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猛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建筑風格呈現出日新月異的情況。在當前發展形勢下,現代建筑物的設計中,人們對綠色理念加大重視程度,這和以往建筑中所提倡的原生態思想互相融合。本文主要從研究背景、原生態思想在傳統建筑設計中的體系、原生態思想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統和發展幾方面進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議,具有相應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原生態思想;設計理念;現代建設;
一、傳統建筑設計中原生態思想
傳統的居民建筑中,對原生態思想十分重視,也是一個使用極為普通的建筑設計思想。在傳統居民建筑設計過程中,設計者應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地形特征進行建筑結構的設計,將當地的風俗和文化與建筑設計結合在一起,建筑設計理念在傳統建筑設計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生態是人們生活的基本保證,如果生態被破壞,就會影響可持續發展。傳統的建筑設計沒有忽略生態思想,是很好的利用生態,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一些傳統的建筑設計理念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要求,如居民空間比較小,而且室內的光線十分昏暗。因此傳統建筑的設計思想需要不斷完善,將傳統建筑設計中的原生態思想保留,促進建筑設計的不斷完善。
二、傳統建筑的特點
1.建筑材料方面
中國傳統的建筑材料一般是以土材和木材為主的,也包括石塊、瓦塊等,傳統的建筑材料一般都是取材于自然的,不經過人工的雕琢與加工,能夠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將傳統的建筑材料應用到現代建筑的設計中,實現了建筑與自然的有機統一,傳統建筑材料不僅具有其功能屬性,同時也具有一些深層次的內涵,讓人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情感方面的聯想,古老的建筑材料是經過了上千年的傳承的,帶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2.平面布局方面
我國傳統建筑的主體通常由木構件組成,屬于單體建筑的類型,由房屋的具體結構、面積和使用功能等因素來決定木柱放置的位置。而每間的間數和面積決定了房屋建筑面積的大小。在我國古代,開間的多少代表著地位和等級,并且以奇數作為吉數。
3.建筑群體方面
中國傳統建筑群體由院排列而成,可以縱向形成多進院落。多進院落還可以繼續橫向組成多列,以此擴大群體規模。傳統建筑在視覺上豐富多變,層層遞進。建筑群體在布局上講究點、線、面的合理分布。傳統建筑群體講究秩序,而且富有變化,要求不同的建筑要有不同的層次、深度和廣度。
4.建筑工藝方面
傳統建筑在細節工藝上,大多采用雕刻、繪畫或手工制作等藝術手法,對建筑進行美工裝飾,進而將中國傳統工藝和審美充分地展現出來。建筑墀頭磚雕、門扇的木雕則以寫實或神話故事來體現古人的審美情趣或美好愿景。
5.建筑裝飾方面
建筑裝飾強化了建筑的視覺美感。傳統建筑裝飾元素采用的題材大都有人物、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是裝飾元素題材的最大特征,圍繞吉利祥瑞、趨利避害的主題,民間藝人通過某種自然物象的諧音、象征性或民間故事等形式靈活隨意地安排題材的組合,突出題材與人類情感最直接的溝通,這種民間審美形式傳遞人們的祝愿。如“鹿”諧音“祿”、“金魚(玉)滿堂”、“松鶴長春”、“狀元及第”等。
三、傳統建筑的原生態思想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1.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的應用
中國傳統建筑更加崇尚自然,主張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這一點在現代建筑中得以體現。以我國的園林藝術為代表,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理念在園林藝術中獲得很好的運用。中國古典園林是基于大自然自身元素的改造,不破壞自然生態和景觀,是自然式建筑風格的杰出代表。例如蘇州,利用當地的特色進行了基本的建筑設計,利用地理位置的優勢,采用了臨河而居的建筑設計方式,這樣的建筑設計方式在居住空間和布局上都體現了原生態的思想。建筑門的朝向基本以朝南為主,這樣的設計有利于自然光的獲取。而且在房屋的前面設置的是庭院和天井,在居住的周圍種上一些花花草草,這樣就會給人們一種生機盎然的感覺,極具自然特色。
2.元素的抽象變異的運用
元素的抽象變異是圖形通過幾何的簡化、夸大等手法進行神韻與造型的凝練,改變比例與結構,強化主題,使原有形象特征更加鮮明、生動。這種形式一般引用到窗格、斗拱等上面,給予人們在現代結構中看到中式閣樓的影子,感受到方格窗的錯落有致形式,體現建筑既有現代感又有傳統文化氣息。如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就是對傳統建筑裝飾元素進行了開創性的現代化的轉譯。大膽的變異,將傳統的斗拱的造型,經過現在技術分解重組,使之傳化成的現代斗拱形體。這不僅顯示了現代工程技術的力度美與結構美,又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
3.傳統建筑裝飾元素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傳統建筑裝飾元素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的藝術精華,滲透著濃厚的民族文化氣息,其內容基本上是人們在生產勞動的過程中形成的,大多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現代建筑設計將傳統建筑裝飾元素進行抽象化,結合原有建筑本身的文化特色,直接地把建筑作品形象烙上強烈的傳統建筑裝飾符號,使其內在的神韻在現代建筑中既可以感受到現代氣息又顯示出傳統文化的韻味。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我國傳統建筑也攜帶著大量歷史信息。所以我們可以對傳統設計元素加以提煉和簡化,依據當地的自然、地形以及環境特點,充分利用當地有限資源,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使傳統建筑風格與現代建筑設計相結合,達到建筑既簡潔明朗、形式與功能高度統一,形成一種新的而又適合我國國情和民族審美心理的中式設計理念,展現我國的傳統文化的內涵。
四、原生態思想對于未來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前景
傳統的建筑設計方式有著其自身獨特的優勢,現代建筑設計也要借鑒傳統建筑設計的方式,將其中的精華引入到現代化的建筑設計中,也就是“原生態”思想。現代建筑設計中,使用的多是工業生產的一些原材料,忽略了生態景觀。伴隨社會發展速度的逐步加快,人們對傳統建筑已經銷毀殆盡,究其原因在于,傳統建筑與現代社會發展存在的理念方面的差異,著重體現在審美以及需求上。因此,從現代發展角度分析,對于傳統建筑中優秀的設計思想,很多設計師都在探討如何引用至現代建筑之中,這也是當前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一位著名的設計師在自己的文章中曾發表過這樣的言論:當前現代建筑設計中,必須吸收傳統建筑中的優秀部分,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也能體現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現代建筑設計中,不能僅僅追求建筑的美觀,而是要從建筑的多個層面進行分析,既體現生態設計理念,同時還需還原淳樸民風,最關鍵的是結合地域文化,但是又不能忽視美學因素,給居住者帶來視覺上的沖擊,做到審美、文化傳承的高度統一,并且還需體現出節能。
結語
傳統建筑中更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進行民居建筑時通常都會依據當地的自然、地形以及環境特點作為參考,充分利用當地有限資源,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這也是現代建筑中缺失的部分。從傳統建筑所提倡的原生態理念及當前建筑物的設計思想有效的結合,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住宅區域的建設具有規范性,和自然環境可以實現融為一體的目的。也為傳統建筑所提倡的原生態思想的發展找到合適的道路,使地域文化特色、藝術氣息都逐漸融入到當代文明的發展歷程中。
參考文獻
[1]侯幼彬.中國建筑美學[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2]胡飛.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建筑設計理念分析[J].住宅與房地產,2016,24:50.
[3]李秋艷.傳統建筑的原生態思想與現代建筑設計分析[J].居業,2016,10:57-58.
[4]張彤,徐潔萍.試述現代建筑設計與傳統建筑設計的融合[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7):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