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飛 姜琴
摘 要:新時代背景下,在塑造和培育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國性素質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發揮了自身的教育導向優勢,彰顯了其真理性的光輝。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倡導大學生錘煉人格,涵養國性,弘揚中國精神,努力踐行素質教育中培育人格與國性的兩大主題,營建良好的校園文化育人氛圍。
關鍵詞:大學生;人格;國性;素質教育;人境和諧
讀經誦典是認識一個國家或民族最好的途徑。在中國,誦讀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經典,已成為新時代理論傳播最廣的一種教育新形式。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它是對一定時代文化意識的最好凝煉,尤其對新時代大學生而言,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之所以具有永恒的真理性魅力,是因為它關注的是國家、社會及人類最本質、最深層次的問題:價值體系,也更能成為培育大學生人格與國性不可或缺的理論之源。
中國古代對做人提出了三不朽的標準:立德、立功和立言。其中,立德被看做是最重要的,實際中也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人格與國性的基本要求。而立功、立言,卻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實現的,需要看一個人具備的才智和經歷的機遇多少才可以最終確定。如果立德是每個人都能夠達到的,那么應如何達成呢?說到底,是要多去誦讀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經典,深入領悟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真要義,同時要注重無論去做任何事就一定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不僅要做得很好,而且要做得確實有益于社會才行,對他人要有謙敬包容的人格修養,對社會和國家則要有忠誠的國性擔當。為此,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對新時代大學生人格與國性素質的培育至關重要。
一、國內外對人格與國性培育的重視與相關研究
據有關資料顯示,國內真正把培育大學生人格與國性作為一項課題研究的并不多見。臺灣學者龍應臺在《為什么需要人文素養》中論知識與人文素養時談到,“素養跟知識有沒有差別,當然有,而且有著極其關鍵的差別。我們不要忘記,納粹頭子很多會彈鋼琴、有哲學博士學位。這些政治人物難道不是很有人文素養嗎?我認為,他們所擁有的是人文知識,而不是人文素養。”在她看來,一個人的人文素養是在關涉到文史哲之后,便加深了認知,然后會形成一個對人的終極關懷。離開了這方面,便只是具備了人文知識,還缺乏人文素養,更談不上具有人格。可見,人格的養成離不開人文素養。
關于人格的養成問題。孔子在《大學》中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這里強調了無論天子還是百姓,都應以修養自身為其根本,進而才能培育好道德人格。據資料記載,清華學堂在1911年改名為清華學校后,首任校長唐國安曾將“人格教育”作為教育的總目標。1913年,新任校長周詒春說:“我清華學校歷來之宗旨,凡可以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未嘗不悉心盡力,清華學校,素以養成完全人格為宗旨。”可見,清華歷來有重視人格教育和培育愛國情懷的傳統。梁啟超先生在清華演講《君子》時也提到,英美教育精神,以養成國民之人格為宗旨。這里重在強調英美教育以人格養成為目標。1925年秋,曹云祥校長在清華開學典禮上的講話:……希望研究院能尋出中國之國魂。……(希望全校學生)養成高尚完全之人格,為立足社會之準備。在他看來,高尚人格的養成正是一個人社會上能夠立足的根基。
作為國內九型人格領域領航者的高源老師認為,“九型人格是一門寵大而又精深的人性學問。人格被分為九型,有完美型、助人型、成就型、感受型、理智型、疑惑型、活躍型、領袖型、和平型,生活中的你必然屬于其中一型。而這個型就是你的基本人格形態。”[1]高老師的論述又使人格呈現出多樣化的形式。
國外對人格的研究更多側重于品牌人格。據相關資料顯示,雖然品牌人格提出的很早,但對其理論的研究進展較緩慢。如1982年,由Sirgy提出的任何品牌或產品都應該具有個性,而個性也源于人格,之后的探索性研究均存在著一定的局限,和我們國內對大學生人格培育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距離。
由此,清華大學彭林教授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得出了“人格養成是學校教育的第一要義”重要結論。一名優秀的教師應具備能影響學生成長成才的人格魅力。
對于國性的研究,從現有資料來看,中國近代著名學者嚴復先生曾談到,大凡一國存立,必以其國性為之基。國性國各不同,而皆成于特別之教化,往往經數千年之漸摩浸漬,而后大著。但使國性長存,則雖被他種之制服,其國其天下尚未真亡。這里可以看出,國性歷經千年的浸漬和涵養國性,成為世代傳承的文化之魂,國性如何,將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所以,對于承載著國家未來發展重任的大學生,更應沉下心來錘煉自己的國性品格。
錢穆的《國史大綱》弁言,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信念: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備具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清華大學彭林教授語:否則其所改進,等于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國家自身不發生關系。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
國外對國性培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家認同的層面,這一點和我們國內類似。早在2004年,著名的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就著書立說,描述了美國的國家認同所面臨的挑戰。一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近現代國家,一個是當前頭號世界強國,國家認同問題會困擾著這些國家嗎?實際上,無論是單一民族國家還是多民族多文化國家,無論是歷史悠久的國家,還是新近建立的國家,國家認同都是一個長期存在、舉足輕重且隨時代不斷變化的問題。從國外研究現狀來看,國家認同中最為核心的三個概念是:國家認同、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彰顯的仍然是國家與民族精神的國性層面。
通過這些研究,清華大學彭林教授得出一個非常有概括性的結論:“國性”的本質是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是國家與民族精神的熔鑄。近年來,彭林教授關于對大學生人格與國性的教育也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他圍繞“人格”與“國性”素質教育的兩大主題開設了一些課程,試圖解決學生的文化認同與人格養成問題。
那么,究竟何謂人格與國性?教育家嚴復先生在《讀經當積極提倡》中指出,夫讀經固非為人之事,其于孔子,更加無損,乃因吾人教育國民不如是,將無人格,轉而他求,則亡國性。無人格謂之非人,無國性謂之非中國人。人格針對個人而言,國性則針對民族的總體而言。在他看來,人格與國性是做人之本。
