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夢鈺
摘 要:在清朝入關統治的近三百年間,由于官場結黨營私賣官鬻爵,軍隊操練不勤紀律敗壞,財政入不敷出日益虧空,導致清政府從鼎盛的康乾盛世慢慢衰敗直到慈禧掌權的清末時期積貧積弱。在西方思想文化盛行和推翻封建帝國主義,創建新民主主義國家愈演愈烈的民眾聲浪中,以梁啟超,康有為為代表人物的立憲派主張繼續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但要建立君主立憲制,這不過只是改變了清王朝的統治方式罷了。讓那些上層民族資產階級都有權利參加議會的立憲派和以孫中山、章太炎為代表的革命派主張通過發起革命運動推翻封建帝國,爭取民主自由共和為兩大對立派系,下面以是否推翻封建帝國來作為主要的“國家構建”問題來進行闡述。
關鍵詞:國家構建;革命派;立憲派;清朝末年;民國初期;民主共和
一、“國家構建”是否要推翻統治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在清朝末年,無論是統治者還是知識分子為了改變積貧積弱,列強欺辱的現狀形成了各大求存改革的派系,其中以梁啟超、康有為為主的立憲派和以孫中山、章太炎為主的革命派為主。其實在當時不僅只有這兩種派系,還包括洋務派、維新派、保皇派等等。
下面僅就改革派和立憲派為代表來進行論述,而其它派系也都大同小異,無異于要么支持現有的封建帝國統治要么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對于大多數派系而言,都是想保持現有的封建帝制或者稍加改革變成類似于歐洲國家的君主立憲制,但資本主義革命派堅定的認為只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才能夠改變積貧積弱,列強欺辱的窘境,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去留問題在這些派系中引發了激烈的斗爭。
立憲派和維新派兩者主張大抵相同,并且立憲派的思想大多都來源于維新派,他們都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并不需要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僅僅只是改變其政權的組織形式而已。立憲派在清政府“預備立憲”的陰謀中極力的化解引發清王朝動搖的因素,但也反對清王朝割地賠款,步步忍讓的統治現狀,所以才提出了既要有改革又不要改革,既撼動到清王朝的統治又不能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立憲派又提出了新的改革方向:建立君主立憲制,但不推翻原有的皇帝制度,在現在看來其本質就是改變了統治階級的政權組織形式,而沒有真正的改變封建落后的現象。
而資產階級革命派在面對日益衰敗,民族危機四伏的社會現狀時,堅定地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封建專制制度發起了辛亥革命。雖然大革命最后以失敗告終,但其意義無比深遠!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帝制君主專制制度,挽救了中華民族于水深火熱之中,讓兩千多年來封建帝制的遺留問題變成了歷史。革命派主張的“三民主義”和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為將來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想要改變積貧積弱,日益衰敗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現狀必須進行武裝革命起義推翻封建帝制。
二、“國家構建”在民國初期推行的演變
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下能夠將壓迫我們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建立中華民國可以說這項革命的意義是重大的,影響是深遠的,但是兩千多年的封建思想卻很難一時根除。很多封建帝制和一些能從封建帝制獲益的殘余勢力還在興風作浪,暗中作怪,使袁世凱復辟封建帝制得到了支持,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殘害了不少革命人士。這使“國家構建”又陷入了泥潭,袁世凱稱帝無疑是對辛亥革命成果的否定更是妄圖延續封建帝制。這便又引起了全國各地的武裝起義,最先以蔡鍔,唐繼堯為主要領導人在云南宣布武裝起義,北洋嫡系也不聽發號令,這樣戲劇性的百日皇帝注定會黯然退出歷史的舞臺。
此時“國家構建”也發生了轉變,在國民黨時期國家構建的思想大多數都來源于孫中山先生,但由于孫中山先生政治生涯的轉變改變了他在“國家構建”問題上的主張,以前倡導的多黨競爭型民主政治體制轉變為權威型非競爭型政黨體制,這也影響了后來國民黨的執政思想。在孫中山先生的國家構建的思潮中國民黨當政者通過一黨專政來統治國家事務,這也是國父孫中山先生民國初期提出的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等國家構建的思潮沒有得到真正的實踐[2]原因。
三、“國家構建”在民國初期的體現
由于孫中山先生政治思想發生的改變和當時復雜混亂的社會狀況有關,國民黨政府一黨專政的全能主義政治模式的產生給當時社會、經濟、文化帶了了極大的沖擊。其實全能主義政治在中國產生的根源是在20世紀初期中國所面臨的全面危機,全面危機引發了社會革命,革命結束后全能主義政治成為國民政府國家構建的首選方案。全能主義在國家創建初期雖有其歷史的合理性,但其對社會、經濟、文化的控制未必在其領導范圍之內,由于民眾的反對聲愈演愈烈,最終這種全能主義政治模式只能在國家構建的舞臺上黯然消退。
結語
在清末民初復雜多變的政治和權力背景下,“國家構建”的演變和發展也是瞬息萬變的,不同派系形成了不同的主張,無論是倡導滿漢一體、民族大同、建立君主立憲制還是排滿反清,構建民族主義國家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就像最終資產階級革命派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立憲派和維新派最終識破了清王朝的“立憲騙局”做出的改革也為其提供了必要條件。其實在清末民初時期各大派系為國家構建所做出的改革大都是受西方革命成功浪潮的影響,但是我們只是搬抄西方的模式但卻未結合我國積貧積弱,百廢待興的局面,很多西方國家之所以能夠在國家構建的過程中成功是因為他們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構建的理論指導,這給他們國家構建的成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不僅是因為沒有較為成熟的國家構建理論依據,還因為當時正處于政治權利民生驟變的時代,很多不確定因素會導致剛剛略有起色的國家構建方案付之東流從頭開始。當然在清末民初國家構建問題不僅是政治問題更是民生問題,不僅是物質問題更是精神問題[3]。
參考文獻
[1] 嚴復:《與梁啟超書》(三),載王栻主編《嚴復集》第三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18-519頁
[2] 梁啟超:《中國學術變遷之大勢》,《飲冰室合集》文集第三次,第672-680頁
[3] 楊度:《金鐵主義說》,左玉河編:《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楊度卷》,第106-1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