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秋生
摘要:隨著高校不斷擴招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高校畢業的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多,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開始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新時期,要想有效緩解大學生就業困境,就要針對大學生就業影響因素進行細化分析和解讀,爭取能形成對大學生就業的客觀準確認識,結合影響因素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為高校大學生在畢業后能順利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 影響因素
整合我國教育部發布的相關信息能夠看出,到2018年,我國高校大學生畢業人數已經達到820萬名,較之于上一年增加了25萬名,畢業生總數創歷史新高,并且按照人社部的統計數據,如果將中職院校畢業生和2017年尚未就業的學生數量進行統籌分析,高校待就業畢業生人數已經突破1500萬名,給就業問題的處理提出了新的挑戰。新時期十分有必要針對大學生就業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制定有效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工作方案,實現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科學合理的處理,確保顯著提高大學生就業率,在實現學生個人價值的同時,也有效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一、大學生就業影響因素
在研究中為了能對大學生就業影響因素進行細化分析,結合大學生就業方面的具體研究數據實施細化解讀,研究發現在2017年高校畢業生中,畢業生就業與專業相關度問題,本科畢業生為61.58%,專科畢業生的就業與專業相關度為57.93%,較之于2016屆畢業生和2015屆畢業生出現了明顯提高的情況。而結合不同學歷畢業生對自身就業的滿意度情況進行研究,發現在2017年畢業生就業率與學歷成正比例關系,學歷高的畢業生就業滿意度也相對較高,基本上碩士畢業生、本科畢業生和專科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為59.56%、55.04%、52.44%,其中碩士與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較之于2016年的56.43%、50.70%有了明顯提高,但是專科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略低于2016年的53.39%。此外,從高校大學生就業滿意度最高的城市看,能看出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中就業滿意度最高的城市為北京;同時,杭州成為新一線城市中就業滿意度最高的城市。并且近5年以來,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有效支撐,2017年大學生在民營企業中的就業率為60%,較之于2013年的54%上升了6個百分點,2017年大學生在國有企業中的就業率為18%,從2013年的22%下降了7個百分點。可見在時代發展背景下,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在研究實踐中,透過表象從主觀客觀因素角度進行探究,希望能對大學生就業影響因素形成更為明確的認識。
1.主觀影響因素
大學生自身主觀因素對大學生就業產生的影響主要從大學生心理觀念、專業技能、工作經驗、職業生涯規劃以及參與創業的勇氣和能力等方面得到體現。一般來說,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出現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研究中要結合具體的影響因素進行細化的分析和解讀。
從大學生就業心理觀念看,部分大學生對自身期望過高,希望在畢業后能到大企業、大城市參加工作,但是大城市和大企業的就業競爭壓力大,導致部分學生出現了就業問題。
從專業技能因素看,當前本科大學生一般不重視自身專業技能的培養,在大學生活中荒廢學業,導致專業技能不足,雖然能順利畢業,但是卻無法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對企業崗位工作的適應能力不足,也會對大學生就業產生明顯影響,導致大學生出現就業困境。
大學生在學校期間參與的實習實訓活動少,自身工作經驗不足,再加上部分大學忽視了學生職業規劃的重要性,導致在職業生涯規劃模糊和學生自身經驗嚴重缺失的情況下,造成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無法按照自身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就業崗位,甚至出現了隨大流或者聽從父母意愿的情況,大學生自身工作的心理需求與所選擇的工作崗位不契合,影響就業成功率和就業穩定性,也會引發就業困難的問題。
大學生創造意識不足,社會交際能力、臨場應變能力等方面的職業素養偏低,會影響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再加上大學生缺乏積極參與自主創業的意識和能力,也會對大學生成功就業產生相應的消極影響。
2.客觀影響因素
在大學生就業影響因素中,客觀因素的作用會導致大學生陷入就業困境中,影響大學生就業的整體成效。對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客觀因素進行分析,能看出核心影響因素從制度和社會環境因素角度得到了體現。
從制度方面看,大學生就業困難主要是我國現有高等教育制度體系中,培養的大學生無法與用人單位實現有效對接造成的,特別是在城鄉勞動力市場呈現出地理分割特性的情況下,會形成相應的經濟約束機制,對大學生就業產生影響,使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會面臨巨大的工作轉換成本和解聘成本,這些都會限制大學生與用人單位的聯系,導致大學生參與就業的成功率明顯受到限制。
