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敦煌莫高窟作為隋唐風藝術最可靠的遺存,保存了大量的唐代藝術精品。唐代敦煌壁畫中,菩薩、飛天、樂舞伎的形象逐漸趨于女性化,本研究從造型、服飾方面而對唐敦煌壁畫中菩薩、飛天、樂舞伎的形象展開分析論述,本研究目的在于還原真實的隋唐女性形象。敦煌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他能不斷接受中西新文化,同時又能保持自己獨特的文化面貌。在民族文化史上,它堪稱一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獨具風枯的藝術寶庫。
關鍵詞:隋唐;敦煌;女性形象
第一章:敦煌壁畫風格的形成
首先敦煌壁畫風格與佛教文化密不可分。佛教和佛教藝術始創于印度,沿著絲綢之路進入西域我國的西部疆域—新疆地區,并在這片土地上扎根開花,由于毗鄰關系和民族文化交流的影響,在共同的題材內容和主題恐想上出現了不同的藝術特色,我們總稱它們為西域風格。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也將印度佛教藝術傳入我國,并且將新的繪畫手法傳入中國,當時外來的佛教繪畫理論沒有系統的流傳下來漢末以后,佛教傳入中國,佛教雕刻與繪畫隨之傳入中國,這些雕塑是中國藝術家從來沒有見過的,從而影響到了中國畫家與雕塑家的審美與創作,一方面按照宗教的要求,以印度、西域地區雕塑和繪畫中的佛像為摹本,進行摹仿制作另一方面由于當時傳入的佛像繪畫有限,在樣本不足的情況下,由本地的藝術家們根據佛經的耍求,通過自己的想象來進行創作。所以在最初的壁畫和雕塑中,出現了外來藝術與本土藝術雜蹂在一起的情況,帶有濃厚的本土風格。形成西域各石窟壁畫和雕塑不同的藝術風格,而敦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東接中原、西鄰新疆,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所以敦煌藝術風格的形成離不開西域佛教藝術的影響,尤其是唐代敦煌壁畫中,受“西域風格”的影響是很大的。
其次,敦煌壁畫風格中也有中原文化的影響。在美術上,線描造型是傳統中國美術與西方美術的重要區別之一,我們先人在自己的藝術道路上創造發展了諸如“高古游絲描”、“鐵線描”、“蘭葉描”等經典的線描技術。在敦煌壁畫中,無論是“曹衣出水”、“春蠶吐絲”還有“緊勁連綿、循環超復、調格逸易,風趨電疾”、“吳帶當風”這些繪畫風格都是以線條所組成的。
第二章 唐代敦煌中女性形象分析
(1)菩薩造型賞析
在隋代佛、菩薩莊嚴慈祥、溫柔牧厚,衣冠多屬外來樣式。頭戴寶珠冠,上身半裸或著抵支,纓洛環訓嚴身,披巾長垂,重裕赤腳,身姿微傾,如s形。這里明顯的保留著印度、波斯菩薩造型影響,但在恬靜的神態中,女性化程度日益明顯,中國式菩薩的模式已逐漸形成。眾所周知,在印度佛教藝術中,菩薩的形象有男有女,佛教藝術傳入中國后,在隋代之前,菩薩基本以男性的形象出現,而到了隋代,菩薩形象基本以女性的形象出現。
(2)飛天造型賞析
隋唐時期是中國文化正在向著繁榮輝煌邁進的重要時代,這個時期的藝術也正體現出雄強的時代精神。在對飛天的描繪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畫家很喜歡并創造一種強烈雄渾的氣勢。例如第305窟的藻井外的四披分別繪有東王公、西王母及其侍從的形象,畫面中有眾多飛天的形象,飛天拖著長長的飄帶,與天空中的彩云和天花相映襯,體現了浩浩蕩蕩行進的趨勢,使整個窟頂的空間變得無限遼闊深遠。隋代喜歡用厚重的顏色造成豐富華麗的效果,隨著時代的變遷,正是這些顏色較厚的地方變色最為嚴重,因此隋代的飛天很多都無法看清面部和身體的細微結構,只能看出大的輪廓和身體動態。莫高窟第窟中人字坡頂東披上有一組飛天伎樂的形象,眾飛天演奏笙撰、琵琶、笙等樂器,形體健碩、上身著右袒僧抵支,下身著長裙。從其體態上看,肩寬腰細,應是男了的體態。莫高窟第窟南北壁幽的說法圖中各畫出有四身飛天圖一,其中北壁說法圖西側的飛天,一身懷抱琵琶,盡情的彈奏一身手托鮮花,雙目對視,止悠然的屹行,身邊的彩云勾畫出弧形的吃行軌跡。他們都眉清目秀、面形豐圓,從那櫻唇小口中露出會心的微笑,紅色的長裙、綠色的飄帶隨著身體自然飄動,色彩與造型都顯得簡潔、大方,表現出兩位淳樸天真而又楚楚動人的少女形象。
(3)樂舞造型賞析
隋唐時期的敦煌壁畫中女性樂舞伎形象研究要包括人宮樂伎、舞伎。根據佛經中的描寫從事樂舞活動的菩薩、神眾,都可稱之為天宮樂伎,其奏樂器齊稱“樂伎”,作舞蹈狀者為“舞伎”。第423窟人字披頂西披仁描繪的是眾多凈土菩薩伎樂,有的在彈奏龜茲秦漢琵琶、有的在彈奏特殊彈撥樂器、有的彈奏豎笙模,有的彈奏“古琴”樣樂器,有的彈奏碎計卜曲項議琶,還有的吹奏橫吹。從伎樂的造型上看,其體態呈完美的s形的曲線,身材修長,有的半身赤裸有的長裕飄帶,纓路掩身。第278窟的西壁北側上的伎樂菩薩圖卜手撫琴弦,雙腳踏歌舞蹈,重心集中在左腳,形象優美,這種出自想象,揮灑自由的表現形式是敦煌樂舞伎形象中的珍品。此幅圖中,是以土紅線勾勒伎樂菩薩的外形及而部輪廓,而相斗幾圓,雖然幽工技法略微粗糙,但寥寥幾筆卻將伎樂菩薩撫琴起舞的動態感勾勒出來,是隋代典型的“疏體”畫風。
總結
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統治時期,女性的地位在隋唐時期在逐漸體現出來,在唐代的墓室壁畫中就可以看出女性題材大大增加,且無論是壁畫中所繪制的仕女還是女侍的服飾造型都日益精致。而女性形象的描繪在美術史中隋唐時期的敦煌壁畫可以說是高峰時期,本文從菩薩飛天和樂舞三個類別分析隋唐時期的敦煌壁畫中女性形象,這個時候女性造型開始發展到高潮,無論是發飾還是服飾都表現出畫師的高超技藝敦煌莫高窟唐代藝術,隋唐時期的敦煌壁畫是當時佛教藝術興盛和繁榮的里程碑,同時又是中國古代繪畫的重要遺產,是山無數的民間藝術家嘔心瀝血的結品,充分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和思想意識,也高度體現了民間藝術家充滿智慧的創造性和豐富生動的表現力。
參考文獻
[1]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石窟藝術》.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2]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敦煌壁畫.上
作者簡介:
孫愷祺(1994.1.29)女.漢族,籍貫:遼寧沈陽,單位: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16級在讀研究生 美術專業
(作者單位: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