綜上來看,人格就是一個人能否實現人文知識和人文素養的綜合,先學做人,再學做事,達到知行合一,是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基本要求。而國性就是一國之民對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是一個民族賴以凝聚的精神內蘊,也是一國長存的根基。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重在培育大學生成為既有人格又有國性的社會主義建設合格人才。
現今,高等學校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人才的地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要具備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國性素質。而知行合一,則是人才教育的基本邏輯,也是理實合一的必要途徑,更是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引導。
二、人格與國性的培育是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質教育的兩大主題
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人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屬性包括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2]。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明白,在自然屬性上,人與動物別無二致,唯有在社會屬性上,人才會高于動物而存在著,這一社會屬性的形成,無疑應涵蓋到人的人格與國性的歷練中來,而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我們正是通過融入到社會生活的實踐中來渴望被人了解,也渴望能和自己了解的人相處,這便結成了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要使這一關系融洽,必然需要彼此具有高尚的人格和令人景仰的國性,大愛時彰顯人格,危難時方顯國性。因此,培育人格與國性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素質教育的兩大主題。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戰略要求。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當代大學生應該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著力提升自己的人格與國性修養,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記使命,自信自勵,夯實綜合素質基礎,因為,一個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前途,其復興的重任,都擔當在青年大學生的身上。如果每一位大學生,將來都可以發展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有作為的青年,那么,個人的發展必會促成國家和社會的希望的實現。基于此,“當代馬克思主義人學才刻意用內在超越理路以個體人的發展為研究支點,用心去體認人的生命本性和生存意義,竭力主張完善人格、圓滿生命,開顯生命的內在價值,提高人的生命質量,放大人的生存境界。” [3] 這里強調的是,一個人僅僅有才學是不成的,還得擁有完美的人格,才會使自己的生命綻放異彩。
三、培育新時代大學生的人格與國性,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沃土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于人比動物多了一個精神追求。對大學生而言,這種精神追求本質上就是要確立好崇高的理想信念、塑造好完美的人格與國性。一般地,能使人為之奮斗的東西,稱之為理想;而實現理想所必需的東西,便是信念。做人最重要的莫過于要有鴻鵠之志,但不要忘記,做人還有件至關重要的,那就是信念本身。
培育大學生人格與國性和理想信念的確立是息息相關的,都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這片沃土。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生在世,理想是必不可少的。一個人如果失去高尚的理想追求便可能會喪失活著的動力,沒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就會變得鼠目寸光,甚至一生會庸碌無為,進而也就喪失了應有的人格與國性。然而,理想是彼岸,現實是此岸,理想雖豐滿,畢竟現實很骨感,要把它變為現實還需要靠堅強的信念來支撐,還需要培育錘煉好自身奮斗不止的人格素養和愛國愛家愛社會的國性品格。世界沒有坦途,人類歷史每前進一步必然要經過血與火的洗禮和陶冶。如果一個人只有遠大的理想而不以堅定的信念不息戰斗,當歲月匆匆流逝后,就會發現,理想仍然只是停留在天幕遠景中的海市蜃樓,就會同海底撈月一樣,終會一無所獲。故而,人因無法背離精神的追求,理想信念便動搖不得,人格與國性更不可失去。如:大學生考試、就業失利就去跳樓,生命的終結意味著理想人格的喪失,固有的國性也定會蕩然無存,人只有憑著一份信念,才終會成功。荀子說:“騏驥一越,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歷練人格,涵養國性,方為人間正道。習總書記七一講話中指出,信念一旦滑坡,就非常可怕,理想信念是青年的戰略任務。沒有環境,理想信念無法著陸。新時代大學生應具備完美的人格和崇高的國性,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促進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夢,少年強則國家強,大學強則教育強,培育大學生人格與國性,是一項關乎國家、社會、民族發展的大事,實施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可謂任重而道遠。“誠如嚴復指出的,傳統經典為我們提供了人格和國性教育的豐富資源。用好這一資源,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是舉國上下面臨的重要課題,千萬不可等閑視之”。[4]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將有助于錘煉大學生的人格與國性,有助于構建人境和諧的校園文化育人氛圍。
參考文獻
[1] 高源.搞定自己-----九型人格與自我成長之道[M].中國商業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頁。
[2] 馬克思 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頁。
[3] 朱榮英.馬克思人學的文化底蘊及其價值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1頁。
[4] 彭林.人格與國性[N].光明日報 國學2010年9月20日第1版。
作者簡介:楊云飛(1970.7-),男,漢族,山西忻州人,山西工商學院副教授,碩士學位,專業: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姜琴(1993.1—),女,漢族,籍貫:山西長治人,山西工商學院助教,碩士學位,專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山西省教育科學院“十三五”規劃基金項目“高等教育”研究課題部分成果,項目編號:GH-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