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松林
摘 要: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的科學。這門科學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通過生物課的教學,傳授有關生物學的基礎知識,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因此上好生物實驗課是搞好生物學教學的關鍵。
關鍵詞:初中生物;實驗方法;實驗教學
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觀察演示實驗。或在課堂上、課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小實驗,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的濃厚興趣,做到動眼、動手和動腦,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再上升到理性知識。根據多年來的教學實踐。歸納實驗方法主要有驗證型、并進型、探究型、課外實驗四種類型。本文就這四種類型的實驗教學方法發表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驗證型實驗教學方法
驗證型生物實驗的教學方法是指在課堂上先講述,后實驗的教學方法。也就是首先講述教材內容和實驗方法,實驗原理,然后在此基礎上做有關的實驗,用實驗的結論來驗證已學過的基礎知識或基本原理,這種教學方法。主要適用于以下兩種情況:
1.學生剛剛學習生物學知識和做生物實驗,他們的實驗技能基礎比較差,可以用驗證實驗的教學方法。例如:七年級學生剛進人初學開始系統地學習生物學知識,對什么是生物實驗,怎樣使用生物實驗的工具和儀器都很生疏。用驗證實驗的教學方法。可以由淺入深地使學生逐步熟悉生物實驗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技巧。像植物學中的實驗。“認識顯微鏡的結構,練習使用顯微鏡”就可采用驗證法,要求學生談談顯微鏡的結構。
2.在知識內容比較復雜,學生不易理解或在實驗過程比較長,實驗內容比較復雜的情況下,可采用驗證型實驗的教學方法。如在(植物學)中“葉的光合作用”的知識是比較難理解的。什么是葉綠體,什么是葉綠素?二氧化碳和水真能合成淀粉嗎?為什么光合作用需要光?沒有光行不行?光合作用放出的氣體真是氧氣嗎?這些都易學生腦海中的問題,需要教師去解答。因此教師必須先把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向學生講清楚,使學生對光合作用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然后再做光合作用的實驗,通過一系列實物實驗結果,絕大部分同學都能正確識別。理解。
二、并進型實驗的教學方法
并進型實驗的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邊講、邊實驗的教學方法。即教師一邊講述教材內容,一邊指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或觀察教師的演示實驗,也就是教師講什么內容,學生在教師的輔導下,立即觀察這個內容的實驗使教師的講述跟學生實驗緊密結合起來。
并進型實驗的教學方法一般適用于以下三種情況:
1.學生已有做本實驗的技能的基礎知識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安排這種類型的實驗教學方法。教師邊講,邊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就很容易地掌握好這部分知識。
2.知識內容和實驗內容都比較簡單。實驗操作過程也不太復雜,學生能在教師輔導下獨立完成,這種情況下。可以采用并進型實驗的教學方法。
3.知識比較簡單,學生容易理解。實驗內容比較復雜,但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的實驗內容。
并進型實驗教學法通過邊講述,邊引導,邊實驗,邊觀察將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三、探究型實驗的教學方法
探究型實驗的教學方法是指在課堂上先指導學生作實驗,后講授知識的教學方法,或者是在課前布置實驗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課前思考。作實驗,然后在課上用學生的實驗結果來講授知識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必須是學生已具有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的基礎,必須是實驗內容較簡單,直觀性強,易操作的實驗,或者是學生能自己找到實驗材料,自己能動手做的實驗。
探究型實驗教學方法的長處在于“探究性”,使學生能從教學活動開始,就具有較高的學習興趣,在探究知識的強烈欲望的促使下,去觀察,去實驗,去思考,去學習新的知識,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例如,(植物學)中的“種子結構”實驗課就可以采用這種教學方法。
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學生都看見過,但是對種子的內部結構、各結構的名稱和功能并沒有認識。在上課開始后,教師可以把已浸泡脹大的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發給學生,每人各一粒,讓學生對照課本和插圖來認識各部分的結構,并聯想它們的功能。讓學生找到種皮、種臍、子葉、胚、胚芽、胚鈾、胚根和胚乳等各部結構,并對比觀察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在結構上的異同點。
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觀察活動,教師再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并給學生講述應掌握的重點和容易出現的問題。探究型實驗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不僅通過自己的探究學到了知識,而且激發了自己動手解剖觀察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用科學實驗去探究新知識的能力。
四、課外實驗的教學方法
由于課時和條件所限,有些生物實驗不能在課堂上完成,為了彌補這個不足,安排在課外做生物實驗就成為一個切實可行的途徑。
課外的生物實驗,從實驗內容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緊密結合教材,補充在課內實驗不能完成的內容;另一類是不受材料約束,具有擴大學生知識視野性質的實驗。從參加實驗的學生來看,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要求全體同學都參加的課外實驗;另一類是課外小組學生參加的實驗。
課外實驗有不少優點:
1.不受課堂45分鐘的限制。在正式的課堂教學中,有些實驗在課內無法完成,如“種子萌發”實驗。種子萌發最快的需要4—5天的時間,只有課外實驗可以做到。
2.有利于廣開實驗途徑,增加實驗內容。由于不受45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和課內實驗條件的限制,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增加實驗內容,如讓學生觀察昆蟲的變態過程等。
3.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路,擴大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 ?—些課外實驗。要求學生自己動腦去思考,設計,自己去實踐,去觀察分析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如“種子萌發的條件”,這一實驗就讓學生自己設計方案,觀察記錄得出實驗結果。
在指導學生課外實驗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要求全體學生必做的課外實驗,必須提前作好計劃,要安排恰當的時間,作好充分的物質準備。
2.全體學生必做的課外實驗,在實驗前必須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如必須有完整的實驗記錄報告。必須親自動手。認真做,要能拿出自己的實驗結果。教師要督促、檢查,對于認真做的,有獨創精神的學生要表揚。這是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的一個重要方面。
3.要使課外實驗和課內實驗緊密配合,并注意運用課外實驗的成果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4.課外實驗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區的生物資源,開辟多種渠道、增加實驗的內容。
生物實驗有跟其他自然學科實驗不同的特點,而且各種內容、各種類型的生物實驗也有自己的特點。怎樣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來完成實驗目的就成為上好生物實驗課需要重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林霏. 淺談實驗教學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J]. 科教文匯, 2013, 000(012):172-173.
[2] 曾海燕. 淺談實驗教學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 2017, 011(026):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