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彤 解西偉
摘要:在新的歷史環境與發展的背景之下,要想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就一定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通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自覺、文化融合、文化創新、文化創新以及文化現代化等角度進行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向前發展。
關鍵詞: 文化視閾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社會主義文化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5-0225-03
要了解一個國家,首先你要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也就是說,要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研究。首先,你就要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歷程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人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吸收接納,又將其進行創新與傳承的一個發展過程。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放入文化視閾進行分析研究,也就是從文化的維度對其進行系統的闡述,展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自覺
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僅僅是一種理論,也是一種文化,馬克思主義被看作一種文化在中國進行傳播,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是文化相互碰撞的一種必然的結果,也是文化自覺。文化自覺的主要內涵就是指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之中,環境主體對傳入的文化主動的接受吸納,并且進行思考與創新,對傳入的文化發展規律進行準確的把握與定位。每一個國家或者是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之中,文化都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要就的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與此同時還能夠代表中國正確的文化方向。近現代時期中國的發展可以說是中西方文化交流、沖撞的發展。在這個時期,文化作為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推動著中國人民走過了最艱難困苦的時期。鴉片戰爭爆發于1840年,西方列強野蠻地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主權受到打擊,與此同時,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受到了沖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弊端顯露無疑。
在民族出現危機的時候,一批批的具有愛國熱情的英杰開始探尋改變中國道路的方式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林則徐等,率先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提出中體西用,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改變中國落后的現狀。之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成為改變中國現狀的主要道路之一。
首先,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進行洋務運動。其次,以梁啟超等人為主要人物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提出“戊戌變法”,試圖通過變法改變中國落后挨打的現狀,但是也失敗了。這些愛國人士進行的變法與運動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狀。而在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它的勝利徹底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在不久之后,民主革命勝利的果實被篡奪,民主共和宣告失敗。此時,中國眾多愛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為找尋改變中國的道路而發愁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十月革命的勝利,讓中國人重新看到了希望。從此,馬克思主義理論真正傳入中國,讓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讓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選擇了馬克思主義。西方文化在中國植入的失敗的主要原因如下:首先,西方國家是想在中國建立、鞏固自己的政治權利,這就成為西方文化在中國發展之中受到阻礙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等發達國家文化的相同點甚少,中國的文化與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發展并不相適應,因此,資本主義文化很難在中國發展。最后,西方等發達國家的文化在中國是不可能發展的,中國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是文化自覺的結果。[2]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傳播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本質上就是一個文化傳輸的過程。文化傳播就是一個文化的相互交融,文化輸出與輸入的過程。文化的傳播沒有時間的界限,可以是傳統的也可以是當代的文化傳承,也可以是異地之間或者是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傳播。文化的傳輸主要涵蓋三個要素,分別是傳播的主體、傳播的媒介以及接受傳播者。文化傳播讓傳播的文化與當地的文化相互結合。站在歷史的角度上看,傳播主體的文化通常情況之下都是很強或者是有影響力的文化,而接受文化的被傳播者一般情況之下是比較弱勢的,并且是急切地需要文化傳播來與自己的文化互補的文化。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比較而言,馬克思主義就是一種先進的西方異質文化。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過程之中,馬克思就是傳播文化的主體,是異質文化,而中國就是被傳播者,是接受文化傳播的主體,文化傳播的介質就是俄國十月革命。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具有極強的開放性、強大的開放性和適應性,能夠在傳播的過程之中顯示出自身的勃勃生機。在中國的文化傳播之中,馬克思以自身強大的優勢打敗了西方其他先進的文化,至今都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現代文化。回顧中國傳統文化,讓我們尊崇了兩千多年的儒學文化,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文化,但是在明代中期,儒學開始停止發展,甚至有倒退的趨勢。儒學在那個時期就已經與當時社會的發展不相適應,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了。雖然也出現過幾次關于學派的爭辯,但始終千篇一律。中國的傳統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之中沒有得到過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與變革,但是馬克思主義的到來,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現代化
