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偉 王騰飛 劉明宇 陳寶
摘 要:卓越法治人才的培養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重要舉措,為構建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當前高校法治人才培養難以滿足社會需求,針對科學設置實踐教學課程體系著手,建立校內外多元化實踐教學基地,注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學術氛圍等方面的優化改革,引進雙語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國際化法律知識視野,不斷提升卓越法治人才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卓越計劃;法治人才;創新能力
我國古代著名法學家韓非子曾說:“治民無常,唯法為治”,早在千年之前先賢就把法治思想看作是治理國家的正確之路。法治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治理方式,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強國,根本在卓越法治人才培養。
一、緣起:卓越法治人才的培養之因
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聯合發文又出臺了《關于堅持德法兼修 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1](以下稱《意見2.0》),文件要求,要“強化實踐教育,構建法治人才培養共同體”。從兩個文件中我們都不難發現關鍵詞“實踐”與“人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離不開法治人才,但是,紙上談兵的法治人才與國家的法治建設目標是背離的,唯有法律知識與法律實踐能力共有的人才符合當下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當下,經濟社會的發展讓我國的綜合國力也不斷上升,但是,國際地緣政治環境仍然復雜,西方國家新冷戰思維嚴重,尤其是在當下全球戰“疫”的情況,部分西方政客還在逢中必反,鼓吹中國威脅論。在這種國際背景下,優秀法律法治人才,尤其是涉外法律人才培養變得至關重要,維護我國國家利益,解決國際經濟糾紛都離不開法治人才。
二、困境:卓越法治人才培養之難題
(一)實踐教學科目設置仍不完善
針對高校法學生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各大高校陸續開展了“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等模擬實訓實踐課程。但這還遠遠不能達到整個卓越法治人才的培養目標的要求,模擬實訓法學教育的重心依然停留在對知識的傳授、理論的靜態解析,無法從實踐層面真正的改革法學教育。[2]在實際的實踐課堂中,不同法學課程的實踐教學內容上重復、實踐課程時間重疊的現象屢見不鮮,造成學校課程資源、學生學習時間、教師人力資源上極大額浪費。
(二)專項培養機制有待發展
現階段我國法學專業人才的缺口很大,然而法律專業畢業生卻存在就業難問題。這說明我們的人才培養方向上存在問題,輸出的人才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司法實務、社區法律實務、公司法律實務、律師實務等等專業分流式實踐教育應得到完善,同時協同育人機制也應該完善,高校與政府相關責任主體在卓越法治人才培養中的權責仍然不夠明晰,難以形成規模和制度及普遍展開,政府部門缺乏相關政策的支撐也不利于大膽嘗試雙向協同育人的機制。[3]
(三)實踐培養教學國際化視野不足
2019年3月初,我國“首屆全球治理卓越法律人才培養高端論壇”會議紀要中顯示:當前,國際治理出現困局,國際人才極端匱乏。[4]當前我國法學教育特別是實踐培養教學嚴重的國際化視野不足,模擬實訓課堂多以國內案例為主,很少有將國際法律實務案例與國際規則運用到實踐教學當中。
三、出路:卓越法治人才培養難題破局之策
(一)科學設置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首先,要改變實踐教學分學科式授課方式,實踐教學應該有整體的規劃,在人才培養計劃中實踐教學應該作為單獨教學模塊存在,將實踐教學原來的輔助教學地位改變為核心教學地位。其次,提高實踐教學的規范性。用規范化、體系化的實踐教學和深度進行的實習制度打造學生從學習階段到工作階段最后一公里,讓學生從學校到職場的過度更為順暢,解決就業難問題。最后,增加法律職業倫理課程,確立法律職業倫理至上理念。
(二)建立校內外多元化實踐教學基地
首先,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積極與學校周邊或者關系密切的法院等司法機關以及律師事務所等機構開展協同育人工作, 建立校外多元化法學實踐基地。其次,建立卓越法治人才分類培養機制,通過“按需培養”的方式,將具有的特定經驗的人才輸送給用人單位。第三,建立校內多元化實踐教學基地。要打破體制機制的壁壘,吸引社會知名法律人士,邀請他們走進校園參與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實踐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設計,不斷提升協同育人效果。
(三)多途徑深度參與國際法務和法律實踐教學
世界的法學教育因為法律全球化的到來已經發生了十分明顯的變化。高校的實踐教育課堂應該引入國際法律爭端案例,拓展學生的法律事業,不能將案例拘泥于國內案例上,要讓學生多關注國際形勢和國際背景,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待問題。實訓課堂可以引入雙語教學,提升學生法律英語水平的同時,跟能讓學生在英語語境下熟悉國際性法律規范的含義,加深學生對相關法條的理解與運用。
注 釋
[1] 教育部,中央政法委.教育部、中央政法委關于堅持德法兼修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Z].2018-9-17.
[2] 袁岳霞.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創新能力培養路徑探析[J].教育現代化,2019,6(05):42-43.
[3] 李秀文,張守波,高晨.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背景下法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J].黑河學院學報,2019,10(11):125-127.
[4] 張欣.“首屆全球治理卓越法律人才培養高端論壇”會議紀要[J].經貿法律評論,2019,(03):148-158.
參考文獻
[1] 李訓偉.普通高校培養基層卓越法律人才的難題與解題[J].法制博覽,2020(11):54-55+58.
[2] 馬思潔.民族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研究——評《民族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20,40(04):2.
[3] 陳蒙.西部少數民族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探析[J].陜西教育(高教),2020(01):13-14.
[4] 袁岳霞.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創新能力培養路徑探析[J].教育現代化,2019,6(A5):42-43+48.
[5] 孫傳香,姚彩云.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與應用法律人才培養區分模式之反思[J].勞動保障世界,2019(36):50-51.
作者簡介;齊偉 (1983-),男,遼寧海城人,沈陽工業大學文法學院法學系副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民商法學、法學教育。
基金項目:2019年沈陽工業大學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沈陽市益學教育服務有限公司”(項目編號:201910142279);遼寧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項目“沈陽工業大學文科綜合示范中心”,2016年本科遼寧省教育廳教改項目:網絡環境下“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基于治理觀的法治人才培養三維延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JG17DB379);2019年度沈陽工業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卓越法治人才培養視角下法學碩士研究生分類培養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編號:SYJG2019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