社會外在環境因素。全球金融危機所引發的不良影響仍然在持續,在部分企業陷入發展困境的情況下,大學生勞動力就業市場不斷縮小,企業為了保持積極的生存狀態,提高人力資源的利用率,對高校大學生的招聘標準不斷提高,這就會導致大學生在參與就業崗位過后無法有效過渡,會加大就業壓力,也會降低大學生的就業成功率。此外,部分用人單位還存在排斥低水平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情況,也會導致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中處于劣勢狀態,對大學生成功就業產生消極影響。
二、有效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措施
在正確解析當前大學生就業影響因素的基礎上,為了有效改善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就業現狀,提高大學生的就業成功率,在研究中要注意從多角度進行分析,為高校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確保大學生能在良好就業條件下實現成功就業的目標。
1.宏觀政策角度措施
從宏觀政策角度對高校大學生就業政策進行改革,能發揮政策制度的保障作用,從戰略高度對大學生就業的問題進行有效處理。
構建完善的城鄉統籌規劃機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在各地區為大學生就業創造良好的空間和條件,有效緩解城市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問題,確保能促進大學生在全國范圍內的良性流動,實現對大學生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要針對大學生到地級城市、偏遠農村以及中西部經濟落后地區提供有效的政策激勵,對大學生的就業意向實施積極引導,確保大學生能正確地看待就業問題,形成對就業情況的客觀系統認識。在此基礎上,發揮政策激勵的作用,要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創新創業、競爭就業等,為大學生成功就業提供相應的政策保障。
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在社會范圍內形成良好的文化創新氛圍,避免不良的就業競爭意識對大學生就業產生消極影響,一方面提高企業對大學生群體的接納程度,通過企業培訓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引導學生客觀看待就業選擇,能合理選擇相應的就業崗位,實現個人價值,避免就業選擇趨同,增加就業壓力。
2.高校角度措施
高校作為能對畢業生就業實施積極有效引導的重要組織機構,在提高大學生就業成功率方面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新時期高校在開展人才培養工作的過程中,要系統分析市場人才需求的變化,對學校教育體制進行改革創新,面向市場需求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突出所培養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同時,高校在開展人才培養工作的過程中,要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發揮用人單位的支持和輔助作用為學校學生創建實習實訓的平臺,使他們能在工作中接觸行業相關崗位工作知識和經驗等,在畢業后能更好地參與社會就業中去,彰顯個人價值。
3.大學生自身角度措施
大學生自身主觀因素會對大學生就業產生直接影響,新時期社會背景下,要想全方位地改善大學生就業現狀,提高大學生就業的綜合成功率,就要結合具體的問題進行系統研究,深化大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他們的就業成功率,引導高校大學生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就業,能在就業競爭中進一步彰顯個人潛質,實現成功就業的目標。從大學生自身角度看,應該積極引導大學生轉變自身就業觀念,能綜合分析自身就業競爭力和就業市場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就業方向,主動參與就業市場競爭中,理性地對就業崗位進行選擇,確保能在合適的就業崗位上實現個人價值。同時,大學生群體在高校生活中要注意提高自身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豐富自身知識儲備,確保在參與畢業就業競爭的過程中,能更好地展現自身優勢,促進就業目標的實現。此外,也要引導大學生嘗試參與自主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在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實現個人理想,為地區經濟建設發展服務。
三、小結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選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困難是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新時期要想改善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就要針對大學生就業涉及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細化分析和解讀,形成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更加全面系統的認識,確保在具體工作中能實現對就業問題的科學處理,增強大學生就業成功率,為我國就業問題的處理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