,高職教育為國家的經濟發展貢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不過目前普通高校畢業生供給量仍然遠高于高職教育畢業生。針對此原因,我們仍然需要進行分析,不過其中不可避免的因素之一就是,高職教育的供給質量會影響供給數量。
三、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影響高職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問題
1.難以培養市場所需人才
從我國教育部所出臺的各項文件可以看出,目前針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體系下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培育出全面發展的高級實用型技術人才。在黨的領導下,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一線生產需求的全面發展、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并非所有高職院校都可以達到此要求。大部分高職院校對于以上人才培養目標存在認知問題,很難兼顧到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統一,過于側重理論教學;或是過于偏重實踐,導致學生難以將所學理論與實際生產相結合。還有的高職院校在培養過程中忽略了人文方面的教學,導致培養出了只懂得專業技能的人才,卻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所培育出的學生很難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發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2.缺乏較高的職業意識
對于合格的工作人員而言,職業意識是其開展職業生涯的基礎,更是高效完成工作的重要保證。職業意識代表著一個人對工作崗位的認同,其核心內容也就是經常提到的愛崗敬業。當前形勢下,供給側改革正在各個產業中不斷進行,企業的發展方向越來越多元化與精細化,相應的生產技術與工藝也得到了發展,變得越來越精細。在這種趨勢下就導致了分工的細化,不同崗位對于工作人員所提出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而一個人只有發自內心的熱愛自己的崗位才能將本職工作做好。相反,如果抱有敷衍了事的心態,不僅不利于完成工作,甚至會對企業生產造成較為嚴重的后果。但是在現如今的高職院校教學過程中,過多地重視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忽略了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這就導致了現如今很多高職畢業生缺乏足夠的職業意識,對其所工作的崗位存在較低的認同度。
3.缺乏足夠的社會適應能力
高職畢業生如果想要立足于社會,必須具備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雖然目前已經有一些教育專家意識到社會適應力的重要性,但是伴隨著社會各界對于高職教育的不斷關注,過于強調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職能。在這種輿論風向之下,高職院校也越來越重視就業率,過度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從而忽略了對于學生在社交處事方面的培養。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導致高職院校學生缺乏足夠的社會適應能力,不利于其職業發展。
4.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不相符
當前各地區的經濟發展與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緊密相關,大多數的高職院校都應當知道本校的專業設置應與本地區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相關,并且做出相應調整。但是,由于在長期辦學模式下形成的教學慣性,很多高職院校面對職業的結構變動不能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并且現有的專業品種單一,缺乏地方特色,嚴重影響了專業的發展。還有一些院校在劃分專業課程時,缺乏相關的理論依據,專業劃分過細過窄,導致畢業生的實際能力不能滿足市場所需,缺乏應有的競爭力。
5.政府缺乏足夠的支持
由于某些地方政府仍未認識到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性,總是將其放在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之后,因此對于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也較少撥款。不少院校在此境地之下,為了吸引外界投資,只得擴招生源,然而學校內部的實踐基地則完全無法滿足如此數目龐大的學生的實踐需求。而學校卻習慣于將獲得的資金投放于購買基礎設備,忽略了教學設施的更新,因此在教學時嚴重影響教學成果,造成了惡性循環。
四、解決影響高職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問題的對策
1.明確培養目標,提高就業競爭力
高職教育的基礎是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缺乏明確的目標,則會導致人才培養進程受阻。我國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應當立足現在,結合實際,著眼未來,力爭培育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近幾年,我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各院校也應當順應潮流,及時調整培養目標,為推進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我國的總體教育目標是培育出可以與世界接軌,滿足未來需求的人才。因此,高職院校應當重視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統一,針對當前市場經濟導向,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力爭培育出符合市場要求的人才。
2.樹立學生職業意識
當前社會中,用工單位普遍重視就業人員的職業意識。但是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卻欠缺相關培訓,應當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的就業指導課上,經常向學生宣傳將來所從事的崗位內容,發自內心地認可自己的崗位,形成全方面的職業意識培育體系。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職業意識。
3.設置滿足社會需求的專業
隨著經濟領域的供給側改革,教育領域的供給側改革也在不斷推進。各高職院校應當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特色,充分發揮當地的優勢,整合地區信息資源,設置一些與當地經濟緊密聯系的專業,實現課程安排符合產業需求。
按照市場需求設置專業時,應當盡力避免專業面過于狹窄,否則容易出現學生能力與市場實際需求脫節的情況。為了預防出現盲目設置專業的情況,可以引入風險預警制度,毫不猶豫地取消就業率低下的課,力求做到教育中的“供給側”與“需求側”平衡。
4.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各高職院校只注重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卻忽略了培養其人文素養,缺乏該素養的主要表現為:缺乏應備的社會適應能力。這就導致了不少學生雖然具備優秀的專業操作技能,但是在團隊合作以及與人溝通等方面表現不佳,無法滿足崗位所需。針對此問題。各院校可以采取校內外培訓相搭配的方法,不僅經常鼓勵學生參與校內的各類社團活動,鍛煉其社交能力;而且還可以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學生積極投身于各類事件活動中,提高其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
5.轉變辦學模式
傳統辦學模式之下,由于院校獲取的資金有限,影響辦學質量。現如今,一些院校在積極爭取政府資金支持的同時,意圖與企業達成合作,由封閉式辦學轉向開放式,這樣可以使辦學模式更為多樣化,資金的來源渠道也更為多元。既彌補了原有辦學模式的缺陷,又可以幫助企業與學校共同發展,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