文化現代化指的就是傳統的文化轉向現代的文化的過程。文化現代化主要是將文化的內容、觀念、生活以及制度向現代化進行變遷。[3]現代是與傳統相比較而言的,因此,文化現代化也是與傳統文化相比較而來的。文化現代化是對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觀點進行摒棄和發展的過程。在文化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之中,傳統文化的精華仍然被保留下來,對社會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文化現代化就是將傳統文化進行重新的組織并且對其進行創新、吸收借鑒異質文化形成具有現代化的文化。文化現代化是每一個國家或者是民族在發展之中必須進行的文化選擇,這也是社會發展和人類發展的必然選擇。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儒學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一直以來,傳統儒學思想是中國古代政治權利中的主流文化,其他文化都由其統領發展。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之中,雖然也出現過幾次與外來文化融合的現象,但是都沒有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任何實質性的轉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存亡危難之際出現,用其先進的理論指導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中國人民擺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走向了社會主義的道路。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精神文化,讓中國人民有了精神信仰,為中國的發展帶來了一條嶄新的道路,讓中國以及中國文化的命運得以改變。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開創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也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讓占據中國政治舞臺兩千多年的儒學成為了歷史,讓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政治的主流思想,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也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主流。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現代化是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的。
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創新
在中國共產黨長期的奮斗建設之中,始終堅持著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思想,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依據國內外發展的實際,準確地把握時代發展的特點,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進行不斷的創新,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的一種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當中主要包括有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要思想理論。[4]在中國的民主革命階段,以毛澤東等人為代表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從而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第一次的理論飛躍,給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理論基礎。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讓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實現第二次的理論飛躍。十三屆四中全會后,江澤民為領導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境界又一次提升了一個高度。在黨的十六大以后,胡錦濤同志為黨的領導核心,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之中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帶領到了一個全新的意識形態之中。在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黨的領導核心集體提出偉大復興中國夢,在十九大上明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之上,中國的發展會遇見許許多多的問題,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與總結,及時解決阻礙中國發展的問題,這就需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引領,在建設中國特色主義的過程之中,一定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堅持不斷創新。[5]
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融合
不同文化在互相融合的過程之中,一定會因為文化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不同條件的影響,有沖突的產生。根據歷史我們就能夠知道,一種文化在進行文化傳播的過程之中,要想得到發展,首先就一定要和本土的文化進行有機的融合,要借鑒本土文化中的文化精髓,與之結合,進行文化創新,讓文化保留其基本特征之后呈現出被傳播者文化的風格,這樣才能獲得文化認同感,才能在傳播的過程之中能夠得到穩定的發展與延續。要想與本土文化進行有機的結合,一定要具備兩個條件,其一是傳播的文化與被接受傳播的文化彼此之間都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特點,其二是這兩種文化之間要有契合點。[6-7]具備以上兩個因素,兩種文化進行融合的成功概率就能夠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的土地上得到繁榮的發展就是因為具備以上這兩個因素。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開創者思想建立的基礎就是吸收了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因此,馬克思主義思想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開放性,而中國傳統文化也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
從歷史的發展之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傳統文化也曾經借鑒、吸收以及融合過外來文化,像中國的東漢時期的印度佛教、明朝的基督教,還有近現代時期傳入的西方文化,都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的實際案例。這都說明中國傳統文化也同樣是具有包容和開放的性質特點的,因此能夠與馬克思主義有效融合。此外,還有一點就是,馬克思主義當中的文化觀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觀點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這讓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國得以迅速的傳播,獲得廣泛的人民群眾的認同感,從而讓這兩種文化能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六、結語
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中國發展的成果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從文化視閾的角度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分析與探討,有助于中國社會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指導之下,堅定了社會主義文化正確的發展目標與方向。總之,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中華文化就會失去其蓬勃發展的養分。
參考文獻:
[1]范霞.形態學視閾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評王剛新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初始形態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4(2):5-7.
[2]胡倩,吳漢全.中共黨史視閾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J].理論視野,2016(10):9-12.
[3]胡軍良.朝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實本身——再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學理依據、基本路徑與研究走向[J].浙江社會科學,2007(6):3-9.
[4]師吉金,鄭艷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閾下的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J].理論界,2017(1):1-6.
[5]陽桂紅,羅凱笛.湖湘文化視閾下湖南馬克思主義人才復興路徑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9(5):90-93.
[6]楊敏.早期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中國化:焦點議題及其當代價值——馬克思主義階級階層分析的一種再認識[J].人文雜志,2019(4):10-21.
[7]張帆.論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7(2):12-19.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