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強
教室是以黑板、講臺和課桌椅為主要構成元素的空間,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學生在校期間,有60%以上的時間都是在教室中度過的,教室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空間,更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基地,它同時也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于是,就有了豐富多彩的教室文化,有了圖書角,有了植物角,有了班訓,有了各類評比臺,班主任正在努力把“學園”變成“樂園”。可是,如果我們從教育教學資源開發的角度,從全人的發展的角度重新審視教室的功能,教室還應該變成什么樣子呢?
教室完全可以變成資源室,讓資源距離學生近一點,再近一點。在教室里窗臺或者空余的地方擺放若干花盆,種植花卉、農作物等若干種植物,不僅為教室增添綠色,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種植各類植物,觀察植物的生長規律,感受生命的奧秘。當然,如果能吸收生物學科教師參與植物的種植,或許還會讓學生體驗到移栽、播種、嫁接、無土栽培等各種繁衍方式的不同。這里面不僅僅有勞動,更有科學的融入。在種植植物的同時,可以喂養一些金魚、烏龜等小動物,不僅為學生觀察小動物提供便利,也可以為同學們的班級生活增添不少情趣。如果有合適的墻面,我們能把生物學科的名言警句,花花綠綠的植物標本,葉綠體的結構示意圖等生物資源展示在學生面前,那么學生在教室里就能直接觀察、動手,教室就變成了生物資源室了。
為了讓學生隨時近距離的接觸科學,牛頓、伽利略、霍金等科學家的發明可以張貼在教室里合適的位置;中外科學史上影響人類的重大事件可以做成年歷表張貼的教室里,讓學生隨時都能感受到科學的洗禮。為了讓學生“扭頭即可遇見歷史”,我們可以和學生一起制作中國古代史大事年表、中國近代史大事年表和世界歷史大事年表,幫助學生通過閱讀歷史,發現現在。為了讓學生隨時觸摸文學經典,隨時領略詩歌魅力,我們可以讓教室里不同地域都有懸空的書架,圖書館的各類書籍完全可以化整為零,分散到教室里,讓教師變成名副其實的圖書館,當學生每天被書香包圍,閱讀隨時即可發生。為了讓學生能夠“抬頭即可仰望星空”,教師的天花板完全可以變成浩瀚的銀河系、太陽系,當學生每天都能看到浩瀚的宇宙,對天文的興趣或許便會油然而生。當然,如果教師有足夠的創意,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梁啟超的愛國思想,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達爾文的進化論,李四光的地質學說,都可以在教室里得到呈現。
形式的轉變不是根本。資源的給予不是教室功能的全部,怎樣實現讓教室的每面墻壁會說話,每件物飾會能傳情,是我們轉變教室功能的過程中應該考慮的問題。讓大量的學科資源走進教室,讓學生隨時都可觸摸到資源的存在,是教室建設的基礎工作。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讓教室里的資源活起來,動起來,讓這些經驗性資源能夠成為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資源支撐,方為教室的內涵要義。
教室文化的建設不應一概而論,而要以班主任、教師和學生的需要為宗旨。教室終究會變成什么樣子,教育觀念的轉變是根本,資源意識的提高是核心。
(作者單位:山東省肥城市安臨站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