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園
摘要:文化負載詞是《元曲三百首》翻譯的重要問題。以目的論為指導,從目的論的目的、連貫和忠實這三大原則出發,以許淵沖的《元曲三百首》英譯本為例,研究英譯本,有助于對詩歌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關鍵詞:目的論 文化負載詞 《元曲三百首》 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I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6-0091-02
元曲英譯有助于譯語聽眾充分了解詩詞文化內涵。《元曲三百首》是許淵沖先生的經典譯作之一。從闡述翻譯目的論和文化負載詞兩方面出發,對《元曲三百首》英譯本中的文化負載詞進行案例分析,探討目的論三原則與文化負載詞之間的切合點與可行性。
一、目的論
目的論是功能學派中最有代表性的觀點。克里斯蒂安·諾德(Christiane Nord)指出,翻譯不是語言轉換活動,而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文本所要傳達的信息的準確把握。換言之,翻譯要做到原文和譯本的契合。一方面能夠準確無誤地傳達原文的表意,一方面也要考慮讀者的感受。(Jabir,2006)“目的”和“功能”這兩方面就不同的接收者而言,文本類型一樣也可能存在傳遞出不同的信息。
二、文化負載詞
文化負載詞翻譯主要體現在一個譯本的語言運用上,鑒于考慮到原語和譯入語在翻譯過程中差異,要考慮多種綜合因素,才能更好地地實現“目的”。譯本中文化負載詞的使用會導致源語和譯入語之間出現偏差。(Peter Newmark,1998)因此,只有對文化負載詞進行準確、恰當的翻譯,才能更好地實現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使用者之間文化溝通與交流。其中,“文化負載詞指在特定文化范圍內的詞,并且是民族文化在語言詞匯層面上的展現”(胡文仲,1999),他的這一提法劃分了文化負載詞和一般詞匯的界限。至此,有學者也提到文化負載詞同樣也可體現民族文化內涵,其方式為語言詞匯(廖七一,2000)。因此,文化負載詞在文化傳承與交流的作用上,有著功不可沒的重要地位。
三、目的論三原則在《元曲三百首》英譯本中的體現
1.目的原則
目的論原則中,目的原則才是詞理論的核心要點,旨在譯者能順應翻譯發起人給定的翻譯目的,從而實現跨語言、跨文化轉換過程。《元曲三百首》中文化負載詞英譯中多采用異化和直譯的翻譯方法。
例如:
原文:重崗已隔紅塵斷,村落更年豐。
譯文:Hill on hill keeps apart the vanity fair.
“紅塵”一詞本是佛家對人生的稱謂,這里是指紛擾不止的外部世界,譯者巧妙地將其譯為“vanity fair”,就很好的利用了目的原則。
例如:
原文:玄都觀里桃千樹,花落水空流。
譯文:In Royal Temple there are thousands of peach trees.
“玄都”一詞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之下,是劉禹錫當時由朗州貶所召回實為京城之中的賞花之地。“Royal temple”一詞較為恰當地傳達了當時此地名所蘊含的文化信息。
原文:謝公扶病,羊曇揮淚,一醉都休。
譯文:What matters if the minister was ill.
“謝公”,譯者為了更好傳達這一歷史名將以及背后的歷史事件,采用了“the minister”這一譯詞,恰當充分地表達出歷史人物的身分。
2.連貫原則
目的論中連貫原則強調譯者要透徹理解對源語文本。連貫原則要求,譯文應保持連貫、通順,滿足讀者對文本的期待。因為原文才是信息的來源。(Jabir,2006)
例如:
原文:剛挨剛忍更帶看些兒個,枉被這驢頹笑我。
譯文:I am afraid these sons of bitch will laugh at me.
“驢頹”一詞是指驢的雄性生殖器,罵人的話,而被譯為“sons of bitch”,譯得傳神又準確,達到了翻譯的目的。
原文:彈破莊周夢,兩翅駕東風。
譯文:Breaking a philosophers dream.(許淵沖,2009:18)
此曲中“莊周”這個歷史人物譯為“philosopher”,較為恰當的詮釋出莊周的歷史身分,譯入語文化背景存在差異,但是在譯入語中還是能找到相應的詞匯來達到交際目的。
3.忠實原則
目的論中最后一個原則為忠實原則。譯文除了要達到“語內連貫”的要求之外,也要達到“語際連貫”。“語際連貫”強調保持源語文本和譯入語文本之間的連貫性,做到忠實原文。
例如:
原文:會打圍,會蹴鞠,會圍棋,會雙陸。
譯文 :In hunting I can advance,I know how to play football and chess,And! gamble by chance.
“打圍”“蹴鞠”“圍棋”“雙陸”譯者考慮到譯入語讀者與作者的文化差異等因素,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依次翻譯為“hunting,football,chess,gambel”,簡明又恰當。
原文:多少豪杰!鼎足雖堅半腰里折。
譯文: Like a tripods broken legs the three states are not strong.
“鼎足”譯者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將其譯為“three states”,對于原文中想要傳達的信息更為清楚明。
四、結語
將目的論的三原則運用到古詩詞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中,譯者翻譯時要考慮到跨語言、跨文化轉換,更要考慮到譯入語讀者與作者的文化、歷史差異,以達到交際的目的。當下,對于古詩詞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研究還不夠深入全面,只是簡單運用目的論探究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而且對文化負載詞翻譯的分類不夠細化,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不充分性。
參考文獻:
[1]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London:Routledge,2014.
[2]卞建華.傳承與超越——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3]龔成云.從翻譯目的論看《易經》中文化負載詞翻譯[D].四川外語學院,2010.
[4]尹昆.目的論視角下外交演講的英譯策略研究——以習近平2013“共同發展”主旨演講為例[R].2014.
[5]Newmark,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New York:Prentice hall,1988:66.
[6]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硏究出版社,1999.
[7]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岀版社,2000.
[8]Nida,E.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9]許淵沖.元曲三百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8:11.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