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紹益
摘要:闡明了“文化自信”的內涵及來源,明確青年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必要性,從青年學生自身的角度,對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徑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文化自信 青年學生 培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D4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6-0149-02
一、文化自信內涵及來源
文化自信是人的自信。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穩步推進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國的綜合實力正在不斷增強。經濟上,中國已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政治上,中國正致力于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牢牢把握自己的政治話語權;國際事務中,中國方案正在為解決一系列重大世界性難題,貢獻著智慧和力量。
1.文化自信是有機整體
通俗來講,文化產生于人類社會,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進。當今世界,人類社會的存在形式是以民族國家為基本單元;因此,文化就有了獨特的民族特色和鮮明的時代特征。人類社會創造了文化,文化體現著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人類社會。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偉大國度,華夏文明是人類“四大文明古國”之中唯一一個雖幾經磨難,但從未間斷的文化。文化自信是統一的有機整體,它包含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近代以來黨領導人民在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進程中創造的先進文化。民族命運與文化命運休戚相關。歸根結底,文化是一個民族國家的靈魂和血脈,自信是從容堅定的心態,它包含著對自己成績的肯定認可,包含著對自身不足的全面認知,更包含著對他人包容的胸懷。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飽含著對優秀傳統的繼承和弘揚,對中華民族智慧祖先的禮贊;也飽含著對英勇斗爭、堅貞不屈的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的崇敬;更飽含著對艱苦奮斗、攻堅克難的無數當代中國人的深深敬意。
2.文化自信源于民族自強
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根源于社會生產力的落后和國力的衰微,加之政治的腐敗、軍隊渙散,中華民族受盡屈辱和壓迫,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堪,一部分中國人在喪失了民族自信力的同時,也喪失了文化自信心。看看當今的敘利亞與伊拉克更不難明白,一個國家并不是單純擁有優秀的傳統文化就可以免除災難。雖然兩河流域的星月沃地孕育了璀璨絢麗的古巴比倫文明,但當國家處于分裂動蕩,民族處于危亡之際,再燦爛的文化也不可能獨自輝煌。孔子講:“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回顧歷史,為的是更好地向前奮進。正是由于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了國家的獨立、人民的解放,中華民族走在了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中國人民在開啟復興“中國夢”的同時,也開啟了中華文化的復興。
因此,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不是高調空談,而是實事求是的底氣,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決心和實力。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源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的成就;源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源于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堅定信仰和對科學社會主義真理的不懈追求。
二、青年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必要性
青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持續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生力軍。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是青年學生必須具備的思想素質。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新時代的青年人提出了“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要求。培育和增強青年學生的文化自信關系到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氣質。
當代的中國,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嶄新的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步入深水區、全面小康的建設已步入攻堅期和關鍵期。當今世界,文化作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也正逐步上升為文化影響力的博弈。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已經成為了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貫徹落實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環節。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生群體,必須培育和增強文化自信。
三、青年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徑
青年學生文化自信培育,要從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關鍵在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實現世俗形態的大眾化轉型;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共識,凝聚力量,以平視的態度對待西方文化,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青年學生群體中的共產黨員要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讓文化自信成為引領新時代青年學生不忘初心、攻堅克難、牢記使命、砥礪奮進的強大精神動力。青年學生的文化自信,蘊含于道路自信的堅強定力;扎根于理論自信的與時俱進;來源于制度自信的構建與完善。
1.知識積累是前提
扎實而廣泛的知識積累是培育青年學生文化自信的基礎。青年學生要秉持平心靜氣的學習態度,做到學思結合與知行合一,要充分發揮意識的主觀能動作用,在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積蓄文化自信的內生力量。
青年學生要積極主動地學習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何為優秀?其根本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在于和時代精神的相互融合,在于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借鑒與補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待中華傳統文化之理性批判態度的具體表現。青年學生要對文化典籍和經典文獻進行反復研讀,在認真學習中不斷積累文化知識;從身體力行的生活實踐中,體會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粹。在充分了解、深入體會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基礎上進行創造,要在繼承中弘揚,在辯證否定中尋求文化創新。創,在于破舊,是在明辨精華與糟粕基礎上的去粗取精;新,在于立新,是在繼承優秀成果基礎上的推陳出新。
因此,離經不叛道是青年學生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原則。青年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要敢于突破與時代精神不想符合的成規陳說,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
2.交流借鑒是關鍵
文化的交流與借鑒是青年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關鍵。在平等對話的前提下,通過文化間的交流,青年學生能夠體會和感悟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青年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不僅需要平心靜氣的學習態度,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更需要在文化的交流與借鑒中保持辯證否定的理性批判精神。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實質是去粗取精的“揚棄”精神。洋為中用、兼容并包體現的是中華文化的博大胸懷,但究其目的,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因此,以我為主,擇善而從,是青年學生對待外來文化的基本態度。青年學生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匯聚共識、凝聚力量、增強中華文化自信心。
總之,離經不叛道,崇洋不媚外,是青年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原則;博聞強識,交流借鑒,是青年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云杉.文化自信——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中)[J].紅旗文稿,2010(17):4-9.
[2]陳先達.文化自信:做理想信念堅定的中國人[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7.
[3]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1.
[4]陳先達.文化自信與民族自強[N].人民日報,2016-12-05.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