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方正
在很多書法家眼中,傳統與現代在書法這條長線上始終是相反方向的兩個端點,它們看起來永遠不會相交。
我理解中的傳統書法是這樣的,像歷代的王羲之王獻之、歐顏柳趙、蘇黃米蔡這些當然是傳統書法,但是傳統書法真正的含義并不只限于這些,現在很多人給傳統書法上了一個枷鎖,被困在里面的歷代書家們可能正想拼了命的掙脫這種束縛。通常人們理解的“傳統”是有許多誤區的,因為傳統有一種“欺騙性”。這種欺騙性,一方面是由于藝術史形成的對傳統真相的蒙蔽;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我們在面對傳統意義上的經典作品時,有一種被動的審美心態。對傳統的理解,不能只在對某一個書家某一個碑或者貼所形成的風格來理解,而是在于對作品背后創作傳統的理解,也就是說我們要挖掘它背后的鮮活的生命力,而不只限于表面。
而當代,更多的是當代性。在元代以前的書法,由于欣賞習慣和距離是在手上把玩的,所以“手卷”成為主要的書寫形式;元代以后,中國傳統的建筑空間發生了變化,根據漢字的書寫習慣,出現了中堂、條幅、對聯這樣一些書法藝術的外在形式,這些藝術形式與中國傳統建筑和欣賞距離完全吻合。在當代,書法這門藝術在現代處在的位置不同了,實用性完全被電子信息時代化取代。所以對待現代書法的審美不能再局限于內容大于形式的范式了,而要追求一種筆墨形式的形式張力,追求視覺環境與書法藝術所產生的融合。現在整個藝術界、文化屆、思想界都處在行尸走肉的狀態,無疑是非常可怕的,這是一種危機,不像一般、經濟危機、金融危機,是我們人類危機。因為高科技的發展速度太快了。高科技是雙刃劍,有利的東西出現后肯定會伴隨著危害,但是高科技一直在發展對應的應該是有利大于危害,結果反過來,危害大于利,它導致我們人自身的異化,這個異化的過程和影響非常可怕。現在很多現代“書法”已經完全脫離了筆和墨,離開了民族文化的立場,所以他們的“現代性”是虛妄的,是與書法傳統沒有任何關系的。當書法脫離了傳統的文化精神,書法最本質的精神內涵就丟掉了,這樣的“現代性”毫無意義。
真正能夠延續和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她應該扎根于傳統,同時又有一種前瞻性。藝術的前瞻性,是當下創造出來的,但她的生命力卻可以延伸到未來的時空。現代以表面意思看像是時間的概念,但是并不準確。現代是一個什么?是一種生活范式、時代范式的轉型,不是一個單純的時間往后拉動,而是范式都變了。
在這個新時代,傳統已經不是過去所說的傳統,現代也不是一味的創新就叫做現代,創新它們都有其規定俗成。矛盾對立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傳統即是現代,現代即是傳統,所以在當今社會來說傳統是很包容開放的,而現代是有規矩限制的。
為什么說傳統即是現代呢?比如草書,是五大書體中藝術表現形式和藝術感最強烈的書體。古代書家在創作出一幅作品后重點表達的并不是呈現在視覺上面的矛盾關系與和諧,更深厚的是其背后所蘊含作者的人生經歷、藝術思想和時代背景,反映了這些內在的因素不正是很現代性嗎?但是一件書法藝術品,必須要有傳統里面的各種矛盾與和諧關系作為技法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必須要還要有其背后所表達的內涵,缺了前者那就不叫書法,缺了后者就沒有靈魂只是個書法作品空殼,就不能“傳宗接代”、繼往開來。只有按照傳統發展的規律,按照藝術本身的創作規律,把藝術放到一個流動的發展脈絡當中,才能談書法的現代性。真正能夠延續和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她應該扎根于傳統,同時又有一種前瞻性。藝術的前瞻性,是當下創造出來的,但她的生命力卻可以延伸到未來的時空。
在草書中,蘊含著書法里面所有的矛盾,大小、收放、粗細、奇正、枯濕、虛實、疏密、斷連、感性理性等……
曾來德老師是有著現代性的藝術家,從曾來德老師的草書里面可以找到這些傳統的矛盾,也可以找到很多傳統的因素,比如曾老師的草書里面可以看到標準草書、隸書以及民間書法的影子,元素很多形成矛盾但是整體看上去是非常和諧統一的。如圖,古詩四帖的第一行的字組之間、字之間的大小和距離是比較勻稱的,到了第二行的“云車”字組突然拉開空間與第一行形成矛盾,然后第三行節奏又變化,拉緊又與第二行形成矛盾。第四行第五行的“煙霞玉霤”和第六行第七行的“帝齊”與它們下面的幾組字組形成大小、疏密的對比,可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圖中三個圓圈的空白也形成呼應對比,增添了篇幅的矛盾趣味性。
曾老師在《一日一書》節目中現場揮毫的現代性作品一氣呵成,從作品表層去看充滿了各種傳統的矛盾與元素:第一行的字與字之間是相對冷靜的狀態,到了第二行“紛紛”如疾風驟雨般揮灑紙上沖破了第一行的安靜,第三行相比第二行又是一種安靜的狀態與之前又形成矛盾。第四行的“入云”與下面的“此曲”上疏下密,第五行的“只應”與下面的“天上”形成上緊下松。作品里包括正側的矛盾以及落款和印章的矛盾,種種矛盾聚集但是在一幅作品里卻統一和諧,最重要的是在現在的草書創作中書家用的墨加水越來越淡,而曾老師在書寫過程中沒有一點水加入,完全用濃墨書寫,這對于毛筆的運用是非常困難的。這難道不是在當代書法里面的傳統體現嗎?
當然藝術作品肯定是不能用物理的圈圈線線去限定作品本身的意境,只是通過這種手段去分析其冰山一角,而冰山里面的所有寶藏都需要每個人用自己的審美眼光去挖掘。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