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 岳曦 趙勤勤
摘 要:國家電網的電力調度安全順暢是保障人民群眾生活的基礎,也是相關電力行業和有關部門密切關注的問題。因此,對于電網調度風險調控研發出切實可行的方法是該工作的必要條件。本文意在推行對于電網運行調度全過程的動態調控方法,全面分析排查每一環節存在的問題和風險以保證電網調度運行的可靠性。
關鍵詞:電網調度;全過程;風險調控
引 言
當下使用最廣泛的風險調控方法是對某一時期調度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分析處理。該種方法具有單一性和局限性,對于解決現存風險問題行之有效,但無法整體測評風險水平,忽視每個階段調度的影響。風險調控的方法要更為全面,對電網調度過程中的每一階段產生的問題進行分析,使電網調度運行過程處于全監控,評估出來的數據結論將更為精準,可在未來有效規避風險使電網調度運行更為順暢可靠。
一、改良靜態風險調控調整風險跟蹤體系
靜態風險調控體現在電網調度檢查的周期不夠靈活系統,對于整體電網調度運行過程中的風險評估和應對措施的實施都不利。基于靜態風險調控產生的弊端,提出將靜態體系更換為動態風險調控。
1.1對于中短期調度的改進
該周期的調度時間較長,周期內的風險評估信息相對于其它周期變化較為平緩。一般該周期適用于采集在長時間內基本不變的信息,如提前觀測自然原因對電網調度的影響以及電力傳輸時的功率波動等。在調控過程中,對這些數據信息提前知曉有助于在該調度周期進行有效風險規避。中短期調度可在信息化技術的支持下,應用動態調控持續采集相關數據,對于異常信息進行及時處理保證電網調度運行順暢。在實際操作中,建議對相關機組進行建模重新改進優化系統設計[1]。
1.2對于日前調度的改進
該調度周期為二十四小時。由于周期縮短,在該周期內可以采集到較為精確的數據,如電力設備負荷以及重要電力設施的運轉情況。這些信息對于改善機組實際輸送電力方案,保證生活中正常用電有很大作用。應用動態調控對這些信息進行實時追蹤,數量越詳實對之后電網的調度改善計劃就越有利。
在實際操作中,應建立中短期調度與日前調度的風險跟蹤數據綜合體系模型。要以中短期調度采集的數據為基礎分析設備性能與運轉情況,從而有效地觀測電網調度時產生的相關風險,實現電網系統的進一步升級和改造[2]。
1.3對于日內調度的改進
該調度周期為一小時或者十五分鐘。該種調度模式是在對電網未來短時間之內進行風險調控,其作用是保證電力輸送的穩定性,符合在此之前設計好的輸送功率,從而保障電力系統正常運作。
根據日內調度周期較短的特點,實時跟蹤采集的信息精確度高,因此在分析電力設備出現故障的概率以及預測可能發生故障的設備方面非常有效,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設備維護和檢修以規避風險起到重要作用。采用動態調控方法,對機組在此周期的調度計劃進行相應的調整,將改進工作落到實處,在高風險的設備發生故障之前進行優先處理,保證該周期供電安全可靠[3]。
二、對于中短期調度與日前調度的實際應用
2.1中短期調度的動態調控改進
對于中短期調度工作而言,如果某直流高壓工程的輸送功率產生異常波動,將會導致與該工程相關的區域用戶受到影響。應用動態調控改進模式,異常傳輸功率波動是風險標識,在實時跟蹤觀測之后,對采集信息呈現的問題采取相應的解決方案。電網輸送功率過低會導致該地區出現功率缺口,從而引發變電站電壓異常損耗相關設備。基于該種情況建立相應機組模型進行分析,當功率較低時,分析該地區電網機組模型中是否有關閉狀態的設備,重新開啟增大功率保證電網正常供電。
2.2日前調度的動態調控改進
建立與中短期調度的綜合體系模型之后,全面分析威脅電網安全的隱患。例:中短期調度采集到未來會有惡劣天氣的自然因素,通過動態調控分析出對相關電力設備正常工作具有威脅,極有可能導致設備損壞。以該信息為基礎進行日前調度的相應調控,確定大概率此次惡劣自然天氣威脅的地區與設備,通過建立相關調控模型為日前調度的改善提供方向,分析出該種風險主要存在于電路通道受阻,在建立好的機組模型之上,對相關問題環節進行改善,設計出最有效的措施以規避風險,保證電網正常運行調度。
三、小結
電網運行調度的正常工作關系到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也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石,當今社會生活的每一環節幾乎都無法離開電的支持。在調控方法上,不斷進行探索和研究,將動態調控落實到電網調度的每一環節,對周期較長的中短期調度進行優化,建立起與日前調度相結合的調控系統作為電網的保障。對于較短周期的日內調度,實時跟蹤的動態調控尤為重要,需要妥善處理這些采集到的高精度信息,對具體電力設備的檢測和維護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馬國祥.基于安全風險辨識與防控的電網調控運行管理[J]山東工業技術,2018(21):165.
[2] 朱炳銓, 倪秋龍.電網調度運行全過程風險跟蹤與動態調控技術[J].電力建設, 2018, 39 (02) :36-42.
[3] 曹煜.計及關鍵線路辨識的電網調度運行全過程風險跟蹤與動態調控研究[D].浙江大學,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