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問題是藝術研究避無可避的問題,也是創作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探究雕塑創作過程中情感思想內容與作品表現形式之間的關系,并研究賈科梅蒂作品的思想,形式表現方法,以此來提高對雕塑作品創作的認識。
關鍵詞:內容;形式;賈科梅蒂;雕塑
一、思想內容與作品形式的關系
內容與形式是辯證法的一對基本范疇,要了解雕塑作品中思想情感內容與作品表現形式的關系,就要先了解它們各自的概念。
1.內容的含義
內容是事物一切內在要素的總和,對于雕塑作品創作,所有的思想情感以及獲得情感的外在源頭就是它的內容,比如創作的靈感來源:一篇令人感動的文章,一副難以忘懷的照片,一個小胖子飛奔的有趣畫面,走過后還要回味幾次的美。這些美妙的內容經過大腦的加工就有我們自己的思想情感了,這些靈感來源和思想感情都是雕塑作品的內在要素。
2.形式的含義
形式是這些內在要素的結構和組織方式,就是作品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最直觀的形象,就雕塑藝術而言就是:把素材和情感因素加以整合用獨特的結構和組織方式表現出來,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雕塑的構圖結構,二是雕塑的表現手法。構圖是“造型藝術”術語,藝術家為了表現作品的主題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間,安排和處理人、物的關系和位置,把個別或局部的形象組成藝術的整體。比如雕塑在空間中的安排組合,人、物瘦長,矮胖,或變形成三角,方,圓等等,通過組織形體來達到表達情感的效果。表現手法是構圖確定后,雕塑制作中所運用的處理手法,比如具體形體細節的安排,作品表面的肌理效果。這兩部分所構成的雕塑形式是展現給觀眾最直觀的形象,給人第一感覺,就像遇見一個人或物,不同的形象會給人不同的感覺,兇神惡煞的形象會使人畏懼,溫和美麗的形象使人向往。雕塑作品的形式決定了它對外傳達出的感受。
3.形式與內容的關系
內容和形式是辯證的統一。任何事物既有其內容,也有其形式,不存在無內容的形式,也沒有無形式的內容,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從內容,并隨內容的變化而變化。形式對內容又有反作用,形式適合內容,就促進內容的發展,形式不適合內容,則阻礙內容的發展。內容和形式之間存在著差別和矛盾。內容是經常變化的,形式比較相對穩定,形式往往落后于內容,從而造成新內容與舊形式之間的矛盾。內容和形式的差別又是相對的。
雕塑作品創作也適應形式與內容的這種關系,作品的情感內容是基礎,是形式的內部支撐,形式為表達內容而生。創作一件作品之前必須組織好要表達的內容。作品外在形式反作用于情感內容,好的形式可以把情感內容完美的表達出來,好的形式可以感染觀眾,亦可以引發共鳴,可以延伸出無限的想像。處理好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才能做出好的作品。
二、創作實踐中對情感內容和作品形式的理解
創制前首先要尋找生活中的感動,明確自己想要表達的感情。創作的內容來源和自身經歷,社會環境都有很大關系,現代社會經濟科技大發展,網絡把世界各地的信息帶到我們身邊,“足不出戶,已知天下”是我們現在的生活,不止是當下的天下事,還有各地的藝術史,經濟史。世界是開放的,創作作品更要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
當下我國社會很和平,生活安穩的前進,沒有大風浪但有小波瀾,這就是我們創作所需要的,盡力尋找生活中的觸動,并把他們記錄下來,再轉化成作品表達出來,創作的初衷本不用太復雜。比如生活中有趣的場景:“會飛的胖子(電動獨輪車上飛馳的胖子,背手昂首挺胸,身體還前傾),肆無忌憚的蒼蠅(轉轉小火鍋蔬菜上趕不走的蒼蠅,還隨著轉盤一圈圈的轉,好似它的免費小火車)”。再比如一些感動的事:我們的生活在安穩的前進,然而有些人還在炮火下流離失所,雖然沒有經歷過戰爭,但是對那些失去家園的,失去父母孩子的人深感憐憫,好想為他們做些什么,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為他們申訴痛苦,為他們質問戰爭,為他們表達生存的欲望。
由一篇描寫敘利亞難民的文章引發思考,并收集資料,關注這個群體的狀態,進而選定“苦難”這個切入點,開始著手創作,由于沒有親身經歷他們的悲苦,為了解他們更多,尋找了大量資料:看記錄他們的文字,找攝影師和記者們拍攝的現場照片,甚至關注現在的戰爭動向,來獲取一些媒介,從而考慮作品表達的形式,這是最難的一個階段了,要想把心中所想表達出來并不容易,嘗試了好多形式也否定了好多形式,也曾一度沒有進展,通過導師的指導,與朋友探討和研究前輩藝術家的作品終于抓住一些感覺,導師為我指引方向,指導我創作方法,幫我把關,為我的作品提供了很多好的建議。用話劇演員的技巧類比雕塑作品形式上的細節,話劇演員在劇場表演都盡可能的夸張動作表情以把他們想表達的感情表達的更激烈,更吸引人,還有他們會有很多細節對表達感情更有助益,比如一些手腳的姿態,位置,眼神的開闔,嘴角幾度上揚,雕塑的形式也可以借鑒此來表達的更強烈,更加感人,具體的細節還要再思量。
