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摘 要:識字教學是小學階段教學的重點,特別是對于低段1-2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識字尤為重要。本文從靈活應用“音、形、義三步走”教學方法,提高識字效率和恰當應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兩個方面對小學低段識字教學方法進行了探討,分析了六種識字教學方法。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識字;教學方法
識字教學是小學階段教學的重點,特別是對于低段1-2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識字尤為重要。新課程下《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把九年義務教育劃分為四個學段,對每個學段的識字教學目標作了明確的規定。當中,對1-2年級第一學段的要求是:“認識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學習漢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漢字形體的美。”如何在此階段完成上述目標,培養學生熱愛漢字的情感,不僅關系到后三個階段目標的完成,更關系到中華文化的傳承。筆者在教學一線接觸小學低段的識字教學中,深感識字是小學生的一個學習難點,要讓他們通過兩年的學習認識那么多字,會寫那么多的字,并熱愛上漢字,無疑是一件很辛苦但又應該做的事。就教學現狀來看,小學生的識字能力并不樂觀,在每個階段完成后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識字水平較低,這樣累積到初中即最后一個學段,學生的閱讀水平特別是作文水平難于得到相應的提升,表現在文章讀不通,一篇作文錯別字連篇等等問題上。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觀原因是我們邊疆教育的環境受文化、經濟發展的制約;主觀原因是教師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這一點表現在教師識字教學的策略和方法上不夠到位,造成識字教學的高時低效。如何從小學生心理出發,結合新課程理念,落實識字教學目標,是我們從事小學教育不可回避的問題。本文試就新課程下小學低段識字教學方法談一點看法。
一、靈活應用“音、形、義三步走”教學方法,提高識字效率
“音、形、義三步走”教學方法強調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里識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其主要內容是:在閱讀教學中,初讀課文階段,以掌握字音為主,滲透字義和字形;理解課文階段,主要是了解字義,鞏固字音。繼續滲透字形;學懂課文后,以識記字形為主,鞏固字音、字義。這種方法徹底改變了過去孤立識字的弊端。讓學生在一篇篇課文里認識字,學會字。但在實際操作中,教師不能夠靈活應用,造成了很多的片面性,使有的學生出現即便在對課文熟背如流的同時,把一個個課文中的字、詞抽出來認讀時又不會讀不會認的情況,這表明對字形不熟悉,所謂熟背如流也只是反復記憶的結果,對課文中的字還是掌握得不扎實。其原因是在學懂課文后對字形的鞏固時間相對較少,造成字形的“消化”不良,使學生還是不能夠很好的學會字。所以,要真正提高識字效率,應靈活應用此方法。具體還可通過讓學生說詞、說一句話,寫一段來鞏固生字。盡量避免出現上述情況,才能更好的讓學生多學字學會字。
二、恰當應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
漢字是“因義賦形”創制的表意性文字,量多形繁,音義繁雜。教學中要根據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恰當應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
(一)“熟字加偏旁”“熟字換偏旁”的識字法
比如要認識“評、訪、擠、歌、醒、燈”字,可采用“平、方、齊、哥、星、丁”這些相應的熟字加上偏旁的形式識記,這就是“熟字加偏旁”;要認識“郵、低、轎、錢”字,可換“油、底、橋、線”的偏旁認識,這就是“熟字換偏旁”。
(二)“加一加”“減一減”“合一合”“加一筆”“減一筆”“加兩筆”的識字法
比如要認識“植、值、篇、遍”,可讓學生“加一加”,知道這是“直”加了偏旁,“扁”加了偏旁形成;認識“元”,可讓學生“減一減”,是“完、園”減了偏旁而成;認識“秋、秒、燈、炒”字,可讓學生“合一合”;認識“廠”,可“廣”減一筆,反之就是加一筆;認識“只”是“口”加兩筆等等。
(三)拆分、整合的識字法
比如認識“拿”,知道是合、手的拆分、整合;“掰”是分、手的拆分、整合。
(四)形聲字識字法
漢字中有相當一部分的字是形聲字,部首表意,聲旁表音。形聲字的這一特點能比較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字形。例如:“蜻”是蜻蜓的“蜻”,所以用蟲字旁,右邊讀音,整個字也讀“qīng”。從這個角度思考、講解,學生基本做到過目不忘。
(五)聯義聯想識字法
聯義聯想是利用造字規律進行識字教學的一種方法。教學中可應用象形聯想、指事聯想、會意聯想三種。
1、象形聯想。課本中的“山、石、田、土、井”這一類字是由古代的象形字演變而成,這些字與實物都有許多相似處,可讓學生觀察實物或實物圖片后,找出象形字與圖形的相同點再識記,就容易識記字形。低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比抽象思維能力要強得多。所以,識字教學與具體的事物和形象相結合,利于學生識記。
2、指事聯想。指事聯想主要用于指事字的教學。如教學“本”,在“木”的下部加一畫作指示符號,指示樹根的部位。“本”的本義是樹根,引申為事物的根本。
3、會意聯想。如用手遮目“看”,用竹毛制成“筆”,把“火”用“一”蓋住就是“滅”,又如“尖”“歪”等,靠會意讓學生識記。
(六)形象識記法
該方法是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采用編兒歌、編故事、編字謎、、看插圖的方法讓學生識記。
如教學“困”可編成兒歌:一個公園四方方,一棵小樹在中央;如教學“碧”字,編成“王老頭,白老頭,同坐一塊大石頭;如教“壞”字,編成“地里不長草,壞了”;如教“法、丟”時,先復習“去”字,再以舊字帶新字,編成一句兒歌:“去”字頭上戴斜帽,丟、丟、丟;“去”字旁邊冒水泡,法、法、法。如此一編,易學易記,妙趣橫生;教學“春”編成順口溜“三人看日出”等等。“兔”和“鳥”二字容易忽略的“點”畫,編順口溜記憶字形:小鳥不能沒眼睛,頭上一點要看清,小兔尾巴短,最后有一點。 這樣的兒歌瑯瑯上口,生動有趣,一旦記住便永久難忘。
教學“苦”,可編這么一個故事:舊社會勞動人民真苦啊,一家十口擠在一起,沒有被子蓋,只能蓋些草。這樣,學生聽得有味,對“苦”的字形就容易記住了。
教學“闊”,可編“活動門”字謎,學生也容易記住。
教學“哭”時,學生很快地把想到了“眼睛、眼淚和大嘴”這三個組成“哭”字的“部件”。可將它用簡筆畫的形象展現出來,一張哭臉立刻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利用視覺的效果,加深學生的印象。又如“閃”“坐”“尖”,也可畫一畫幫助學生識記。
教學課本上的字時,配有插圖的,可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來幫助學生學習漢字。插圖色彩鮮艷、生動有趣,加上教師的引導,自然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它的作用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利用它來搭建學生記憶漢字的橋梁,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把漢字放到有生命的環境中,使抽象的漢字形象化,促進學生記憶。接著讓學生看清自形,拼對字音,再“回”到圖上,這一過程能檢驗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漢字。
除了用上述方法,在識字教學中還可通過反義詞、同音字、形近字以及基本字的歸類進行識字,聯系生活,在生活中識字等等,這里每種識字方法都不是單一的,在具體教學中可以靈活應用。
最后,在應用上述方法進行識字教學時,應關注小學生的學習心理,在識字教學中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并且,在游戲中完成識字,讓每種識字方法都以游戲或活動的形式開展,讓低段的小學生在愉快的游戲活動中識字。識字就是游戲,游戲就是識字。在課堂上讓小學生“動”起來,只要動手、動腦、動口,互相合作學習,應是能完成識字教學目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