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桂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進行思考,從桂西南少數民族文化內涵出發,分析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現狀,從完善教學內容改革教學體系、拓展教學空間增強教學實效、創新教學載體提升育人效果等方面提出桂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桂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高校思政課教學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 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 必須發揮文化的“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他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四個講清楚系列講話"精神,也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部頒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深人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一步豐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其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將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積極探索如何把民族傳統文化融人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有效措施。
一、桂西南少數民族文化內涵
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首府南寧是一座美麗的綠城。桂西南地區,即南寧以西至中越邊境之間的區域,包括崇左市各縣及周邊靖西縣、那坡縣、上思縣等,主要由漢族、壯族、京族、苗族等民族聚居,其中以壯族居多,具有老、少、邊、窮的特點,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該地區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變的進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創造了極其豐富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具有地域性、獨特性、邊境性、多元化、傳承性和差異性等特點。同時與邊境的鄰國長期保存通商、通婚、互通往來的聯系,促進兩國友好往來的同時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與傳播。
桂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源于各民族的歷史實踐,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支撐。桂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包括發展過程中從生產、生活到信仰的各個方面,這里的民族能歌善舞,因此桂西南地區也曾被稱為“歌的海洋”。人們喜歡利用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等契機,通過對歌、織錦、彈奏、蠟染繡等民俗活動、體育競技方式表達相互之間的情誼,傳播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精神,體現各民族之間文化的認同與民族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應該以地方少數民族文化為基點,做好傳承創新工作。
二、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現狀
(一)高校對少數民族文化教育重視程度不夠,認識待提升。目前,我國高校較大程度的出現重專業教育,輕素質教育的現象,對少數民族文化教育方面涉及的內容更是少之又少。特別是經濟發展快速的城市所在的高校,學生較少能接觸到少數民族文化傳統方面的知識,學校不注重民族教育內容的設置,教師不了解民族文化的發展,學生更加無法傳承民族文化的精神。
(二)思政課教學傳承少數民族文化較少,融入民族精神與優秀思想教育不到位。高校的思政課與民族文化相融合方面有極大的空間有待挖掘, 思政課課程設置較少的涉及民族文化和素養的內容,沒有將民族團結奮斗的精神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少數新時代的大學生甚至不懂禮義廉恥。
(三)思政課教學形式單一,教育成效不明顯。由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基本都是公共基礎課,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承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結合起來,教師照本宣科的現象層出不窮,教學過程往往僅限于教室課堂上完成,傳統模式的老師教、學生學的方式沒有創新突破,導致教學成效不突出,學生極易產生懈怠情緒。
(四)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有待提升,課堂與實踐聯動不足。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思政課教師的主體責任和職責,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加強學術研究,自我提升教學能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學生對知識的渴望也在不斷增加,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不能滿足新時代快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網絡媒體日益發展的今天,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升的速度趕不上社會發展的速度。
三、桂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具體措施
(一)完善教學內容,改革思政課教學體系,增設民族傳統文化課程。高校思政課應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增設中華民族傳統特色文化、地方民族傳統文化等章節內容,或者開設《桂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等課程,以中華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研究為依托,以團隊教學和輔導員參與教育為手段,訓練一只懂得民族傳統文化的師資隊伍,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融人中華傳統民族文化元素和文化基因,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更完善。
(二)拓展教學空間,搭建教學平臺,增強體驗式教學實效。新時代下思政課教學應注重實踐與養成、需求與供給、形式與內容、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結合,將桂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優秀思想的教育更好更多地融入學習、生活、實踐各環節。高校應加強與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聯系,可以利用紅色資源、校企合作、社區服務、暑期三下鄉等資源搭建實習實踐育人基地,組織學生到少數民族地區開展實踐性體驗采風活動、文創旅游主題實踐活動、民族村官兼職鍛煉等,讓思政課“接地氣",將傳統課堂授課單一的模式拓展到社區和村寨,讓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精髓,更進一步理解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
(三)創新教學載體,以第二課堂為依托,提升以文化人效果。第二課堂是教育教學的進一步延伸,高校應通過第二課堂輔助的教學模式,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話動,激發學生學習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源動力。例如開展“桂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才藝大比拼"、“我是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小小建設者”、“歌傳家鄉情”、“桂西南少數民族文化展”等活動,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潛移默化的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發揮其學習的主體性, 最終實現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提升。
綜上所述,思政課教學是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渠道,桂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教學資源,在思政課教學中融入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元素,能夠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 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美德,促進民族精神與優秀思想的教育進一步轉化,增強大學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
參考文獻
[1] 黃麗名,梁棟,蔣凌昊.桂西南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價值與轉化路徑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0(4).
[2] 段超,舒斯強.對高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3).
[3] 葛巖.廣西高校思政課對本地區民族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調查與思考[J].智庫時代,2018(11).
[4] 陳高鋒.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高職院校思政工作深入開展[J].現代商貿工業,2017(24).
[5] 王曉軍.全球化背景下桂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幾點思考[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9).
作者簡介:梁勤,女,1981.08- ?,滿族,廣西桂林人,講師,研究生學歷,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