三、對賈科梅蒂作品的研究和得到的思想啟發
通過研究賈科梅蒂先生的作品作品學到了很多東西,他主要的雕塑和繪畫作品是1935年之后的,在巴黎20幾平米的工作室內創作的,這段時期剛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他也不幸受到了戰爭的波及,也曾流離失所,面對經濟荒涼蕭索,社會冷酷無情的境況,本來性格陰郁的他更把自己關在了自己那一片天地,不求物質,不求名譽,甚至不要一個穩定的家,就在一個滿是石膏和灰塵小空間盡情創作,他說:”我作畫與做雕刻,是為了攻擊現實,是為了保護自我,是為了抗拒死亡,以爭得所有可能的自由。“ 雖然把自己關起來,可他更是一個柔情的人,對身邊的人有情,對整個歐洲也有情,他極盡所能的,一遍一遍的,折磨自己般的去表達他的感情,他曾說,“他的作品是為死者而作,他將作品敬奉給不計其數的死者,而藝術本該如此”,然后就產生了那些瘦削的,無肉卻有骨的透明的幽靈,表面凹凸不平沒有規律,這是他探索在人像中建立一種新的視覺距離,以便能在人物本身的有限空間內,察覺到人的整體性,于是他放棄細節,用斑斑駁駁的表面去強化遠視感,對他來說,人體不過是抽象的外在象征,一種內在的空無的悲傷是無法用體量“填滿”的,他曾說:”一件大的雕塑人物對我來說是假的,而一件小的,我也同樣不堪忍受。后來這些作品就變得很細,細到我的雕塑刀一接觸,他們就消失在塵埃中,但是,對我來說,只有當他們很小的時候,頭和身體才有點看上去是真的,后來我有種奇怪的感覺,這些作品只有在又細又長的時候,才形成一種畫貌。“他就是用這樣的形式來表達他的這種無形的孤獨,并表現得如此震撼人心。
他在1965年死前一年的最后一次個人作品展示會上說:當代藝術的一個最大文化特征,是它表明自身存在的“現實”意義。它由大眾的共同“需要”為前提,這樣“當代藝術”才被“拋入了我們的現實生活之中”。”現實“意義,為大眾的共同”需要“服務,才是他的被人們認可的真正原因吧,才是他久經不衰的原因吧,這何嘗不是我們最該學習的地方!
賈科梅蒂先生以自己內心的感情為切入點,以模特為媒介進行創作,用作畫或作雕塑的形式進行創作,做出具有“現實”意義的形體,對于那個時代具有深刻的意義,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回歸到我的創作過程,通過了解賈科梅蒂先生,我學習到作品不是最重要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現實才是最直觀的,如果作品不含有一些其他的物質的味道,憑著一顆真心,才能做出樸實的真誠的作品,永遠也不要把自己當成藝術家來看待,我們只是在生活,只是世界的一顆灰塵,渺小的我們只要在我們劃過的軌跡上留下一點痕跡就夠了,用我們的作品把我們的時代記錄,倒映我們的社會,留下點“現實”意義。
除了心境的提升,賈科梅蒂先生個人的那種專注,勤奮也是很值得學習的,還有他的學習方法。光是心中有足夠的感情,足夠的真誠,還不夠,還要去學習歷史,學習前人的思想,明白作品背后的東西,了解他們的規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進行各種嘗試,來打破規約,掙脫束縛,創作出屬于自己的作品。
總結
內容和形式的處理就是創作中要思考的問題,對于怎樣選定內容,選怎樣的內容需要我們去認真的體會生活,細心的記錄生活,生活是源泉。對于用什么樣的形式去表達,怎樣處理細節,需要我們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看過學過足夠多的知識。用真誠的心把我們真實的感情表達出來就是一件好的作品,即使沒有得到太多認可。
站在現實主義的角度進行淺顯的分析,只作為一個學習筆記來記錄生活,最后引用英國政治家和政論家的一句話結尾:”一個人只要肯深入到事務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許看的不對,卻為旁人掃清了道路,甚至能使它的錯誤也終于為真理的事業服務”。
參考文獻
[1]安德魯·考西,易英譯.西方當代雕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33-39
[2]陳衛和.西方雕塑二次大戰前后的范例[M].湖南:湖南出版社出版,1993:72-75
[3]赫伯特·里德,曾四凱,王仙錦譯.現代雕塑簡史[M].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15:162-164
[4]王家斌,王鶴.世界雕塑名作100講[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259-264
[5]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242
[6]劉建明,王泰玄等.宣傳輿論學大辭典[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
李聰聰(1994.05.—),男,漢族,籍貫:河北省保定市人,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雕塑,研究方向:具象與意象雕塑
(作者單位:福州大學 廈門工藝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