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鵬飛 趙燕
黃瓜屬葫蘆科植物,廣泛分布于中國各地,并且為主要的溫室產品之一。而黃瓜的霜霉病則是一種流行性很強的病害。一旦發生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重病地塊甚至全株枯死,造成嚴重減產,甚至絕收。認識及掌握黃瓜霜霉病的發病條件與防治,已成為黃瓜生產中的關鍵技術環節。
一、發病原因
1.肥水管理不當
栽培與肥水管理和病害發生也有直接的關系,地勢低洼、土壤質地差、肥料不足、栽培過密、通風不良或澆水次數過多,都能導致病害加重發生。黃瓜進入營養生長階段后澆水次數不可過多,白天應及時通風透光,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要增施有機肥料。因為有機肥料養分完全,性質穩定,肥效較長,可以不斷地供應黃瓜各個階段生長的需要,增強抗病的能力。同時要注意增施磷、鉀肥,對促進根系發育與機械組織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能提高黃瓜的抗病力。密植要根據不同的品種而定,不能過密,密度大了,通風不良,影響光照作用,也是誘發霜霉病發生的主要原因。
2.溫濕度控制不當
在春季,黃瓜霜霉病發生的主要因素是溫度。在發病的季節里溫度是比較適宜的,病害發生與流行的關鍵是濕度問題。在多雨多露的情況下,晝夜溫差大,病害流行的速度最快。當棚內濕度大,溫度在16℃以上時,便可出現發病中心。病害發生的早晚與氣溫的回升有直接關系。溫室和塑料大棚,如果溫濕度控制不當,通風不及時,造成棚內濕度過高,夜間溫度低,濕度大,容易結露;葉片上長時間保持水滴,容易加重病害的發生與流行。白天要注意通風換氣,降低棚內濕度。在病害盛發期盡量少澆水,將濕度降到不利于病菌侵染為宜。
3.不同部位葉片抗病性不同
黃瓜葉片生理年齡與霜霉病的發生關系很大。在成株期,不同部位葉片抗病性差異較大,一般植株頂端嫩葉不發病,距地面較近的老葉發病很輕,以植株中間的葉片發病較重。嫩葉不發病的原因是氣孔尚未形成或數目不多,老葉片是因鈣、氮和糖的含量急劇下降等原因,導致抗病能力下降,有輕微病癥出現。因此,黃瓜霜霉病的發生以中間的功能葉片受害最重。
4.氣候因素 黃瓜霜霉病的發病遲早和輕重與溫、濕度條件密切相關。病菌對溫度的適應范圍較廣,濕度是決定病害輕重的主要因素。在5-30℃時均可發育,以15-25℃最適宜,20-25℃時潛育期最短,僅3天,氣溫高于30℃,病害受抑制。在有水滴的適溫條件下,孢子囊只要1.5小時就可萌發,2-3小時就可完成侵入,而在干燥葉片上孢子囊則不能萌發。在濕度較小時,病斑水漬狀不明顯或較小,濕度大或雨后,水漬狀明顯且迅速擴大。在多雨多露的情況下,晝夜溫差大,病害流行的速度最快。當棚內濕度大,溫度在16℃以上時,便可出現發病中心。病害發生的早晚與氣溫的回升有直接關系。溫室和塑料大棚,如果溫濕度控制不當,通風不及時,造成棚內濕度過高,夜間溫度低,濕度大,容易結露;葉片上長時間保持水滴,容易加重病害的發生與流行。
二、防治方法
1.栽培管理 栽培與肥水管理和病害發生也有直接的關系,一般排水不良或灌水過多的田塊,種植過密或中耕鋤草不及時的田塊,濕度較大,發病重。施肥不當,土壤板結,植株生長衰弱,抗病性下降。保護地澆水過多,不及時通風換氣,使保護地濕度過高,葉面長時間結露水,利于病菌產生孢子囊和孢子囊的萌發侵入,極易導致病害流行。
2.防治方法
2.1選用抗病品種 黃瓜品種對霜霉病的抗性差異大,要選較抗病的品種。以防止幼苗徒長和老化。多施有機肥料,促進幼苗生長健壯。加強光照,增強抗病能力。
2.2選用健壯無病幼苗 育苗地與生產地隔離,定植時嚴格淘汰病苗。
2.3生態防治 改革耕作方法,改善生態環境,實行地膜覆蓋,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降低空氣濕度,并提高地溫。進行膜下暗灌,在晴天上午澆水,嚴禁陰雨天澆水,防止濕度過大,葉片結露。澆水后及時排除濕氣,防止夜間葉面結露。加強溫度管理,上午將棚室溫度控制在28~32℃,最高35℃,空氣相對濕度60%~70%,每天不要過早地放風。
2.4科學施肥 施足基肥,生長期不要過多地追施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植株發病常與其體內“碳氮比”失調有關,碳元素含量相對較低時易發病。根據這一原理,通過葉面噴肥,提高碳元素比例,可提高黃瓜的抗病力。經驗表明,從定植后開始,按尿素:葡萄糖(或白糖):水=0.5~1:1:100的比例配制成溶液,每5~7天噴1次,連噴4次,防效可達90%左右。
2.5藥劑防治 黃瓜霜霉病發展極快,藥劑防治必須及時。一旦發現中心病株或病區后,應及時摘掉病葉,迅速在其周圍進行化學保護。一般每4~7天要噴藥1次,至于兩次噴藥間隔時間的長短,應按當時結露情況而定。露重時,間隔期要短。因為霜霉病主要靠氣流傳播,且只從氣孔入侵,幼葉在氣孔發育完全之前是不感病的。噴藥須細致,葉面、葉背都要噴到,特別是較大的葉面更要多噴。目前防治霜霉病較好的農藥有70%乙磷·錳鋅500倍液,72.2%普力克(霜霉威)水劑800倍液,50%福美雙(秋蘭姆、賽歐散)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四氯間苯二腈、Daconil2787)可濕性粉劑700倍液,25%甲霜靈(瑞毒霉、雷多米爾、滅霜靈、甲霜安、阿普隆)600倍液,20%苯霜靈乳油300倍液,25%甲霜靈·錳鋅(瑞毒霉·錳鋅)600倍液,50%甲霜銅(瑞毒銅)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 40%三乙磷酸鋁(疫霉靈、乙磷鋁、抑霉靈、雙向靈、疫霜靈)可濕性粉劑200~250倍液,64%殺毒礬(惡霜·錳鋅,含惡霜靈 8%、代森錳鋅 56%,為保護性內吸殺菌劑)可濕性粉劑400倍液,70%甲霜鋁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敵菌靈(B-622)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霜克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72%克露(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750倍液,80%萬路生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0%甲米多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等。
2.6化學防治措施
2.6.1粉塵法。于發病初期選用50%百菌清15 kg/hm2噴灑。適用于設施栽培條件。
2.6.2噴霧法。發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WP 600倍液,40%達科寧SC 600倍液,64%殺毒礬WP 600倍液,58%雷多米爾·錳鋅WP 600~700倍液,72.2%普力克AS 800倍液,72%杜邦克露WP 600倍液噴霧。注意交替使用,防止產生抗藥性。
2.6.3煙霧法。在發病初期用45%百菌清煙劑3 000~3 750g/hm2熏棚,隔5~7 d熏1次,可單獨使用,也可與粉塵法、噴霧法交替使用。適用于設施栽培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