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為特征的終身性疾病,它多半是在人吸收了過多熱量、脂肪,又缺少了運動而導致的常見疾病。在全球,糖尿病患者在2017年年底的數目大概為4.25億。中國更是被戲稱為“糖尿病國家”,糖尿病患者竟達到了1.14億。在這樣嚴峻的患病局勢下,糖尿病病人需要健康教育嗎?我們所需要知道的是,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這表示在治愈過程中必須要有患者自身主動管理控制的意識,不是機械地用藥可以達到預期治療效果的,這也就要求糖尿病患者具備一定的疾病相關知識,這時候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也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我國對于糖尿病相關知識的普及還遠遠不夠,落后于很多發達國家,糖尿病并發癥的控制達標情況不容樂觀,這主要體現在教育的規模、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不足。患者如何有規律生活,進行飲食的搭配,都成為了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首要的任務。
一、健康教育
所謂的健康教育,也即是通過一系列有組織,有計劃的社會教育活動,來使人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主動采取好的生活方式,減少社會家庭的經濟負擔。它的關鍵便是促使人有一個正確的面對健康的態度,人們可以辨別出那些是對身體健康有益的,哪些又是無益的,在防止疾病,改善生活方面起作用,最終將有利于整個國民身心素質的大大提升。
二、糖尿病護理
曾經有人對糖尿病患者進行了一次試驗,將患者分成兩組,一組實施有傳統教育,一組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而結果顯示合適的糖尿病教育,病人能到遵循醫囑,有效掌握相關知識,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得到降低,從而進一步抑制了病情,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
糖尿病發病因素是多方面的,它的主要成因還是血糖和脂肪糖蛋白質的異常代謝,患者除了顯著的高血糖情況,還會有一系列的并發癥,對神經、臟器還有心臟血管等組織器官都會造成不良影響,阻礙了身體的機能,患者的日常生活也常常會受到糖尿病的嚴重困擾。而有序的健康教育的意義也就由此凸顯出來了,幫助糖尿病病人熟悉糖尿病的病理和療養方式,深入了解糖尿病,對于患者生活信心的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的養成都是大有所益的。患者緩解了相關壓力,也進而減輕了家庭的負擔。
現代社會條件下,我們的飲食結構,生活方式都和從前大相徑庭,這也是現今糖尿病多發的原因。我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日漸強烈,但與此同時各種不良習慣帶來的各種疾病也給我們帶來許多不便。給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包括心理上、行為上的全面教育,給患者引導形成正確疾病觀,從而更好地治愈疾病,這是當前醫學界,從護士到醫生都亟需關注的熱點問題,從他們的角度來說,怎么開展健康教育,為患者帶來努力生活的自信,是一個中樞性的問題。我們倡導健康教育的展開,最終目的也就是為糖尿病患者營造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和療養環境。
那么,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內容又應該包含哪些呢?
(一)血糖監測
患者的知識背景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讓他們在健康教育認識上有著很大偏差。很多糖尿病病人在參與健康教育時,更多地是關注糖尿病本身,而往往忽視了并發癥。因此,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就更應該強調全面系統的糖尿病知識,進而達到病情的有效緩解。
相關的研究說明,健康教育促進了病人對于血糖的管制,他們有意識地進行運動,合理膳食,糖化血紅蛋白得到有效降低。
(二)運動控制
專家建議,糖尿病患者應當進行有規律的運動,讓體重處于一個人正常的范圍內,對于血糖的控制是很重要的,既能消耗熱量,也能使胰島素變得更加敏感。而運動的要遵循的原則則是:適度,經?;蛡€體化。
(三)飲食控制
飲食控制,這是病人管理調節自身最大的一個方面,它需要糖尿病患者有意識地優化飲食結構,讓身體代謝達到一個理想狀態,進一步對血糖有抑制作用。據科學調查,理想的飲食熱量占比,脂肪和油料是20%-30%,碳水化合物應是55%-65%,而蛋白質百分之十五,食鹽控制在6g/d以內。
(四)心理調控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是從人出發,落腳點始終是歸在人身上的,在高度重視個體的基礎上,不斷更新我們的教育觀念,和患者進行深入的溝通交流便是心理調控所要做的。許多糖尿病患者都有并發抑郁癥的現象,他們在生活工作時遇到一些不能解決的心理問題,無人幫忙調解的話,只會越積越多,最終爆發出來便會產生很多不良影響。所以健康教育的一大要點便是對患者給予心理問題上的指導,讓他們遇事不慌,科學分析處理一些切身的問題,充分尊重這些患者,讓他們找到自己正確的定位,在社會更好地立足,達到預防心理疾病的效果。
結論:健康教育以健康為中心,對象是全體人民,是有序有組織的教育活動。糖尿病患者防治觀念的轉變,良好疾病觀的形成都有賴于健康教育的成功開展。當下,在糖尿病高發的社會狀況下,人們也越來越注重自身能動地,科學地管制身心健康,他們對自身的了解也就促進了病情的有效緩解。從血糖監測、運動、飲食到心理管控都是健康教育良好的健康教育的著眼點。隨著健康教育從以往的說教式教育向著以人為本理念的轉變,健康教育勢必成為患者有自我照顧的重要路徑。